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余晖(七章)程颐连进士都不是,为何能进宫当宋哲宗的老师?

惊心探索古今 2024-03-01 18:26:43

在宋哲宗赵煦初年的元祐更化中,旧党官员独霸朝廷,废除新法,恢复到了王安石变法之前的状态,让宋朝政治出现了极度动荡的形势。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争夺派系利益,除了旧党与新党的党争外,旧党内部也掀起了政治斗争,被分为洛党、蜀党和朔党三派。这三派的首脑在朝廷中人望颇高,有着领袖群臣的姿态。有趣的是,作为洛党首领的程颐居然连进士都不是。他作为皇帝宋哲宗的老师被宰相司马光推荐入宫,担任崇政殿说书,是旧党领袖中唯一非进士出身的官员。那么问题来了,程颐科举上一无所成,为什么能成为帝师呢?

程颐在中国历史上名气很大,与哥哥程颢并称“二程”,是程朱理学最早的代表人物之一。小学课本中有个典故叫做程门立雪,这个程门指的就是程颐的家门口。然而在宋哲宗元祐初年,程颐并没有后来那么大的名气,实际上是连进士都没考上的教书先生。程颐是官宦世家出身,高祖程羽是宋太宗赵光义时期的三司使。他的祖父程遹当过吏部尚书,父亲程珦历知龚、凤、磁、汉诸州,后来官至上柱国。因为出身于官宦世家,所以程颐从生下来就享受官家子弟的待遇,在科举和选材方面比别的学生有更大的优势。

他小时候拜理学创始人周敦颐为师,后来又跟随主管太学的大臣胡瑗,在当时学术界留下诺大的名声。但程颐的科举之路不太顺,在嘉祐四年的科举中落榜,此后便没有再考,与哥哥程颢隐居嵩山教书。本来程颐可以靠父亲的庇佑,走后门当官,但他潜心讲学放弃了这条路,以处“世士”的身份招收了大量的学生。随着他讲学的名气越来越大,还惊动了朝廷的枢密使文彦博,于是朝廷专门拨款在洛阳修建了书院,取名为“伊皋书院”。于是程颐在洛阳讲学二十年,与洛阳士大夫文官建立深厚关系,为后来成为洛党之首奠定了基础。

在宋神宗时期的新旧党争中,作为旧党领袖的司马光失势,被外放到洛阳。司马光在洛阳修撰了大名鼎鼎的《资治通鉴》,也组建了一个旧党的会社组织叫做洛阳耆英会。在这个旧党组织中,不少都是被贬的旧党朝廷大员,除了司马光本人外,前宰相富弼、文彦博也在其中。这个组织多次聚会,早期只有朝廷旧党官员,后来甚至有温和派的新党官员,如大名鼎鼎的沈括。除了司马光外,文彦博等人也组织了类似的聚会,在洛阳形成了极大的影响力。程颐的书院是文彦博支持起来的,又与司马光交好,所以也多次参与其中。

宋神宗英年早逝后,宋哲宗赵煦即位。由于他即位时年仅九岁,无法主掌朝廷政务,所以由太皇太后高滔滔临朝听政。高滔滔是旧党官员的总后台,她上台后大肆起复旧党官员,于是司马光、文彦博先后回到朝廷掌握大权。司马光当上宰相后,考虑到年仅九岁的赵煦需要专人教育,便上书推荐了程颐。一开始程颐没有接受,第二年才进京担任崇政殿说书。由于他担任帝师的官职,所以在民间的影响力更大了,成为了士大夫子弟拜师的首选。程颐在后世作为理学宗师的名声,很大程度上是与当过帝师的经历密不可分的。

程颐能当上帝师,这与司马光、文彦博等旧党领袖的推荐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没有这些朝廷重臣的推荐,以程颐多次科举失败的经历,根本不可能进入朝廷中枢。崇政殿说书虽然不是执政官,却是皇帝身边的近臣,对皇帝的政治意志影响极大。尤其是当时宋哲宗赵煦正处于学习期,需要接受各方面知识的事后,程颐出现在他的身边,对其亲政后的政策倾向性具有极大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司马光和文彦博等人推举程颐当帝师,实际上并不是简单对赵煦的教育问题关心,更多的可能是新旧党争的需要。

