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音乐到底什么时候衰落的?在唐朝之后,明朝之前

令狐伯光体 2024-07-26 07:39:15

文|令狐伯光

严格说来,现在大家吵的流行音乐都是音乐本身中末流的末流。

中国音乐衰落在文艺复兴过后,哪怕是到明朝中后期,已经开始文艺复兴的西方传教士到明朝,当时就认为中国音乐是比较落后的了,那个时候就已经落后了。

这个经历文艺复兴,古典运动再到近代的爆发,再到爵士,摇滚,RB等等。西方完全奠定了古典到商业音乐文化脉络,中国音乐完全是在学习,这点连日本都远远不如,自然更不用和西方比较了。

当然,中国音乐也不是一开始就落后,这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最早的时候,中国音乐在大一统之前也是和西方音乐一样(比如周的礼乐,还有一个人尽皆知的成语“滥竽充数”),也是讲究场面的。大一统之后随着士大夫阶层的崛起形成了事实上的士大夫共治国家。

而士大夫阶层为限君权提出“君为轻”理论,并且把音乐舞蹈等等和民生不直接相关的统统列为“奢靡”的范畴,当帝王都不允许享受了,其他人更别提了,没有人买单自然就不会有人去发展,这应该是中国民乐大乐团没落的根本原因。

中国的基本制度叫礼乐制度……中国混乱叫礼坏乐崩……秩序恢复叫制礼作乐……国家繁盛叫歌舞升平……中国的音乐发展可能一方面是生产力的问题:养不了那么多“闲人”,一方面是乐师地位不高,还有一方面是我们“版权”意识不强,好听的就疯狂用,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文人士大夫并没有选择过多在“音乐”上进行建树,而是词工上建树颇丰。

我一直觉得中国的“音乐”特别是歌曲是不能够脱离词去欣赏的,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就是网红歌曲琵琶行。这首曲子的编曲可能你们看了直摇头,但是歌词,看了你们也得摇头。因为词你们不敢说不好

中国古代音乐的巅峰是唐朝时期,有庞大的音乐从业者,上至宫廷,下到民间。唐朝时期的音乐机构可分为大乐署、鼓吹署、教坊和梨园,前二者属九卿之一太常寺,后二者属宫廷。大乐署管燕乐牙乐,负责考选乐师和训练音声人。

燕乐,又称宴乐,是隋唐至宋代的宫廷中饮宴时,提供娱乐欣赏的,艺术性很强的歌舞综合音乐。燕乐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演奏,燕乐中包括多种音乐形式,如声乐、器乐、舞蹈一体。其中歌舞音乐在隋唐燕乐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多段的大型歌舞曲叫做大曲,在唐代燕乐中具有突出的艺术成就,燕乐演奏中原的清商乐,也演奏西凉乐,龟兹乐,天竺乐,高昌乐等,主要乐器有笙、笛、琵琶、箜篌、筚篥、羯鼓、方响等。安史之乱以后,宫廷音乐大衰退,数以万计的宫廷乐工多散落民间。 鼓吹署,鼓吹署专管仪仗中的鼓吹乐。

教坊是宫廷中掌管俗乐的乐舞机构,它的存在,对我国古代宫廷戏剧及至民间戏剧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

唐朝教坊真正得以发展,是在唐朝中期,尤其是唐玄宗执政的时期。

唐玄宗精通音律,唐玄宗下令建立各种教坊,所以此段时期教坊颇多,有沿袭旧制主管雅乐的内教坊,也有主管俗乐的左右教坊。 《教坊记》载 :“西京右教坊在光宅坊,左教坊在延政坊。右多善歌,左多工舞,盖相因习。”

左右教坊和内教坊相比,分工明确、各具特长。左教坊擅长排舞,右教坊擅长歌唱,逐渐趋于合理化、专业化。 各地音乐汇聚一堂,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音乐的大融合,在唐玄宗的改革下,雅乐与俗乐也被分开管理。

梨园,训练乐工的机构。梨园原是唐代都城长安的一个地名,因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在此地教演艺人,后来就与戏曲艺术联系在一起,成为艺术组织和艺人的代名词。

《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 梨园的主要职责是训练乐器演奏人员,与专司礼乐的太常寺和充任串演歌舞散乐的内外教坊鼎足而立。

唐代音乐文化的繁荣与这一系列音乐教育机构密不可分,这些机构以严密的考绩,造就着一批批才华出众的音乐家。 “唐之盛时,凡乐人、音声人、太常杂户子弟隶太常及鼓吹署,皆番上,总号音声人,至数万人。 许永新、张红红、康昆仑、段善本、念奴、李龟年、何满、贺怀智、李管儿、曹纲、尉迟青、王麻奴……这些受过专业训练的音乐家群体,他们分工明确、演技精湛,用杰出才能造就了一代音乐的高度繁荣。

