孙可望这个人很难定义,你说他投降了清朝吧,但他却拒绝剃发易服,你说他是汉奸吧,老

浮生若梦浅笑 2025-04-06 22:26:35

孙可望这个人很难定义,你说他投降了清朝吧,但他却拒绝剃发易服,你说他是汉奸吧,老百姓却又在纪念他! 这一切都要从1630年,陕北的一场饥荒说起。当时,15岁的孙可望被张献忠掳入义军。后来,孙可望在参与荥阳大会时,提出“分掠互犄”之策,助十三家义军突围,最终让自己从一个无名小卒,跻身为张献忠的重要谋士,迅速崛起。 当张献忠称帝时,孙可望已是统领二十营的平东将军,他的“骁骑营”装备精良,火器射程甚至超过了清军。孙可望的才智和军事手腕,令敌人闻风丧胆,然而这些,也为他的背叛埋下了伏笔。 1646年张献忠中箭身亡,孙可望率残部四万,在川南雪山收编义军,开始了自己的大规模改革。他废除沐氏勋庄,发行“兴朝通宝”,引进葡萄牙火器,并通过与土司联姻加强势力,使云南成为了一个繁荣的“明朝”外壳。美国汉学家司徒琳曾惊叹:“这个流寇头目,在云南建立了一个比明朝更高效的战时体制。” 1652年,永历帝在安龙逃亡,孙可望迎来了权欲的膨胀。 然而,权力的贪婪与不安定的局势并未给孙可望带来最终的胜利。1654年,密诏李定国救驾事件被泄露,孙可望便开始屠戮朝臣,然而最终在交水决战中,因白文选的倒戈,十六万大军溃散。这场背叛的恶果,成为他一生最大的遗憾。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姊妹篇中写道:“孙可望的悲剧,在于他既想做朱元璋第二,又放不下流寇习气。” 1657年兵败后,孙可望开始了向清廷投降的路线。他主动献上云贵布防图,以此帮助清军攻破昆明。 1659年磨盘山之战,他暗中指引吴三桂避开李定国的伏击,导致明军精锐丧失,最终彻底沦为叛徒。为了迎合清廷,他在昆明制造了“秦王殿”,并向清廷交出“滇黔舆图”,其中标注了重要的密道与粮仓。 1664年,孙可望在狩猎时“误中流矢”,《清实录》对他的死亡日期含糊其辞。民间传言,临终前他曾预言:“滇池水冷,难洗叛将羞。”他修建的“秦王殿”的石柱,龙凤纹渐渐被风雨侵蚀,恰如历史对他的审判。 历史上对他的评价非常多。 有人说他是改革者: 钱海岳曾评价他:“人有智计,颇知书”。在他的治理下,云南耕地面积从1647年到1657年增长了47%。 有人说他是叛徒: 顾诚认为,他的降清使南明的“最后屏障”崩塌,吴三桂得以长驱直入,最终让南明彻底灭亡。 与李定国形成鲜明对比。李定国在安龙为“复明”建宫殿,而孙可望却在昆明立下“大西国号”,并最终成为清朝的鹰犬。 2019年云南考古队在曲靖出土的兵器铭文显示:孙可望麾下的降卒,所用箭镞与清军制式完全一致,暗示着他的背叛已无法挽回。 孙可望的悲剧性格格外鲜明,身上不仅有精明的政治头脑,还有无法摆脱的流寇痕迹。 他自诩为“秦王”,却依然穿着明朝的蟒袍,墓中随葬的既有佛经,也有《孙子兵法》; 他始终拒绝剃发易服,临终时还反复擦拭大西军的旧甲胄。 乾隆将其列入《贰臣传》,但云南百姓至今仍在黑龙潭祭祀他为“义王”。 那问题来了,你怎样评价孙可望呢? #明末##历史冷知识#

0 阅读:47

评论列表

微妙玄通

微妙玄通

3
2025-04-07 08:55

汉奸走苟,盖棺定论[滑稽笑]

浮生若梦浅笑

浮生若梦浅笑

浮生若梦浅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