在王安石变法的改革中,有一项虽然没有差役法、青苗法等反对呼声那么高,但对宋朝及其后来的朝代影响是最大的,这就是关于科举制度的改革。我国封建王朝的科举制度是在唐朝基本完备的,但那时候的科举比较繁琐,需要进行十二个类别的考试。这其中包括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它们内容繁杂,专业性强,给考生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宋朝建立后继承了唐朝的科举制度,但也进行小规模的修改。宋朝的科举侧重于进士,考题侧重于诗赋,已经运行了上百年了。

王安石认为这些考试太繁杂,很多科目比较虚妄,实用价值不高,所以对其进行了精简。他先废除了明经科,击中进行进士科,后来又增加了明法科考试。考试的内容也是官家法定,就是王安石主导的《三经新义》,包括《周官新义》、《毛诗义》《尚书义》。王安石是宋朝有名的经义大师,在他的主导下科举成为重经义,轻诗赋的实用主义学科。因此他也在科举中废除了殿试中的诗、赋、论三题,而改成了时务策论。王安石这么一大改科举制度,让旧党非常不满,但多次想要废除这个制度,都没有成功。

旧党官员门抨击王安石是实用主义,因此司马光一上台就想废除这个新法。但他却首先遭到了来自于内部的阻力,其中以范纯仁和刘挚最为反对。范纯仁认为新法执行了十几年,当时的儒生从小都是从学《三经新义》开始的,如果临时变更了内容,考试根本没法进行。刘挚虽然是旧党,却非常推崇《三经新义》,认为“王安石经训,视诸儒义说,得圣贤之意为多”。司马光长于史学,却短于经义,所以这方面辩不赢他们,只能暂时偃旗息鼓。而他将程颐推荐给赵煦做老师,就是在这个关于科举制度新法的争论之时。

司马光的目的很直接,只要皇帝赵煦是接受旧学长大的,以后必然会反对新学。而程颐正好是当时旧学的代表,他所倡导的周敦颐理学,实际上就是旧学的衍生。二程和张载是王安石之后宋朝对经义最为精通的大儒,司马光以程颐作为帝师,明显打着以旧换新的主意。而且用这种方式教育赵煦,赵煦亲政后必然排斥新法,这样他们废除新法的事情才能保持下去。如果赵煦在新学的环境中长大,他亲政后难保不出现反转,让新党死灰复燃。司马光和文彦博非常重视程颐的帝师,实际上是为旧党长期统治宋朝朝廷提前打基础。

从当时的政治形势上看,司马光这招简直就是釜底抽薪,如果长期执行能够短了王安石新学的传承。然而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他死后朝廷的形势出现了大反转。司马光去世后,旧党出现分裂内讧,并且一分为三。除了以程颐为首的洛党还在坚持旧学外,以苏轼为首的蜀党和以刘挚为首的朔党都对旧学不以为然。由于王安石和宋神宗变法打了十多年的基础,新学在民间早已深入人心。所以程颐本从皇帝开始推行的理学并没有起到明显的效果,不但赵煦本人不接受,就连朝廷中的旧党反对者也不少,迫使他最终辞职下野。

从史书记载来看,司马光推荐程颐当帝师,在政治斗争的角度是非常深谋远虑的一招妙棋,是能够对覆灭新党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然而他安排下事情不久就去世了,这也造成了后续的措施没法跟上。而旧党内部对于如何废除新法本就存在极大的争执,司马光在世时还能以权压人,但他的继承者吕公著却没有此能力。而程颐又是教书先生出身,不但没有政治斗争的经验,就连正常的做官经验都缺乏,根本无法在新旧党争中生存。因此程颐能够明哲保身辞职下野已经很不容易了,想让他用旧学挖断新党的学术根基,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