安史之乱后,数万宫廷乐工多数流落民间,宫廷音乐大衰退。

宋统一后,虽设教坊也有宫廷音乐,但宫廷内外演奏的大曲只是隋唐一部分,且宫廷从业人员规模大为缩减。隋唐发展起来的大曲音乐体裁被分解许多乐段逐渐变为曲牌,分散于词,曲、戏曲、说唱和器乐中,从汉魏时期到隋唐发展的大曲作为独立的音乐体裁则日渐消亡。

唐朝大曲结构已经很复杂了,杨荫柳先生将唐代歌舞大曲结构大致分为三个部分:散序;中序、拍序或歌头;破或舞遍。例如《霓裳羽衣曲》的结构:“散序”为6段音乐,“中序”18段音乐,“曲破”12段,全曲共36段音乐。

在唐时期的大曲中,“不仅仅有清商大曲,也有根据少数民族音乐改编的大曲,有龟兹大曲”和“西凉大曲”等。 南宋以后,音乐发展的主流从宫廷音乐转到市民艺术(戏曲、说唱、城市歌曲等)中。

明清音乐不认同,首先从乐器的演化来看。唐代最有代表的琵琶了,唐代的曲项琵琶只有四品一个把位,共一个半八度的音域。而唐代琵琶用拨子演奏也会限制演奏灵活度,明代以后的琵琶就和现在基本差不多了,品相增加到十几品,可以演奏两个半八度的音域,指弹意味着演奏速度加快。

而琵琶琴面加宽品意味着可以通过推拉弦细腻演奏微分音,细腻情感主要靠各种微分音来表达。 月琴是宋代以后对秦琵琶和阮咸的称呼。传统的长颈月琴基本按四弦十二品设计,象征四季十二月。但是到明清,二弦八品左右的短颈月琴开始越来越流行。

短颈月琴是长颈月琴截去低音区的产物,音域固然窄了,但是品距紧凑,不换把,不过弦,演奏快速旋律再方便不过了。同时弦数由四弦减少到两弦明确是配合着明清时期的微分音音乐的发展。

要知道四根弦分别定音只有很少数的律制才能让所有的弦在品上的音都在律制内,两根弦的律制自由度大大提升。从清末遗留月琴的排品上可以看出,音乐家们已经很有意识地在采用各种非十二律律制了。

短颈月琴的风靡意味着更快速、律制更丰富的音乐在全国流行。各类胡琴的雏形宋代才产生,直到明清才成为中国音乐的绝对主角。清代的各类胡琴不但是各类戏曲和民间音乐的领奏乐器,比较健全的传统乐队往往会使用三把色彩不同的胡琴。

唐朝以后宫廷音乐没落,民间音乐开始登上是历史舞台,宋朝市民阶层发展,曲牌词,说唱音乐,杂剧等,明清是戏曲音乐的形成期和鼎盛期。明朝中期并产生了板腔体这种新的创作手法。融合南戏北曲,诞生了百戏之祖的昆曲。

原来论南戏还是北曲伴奏以箫、管为主要乐器,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将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乐器集合于一堂,用来伴奏昆腔的演唱。昆曲立马得到宫廷和士大夫的喜欢,成为宫廷宴会乐,大量文人编写昆曲剧本。

清朝中期后,京剧又异军突起,影响力最大的剧种。各地戏曲蓬勃发展。明清戏曲采用曲牌连套加板氏变奏 民间各种八音、十番曲牌连套等器乐合奏开始用于民间庙会婚丧嫁娶等。

清代的皇家音乐的昆曲,十番铜锣,京剧都来自民间,甚至连部分礼乐都改用七律制。 另外关于西方管弦乐团,明朝皇帝和士大夫都是唐玄宗再生也不可能诞生交响乐团。因为历史上所有文献都没有和声理论的探索。

欧洲18和19世纪诞生交响乐团是人家小一千年的和声学研究,在世界音乐也是蝎子拉屎独一份。中国和印度东南亚,挨着欧洲的近东波斯几千年音乐的地区,都是玩非和声体系。

这个到后来鸦片战争后,经历了文艺复兴和两次工业革命的西方进入中华大地。那个时候强的就不止是音乐这种文化了,因为它确实也只是属于小道。

后来中国开始救亡图存,只说音乐只是在新中国建立“文艺三改”整理,梳理和构建了民间音乐(包括民族,民歌,戏曲等等),也出现聂耳,冼星海等中国音乐家,其它还包括歌剧、美声、话剧、指挥、演奏等等都算是硬生生拉起与世界接轨。

但是在古典乐层面,全世界非西方都玩得不行,古典时期最强的是德国和奥地利,法国和英国都只是还行,后面俄罗斯有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等,你看美国都逊色些。

这个二战前后古典时代明显过了,这个现代音乐开始了,再然后就是商业音乐。

这一点东亚最好的就是日本,出了武满彻这种大师,后面古典乐,日本摇滚,日本崛起,日本RB,日本流行和商业音乐都是亚洲第一,世界顶尖。华语商业音乐看港台,而他们都是对欧美甚至于日本的学习模仿。

所以,华语音乐为啥不行?答案就是这么简单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