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日上半年新船订单量断崖:日本49艘,韩国132艘,那中国呢?

司空知山海 2024-08-31 03:14:11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前言

8月28日《每日经济新闻》消息,中国船舶旗下子公司,连续中标了18艘全球最大27.1万平方米LNG船的螺旋桨。

这是我国在这一级别的首批螺旋桨订单,也代表我国在造船领域实现了更全面的发展。

其实在今年上半年,我国的造船订单已经远超其他国家。

根据英国船舶研究机构克拉克森的资料,全球船舶订单几乎被中国、韩国和日本包揽。

其中日本拿到了49艘船舶的订单,韩国是132艘,而中国处于绝对霸主地位,订单量高达615艘。

那么造船前三强为什么都集中在东亚,我国又是怎样超越其他国家,成为世界第一的呢?

坐在风口上的日本造船业

二战期间,日本战败,各行各业遭到了严重打击,造船业一度陷入停滞,相应的配套产业链也断开了。

在麦克阿瑟改造日本时期,日本一直在政治转型中痛苦挣扎。

1949年,美国通过了日本重开造船业的请求,这对于遭遇过大饥荒和经济凋敝的日本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更让日本人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们造船的第二年,朝鲜内战爆发了。

美国人为了保住自己在亚洲的利益,决定介入这场战争。

对日本来说,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

大量美国军事物资囤在日本,通过船舶运往朝鲜半岛。

随着战争的持续,来往于日本和半岛的船只越来越多,日本因此获取的经济收益也持续蹿升。

在冷战初期,造船行业一直被西方国家垄断。

到了1956年,日本基本实现了弯道超车,成为世界第一的造船大国。

为了顺利发展造船业,日本尽量避开欧洲买家,不与西方国家争夺主要市场,以免受到西方国家限制。

日本的主要船舶市场在印度、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等国。

这些国家的经济大多无法与西方国家相比,但是对船舶的需求量并不少。

这些国家有十分可观的海岸线,又拥有世界顶级的交通要道,只要满足这些国家的基本需求,日本造船业就能赚的盆满钵满。

从1956年到1975年,日本船舶产量稳定在每年13%的增长速度,而且始终保持世界第一的水平。

到了80年代,日本经济动荡,股市和楼市双双崩盘,造船业也受到了极大冲击。

日本造船集团决定缩减产能,提升质量,以增强日本船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其实日本经济危机期间,国际船舶需求量依然很大,而且日元贬值后,对于船舶出口更为有利。

不过日本没有趁此机会扩张,浪费了进一步吊打欧美造船业的机会。

而与此同时,稳扎稳打的韩国造船业不断蚕食日本的市场份额,并在1999年完全超过对方。

从此,日本造船业长达40多年的世界第一被终结。

如今,日本造船业已经成了世界第三。

在今年上半年,日本接到的造船订单是49艘,总量甚至只有第二名韩国的三分之一。

韩国造船,短暂高光

在朝鲜内战期间,韩国的造船业已经起步,只是当时规模较小,研究方向也以军事为主。

1961年,韩国启动了一项规模庞大,涉及众多产业的经济计划。

当时韩国的陆上交通网并不发达,于是海洋渔业率先发力,成为韩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渔业的发展,推动了造船业发展。

由于日本在这一领域表现强劲,韩国也自知能力不够,起初并没有将战略目标定得到太高。

70年代,朝韩两国发生冲突,引发了韩国国内的恐慌。

他们认为必须尽快发展造船业,保护好海岸线,才能实现国内安全。

蔚山造船厂、玉浦造船厂,就是在那个时期成立的。

随后,三星等韩国巨头也开始造船,为韩国的造船业提供了大量资金和技术。

越南战争期间,韩国获得了在越南建设港口及相关工程的机会,同时大量韩国船舶出口到越南,为韩国打开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

在80年代,韩国造船业超越英国,成为世界造船强国。

从此,韩国造船业实现了两个阶段的飞跃,最终在1999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造船国。

曾经,日本产品是安全可靠的代名词,同时价格也比西方国家低很多。

那么韩国又有哪些优势,能得到国际的认可,甚至超越日本呢?

首先,韩国大力发展经济时,日本造船业已经稳坐世界第一宝座,韩国在市场占有率、产品知名度、口碑等方面都没有优势。

他们只能研究更先进的技术,通过差异化打法获取市场份额,在这方面,韩国人非常成功。

他们研究出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自动化、机器人技术和数字技术,让韩国船舶更有科技感。

同时韩国的钢材、复合材料等,也获得韩国政府的大力扶持,这是韩国打开国际市场的利器。

其次,由于韩国市场有限,他们明白只有着眼国外市场,才有更大发展空间。

所以韩国政府针对造船业的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特别的扶持计划。

比如,韩国政府针对企业融资的计划进行了相对宽松的调整,在税收方面也提出了特殊优待。

甚至韩国还限制外国船舶进入韩国市场,从而为韩国船企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最后,因为地缘政治问题,韩国与朝鲜之间时有摩擦。

为了避免本国被渗透,韩国必须发展造船业,依靠更先进的船舰维护自身。

也就是说,不管韩国造船业的发展有没有达到预期,韩国政府对造船业的重视态度是不会改变的。

有以上三个因素的加持,韩国造船业的下限,甚至是某些国家上限的标准。

1997年,亚洲爆发金融危机。

韩国濒临破产,不得不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签下高达550亿美元的贷款,并进行经济改革。

