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血,我一般用两种方法,直补法和间补法。
吃党参,当归等补药叫直接补,调脏腑间接达到气血充足叫间接补。
直补气血和间接补气血介绍:气血的生成是有条件的,怎么具体生成,教材上也没说清楚,直接给了概念,内经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什么意思呢,万物都是天地氤氲而生,氤氲什么意思?阴阳二气交会和合之状,所以气血的产生,是由阴阳交泰而成的,建中汤的桂枝为阳,芍药为阴,二者交泰,氤氲人气。你如果不理解,在冬天吐一口热气,这是就能看到气了,夏天为何看不到,因为天热,你也热,二阳不能交泰,四君子汤是直补,属于阴物,没有足够阳气的人吃了只会形成新的痰湿,但是这个处方的产生,和历史背景息息相关,宋元时代,汉人地位低下,娶了媳妇,初夜都要给族长,有了好吃的,那也是先给蒙古族,金人吃,所以不是宋元以瘦为美,是根本胖不起来,所以这个时代性,需要补充食物(阴气),而不需要补充阳气,四君子汤,八珍汤都可吃吃。
而汉朝呢,据说这个时代冷的连北极熊都受不了,人体阳气都出表抵御寒冷了,哪有多余阳气转化食物的能量,故加桂枝,生姜。
写到这,大家可能明白了,这两个方剂都是很好的方剂,不要南拳看不起北腿,少林瞧不上武当,很多医生说丹溪老人是滋阴派,君不见丹溪先生用附子的时候,也是几两几两的上,莫须有的罪名该给老先生放下来了,首届国医大师张学文老先生,说过一句话“三年学个大大夫,十年学个小大夫”,你越有学问,站的越高,才知道人类多么的渺小,才知道看病需要如履薄冰。张老师也是最低调的国医大师,诊所门头压根没写“国医大师”四个字,有读者朋友不太理解我的风药观点,或者和他看过的风药书籍不同,就开始说教,年轻不是被攻击的理由,《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老先生当御医的时候也就三十来岁,而且还牛气的辞职了,很多病人一听我们是基层医院的大夫,扭头就走,我们只能说医治有缘人。
学中医,也需要点西医知识,我治过一个低血压患者,上班族,喜欢吃甜食,在西安看遍了名医,也没有把头晕的毛病治好,别人介绍来给我看,我看了别的大夫的处方,温药,补药,虫药,风药都用过了,连我常用处方桂枝汤加补中益气汤也用过了,我正手足无措之时,一个病人来科室倒水,说中午盐吃多了,口渴。一下启发了我,我就让她回家喝盐水,第二天就不太晕了,盐吃多了血液高,盐吃少了,血压低;还有一个患者,心衰导致尿血,我当时不敢用破格救心汤,因为尿血,后来我学了专门学了西医内科知识才知道心衰就是会尿鲜血,只要脉无力欲绝,用就对了。西医生理学还是真的学好。
最后说一下两个方剂的指要,四君子汤患者,多饮食不节,饥饱无度,面色淡白,或者萎黄,疲惫易累但是面色不暗(阳气不虚),脉轻取无力,中取力加,重按力度尚可。
小建中汤,人整体怕冷乏力,面色晦暗萎黄,脉细无力,中取,重按亦然。
上文的面色不晦暗,就是有光泽,黑人虽黑,黑的发亮,黄人虽黄,也要透光,但是现在化妆技术了得,男女难分,看面诊,就有了难度,我们可以把脉诊和舌诊好好研究一下,很多人说脉有真假,怎么有假,热证得沉细脉,乃阳气不固,寒证得滑数脉,乃表寒里热,宫寒不孕得红舌,脉寸浮尺沉,乃心火旺而肾阳虚,舌虽红,非肾热的指征,胃阳虚的黄腻苔,脉细弱黄腻是食积化火,非胃热,乃阳虚化火,何假之有,舌诊和症状不符,脉诊和症状不符,舌脉不符,你不能说谁真谁假,正说明病机复杂,独处藏奸,也是给我们一丝破绽,让我们拨开迷雾,正确开方。
节选自纪东涛医师讲稿《从中医脉学辨中医病位》
非作者同意请勿转载,欢迎讨论或者评论,如果恶意评论,先写一本比我讲义更实用的买学书先,否则我或者我的学生必十倍回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