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抛石机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经阿瓦尔人最晚于6世纪传至拜占庭帝国。
中国的抛石机长期以来的发展上,始终没有结合配重技术,一直采用比较原始的人力拽索抛石机。直到襄樊之战的1273年蒙古以回回炮攻破南宋苦守6年的城池后,这种配重式技术才通过回回炮为中国人所知。
因为是由阿拉伯人制造而成,所以称为回回炮。又因在襄阳之战首次投入使用,又称襄阳炮。它的威力超过了以往的人力拽索抛石机,终元一代,在战场上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至元八年(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遣使到波斯,向伊儿汗国宗王阿八哈征调炮匠阿老瓦丁(Al al-Din)和亦思马因(Ismail)。
至元九年(1272年)十一月,阿老瓦丁制成回回炮,在大都午门前试射成功。咸淳九年(1273年),忽必烈派遣他们前往樊城与襄阳,造炮攻城。
宋元襄樊之战中,元军即使用回回炮射中襄阳谯楼,“声如雷霆,震城中。城中汹汹,诸将多逾城降者”,坚守6年的宋将吕文焕自知大势已去,因此投降。
元军得以渡江南下,在江南的每个战场上,《元史·阿老瓦丁传》则云回回炮是:“每战用之,皆有功”。
它利用杠杆原理,一端装有重物,而另一端装有待发射的石弹,发射前须先将放置弹药的一端用绞盘、滑轮或直接用人力拉下,而附有重物的另一端也在此时上升,放好石弹后放开或砍断绳索,让重物的一端落下,石弹也顺势抛出。
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朝建置回回炮手总管府,以阿老瓦丁为管军总管、宣武将军,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改名为回回炮手军匠上万户府。
南宋也曾经仿造回回炮,《宋史·兵志十一》云:“咸淳九年(1273年),沿边州郡因降式,制回回炮。有触类巧思,别置炮远出其上”。
宋人郑思肖在《心史》中记载:“其回回炮法,本出回回国,甚猛于常炮”,“用之打入城,寺观楼阁,尽为之碎”。
宋人徐霆曾经对回回炮评价说:“回回百工技艺极精,攻城之具尤精”,“攻城之具”,就是回回炮。
图二为2014年乌克兰尊严革命期间,基辅民众使用的这种重力投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