造船业也深陷经济困境,不得不进行产业重组。

金融危机爆发前,韩国贫困人口只有4.3%,1998年,这一数据直接上升到了14.9%。

不过金融危机结束后韩国造船业又迎来井喷式增长。

因为在这段时期,韩国对于船舶的设计、制造和供应链等方面的维护并没有停止。

所以危机一解除,韩国船企几乎是马上恢复正常产能。

反观日本,则在缩减产能后深挖质量,从而丢掉大量市场份额。

从2001年起,韩国造船业在质和量方面都取得了非常明显的突破,订单量始终压日本一头。

在韩国造船业巅峰时期,韩国的现代、三星、大宇、STX被称为世界排名前四的造船厂。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2023年。

2023年,中国造船业超过韩国,成为新的世界第一。

此时韩国的竞争力依然很强,只是没有之前那般强劲。

韩国在2024年上半年的订单是132艘,接近日本订单量的三倍,但这一数据远低于中国。

中国造船崛起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造船业并没有明显的进展,到了改革开放阶段才算真正起步。

中央将造船定为国家战略级产业,主张先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让我国造船水平达到国际标准,再把船卖给外国实现盈利。

船舶工业的负责人柴树藩接到任务后,马上组织起300多人的团队,对现有船厂进行改造。

为了实现中国造船业的飞跃,大家做了大量调研,甚至还去日本的三菱重工、日立等公司考察。

我国工作人员去日本考察期间,了解到了很多宝贵的知识,回来后马上调整了江南造船厂和大连造船厂的工作方式和设计理念。

这次改造,极大缓解了生产能力的问题,让我国造船厂有了一定竞争力。

解决了生产力之后,销量又成了新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造船厂没有承接过商业订单,所以几乎没人了解中国造船厂的实力,自然也不会考虑与我们合作。

经过反复协商,大陆船企决定与香港环球航运集团、国际投资方共同组建新的船舶公司,作为专门承接订单的渠道。

在多方的推动下,联成航运主席包玉星和香港富豪李嘉诚都订过大陆的船舶。

1981年,我国首届国际海事会展在上海举行。

日本三菱重工的古贺繁一还顺便参观了我国的江南造船厂,称赞我国在这一领域的进步速度很快。

到了1990年,江南造船厂的年度造船产量已经超过了20万吨,中国也逐渐成为世界上重要的造船国家。

与我国的突飞猛进不同,日本造船业已遇到瓶颈,并且与韩国的差距越来越小。

在1999年日本被拉下神坛,而中国则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三造船大国。

与日本和韩国相比,我国的造船优势是独一无二的。

从政府的态度来看,中国、日本、韩国都将造船提升到国家级战略层面。

只是我国在造船上的支持不只是政策方面的优待,也不限于对先进技术的研究扶持。

我国造船业直接与教育机构合作,实现了造船厂、研究院和学校的多方联合,这是理论知识到研究探索再到实际验证的完整闭环。

这整条技术链条严丝合缝的协作,既避免了人才流失,也提升了人员配置,甚至提前为高端人才提供了宝贵的从业经验。

在这种良性联动中,我国还鼓励造船厂与不同行业的优秀企业进行交流,取长补短,进行技术再创新,进一步确立我国造船业的技术优势。

除了政府层面的积极推动,我国的人口红利也是独一无二的。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在从事各类工作时,可以依靠人口优势更快实现目标。

不管在任何时候,劳动力都是十分重要的资源。

一旦在某一阶段面临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会出现日本近几年遭遇的用工难问题,继而导致产业萎缩,失去竞争力。

此外,我国对船只的需求很大,这是我国造船业起步阶段的巨大优势。

在人口和政府双向加成中,庞大的市场往往能孕育出体量庞大的工厂。

而只有工厂规模达到一定体量,才有能力整合资源,不必再找第三方购买零件。

这样做的好处是,零件完全契合厂家的需求,并可以随时调整,不存在沟通问题。

同时造船成本也在可控范围,避免了采购期间的差价和沟通成本。

效率提上去了,我们才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搞科研,企业的发展也会更加有活力和竞争力。

2024年,《韩民族日报》发文表示,从2023年的各国造船实力来看,中国已经超越韩国,成为世界第一。

日本的《产经新闻》援引美国海军情报部的资料,表示中国的造船能力是美国的232倍,在数量和质量方面拥有绝对优势。

在2024年上半年,船舶行业势头正盛。

由于劳动力不足和策略失误导致产能下降的日本,订单数为49艘,韩国为132艘。

而我国的订单量直接拉升到615艘,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0%以上,达到了半壁江山的局面。

可以预见,属于中国造船业的时代正在来临。

参考资料:

《张洪朋:中国为何成为造船大国?》中新网

《出口高增!中国造船业竞争力现在啥水平?》国际商报

《中韩造船巅峰对决:关键就在这颗“皇冠上的明珠”》新华网

《保罗•洪:东亚造船业“三国杀”,中国能否成为百年竞争的终结者?》观察者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船舶工业发展纪实》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0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