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陕西这一波“刷屏”?

镐京笔记 2022-04-29 09:40:52

4月27日这天早间,一趟“换装”地铁缓缓驶进沣河森林公园站,吸引了不少乘客的注意。

“科技蓝”涂装的车厢内,“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等标语十分醒目——这趟主题专列,使得秦创原及总窗口西咸新区,以这种情景式的设计再次与民众见面。

事实上,在过去一个多月里,关于秦创原及其总窗口西咸新区,已多次刷屏,数百家中外主流媒体纷纷将目光聚焦于此。

近年间,陕西省尤其是省会西安市,无论是城市更新还是招商引资,频频出招,在陕西已不算新鲜事物。但细数下来,称得上是举全省之力而打造的事物,还是不多。2021年3月底横空出世的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却是当之无愧。

外界自然好奇,这个作为全省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区”,究竟有何作为,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愈现勃发之态?

先讲一个故事。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湖南一家资产规模过千亿的企业掌舵者决定进行数字化转型,并发出了“要么翻身,要么翻船”近乎悲壮的誓言。

但外界对该企业这场“豪赌”却普遍看好——作为全国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三一集团及其主要创始人梁稳根有着这样的底气。

但具体如何转型,当时三一集团并未提及。半年后,梁稳根的身影出现在西安,与时任省市主要领导谈笑风生。

不少人这才获悉,在过去半年间里,西安与三一往来密切,双方光接洽就不下二十次,最终达成了一笔总投资30亿元的战略合作,三一筑工区域总部、建筑工业机器人区域总部及研发生产基地、树根互联工业互联网西北总部,都将在西安落地……

时隔四年后,梁稳根再次出现在西安,带着一笔65亿元的投资,宣布将在西安打造三一西部智能制造中心、秦创原三一全球研发中心等系列项目。

在三一集团的数字化转型路上,两次重磅落子均在西安,内容围绕工程机械智能装备的关键技术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和产品生产等方面展开。

据官方介绍,作为全球顶尖的高端装备制造行业领军企业,三一西部智能制造中心系列项目的落户,将有力带动工程机械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在陕聚集,对于陕西省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生态集群,构建工程机械行业产业链协同发展新格局,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之处在于,三一集团两次来陕投资,都选择了秦创原总窗口所在之地西咸新区。

像三一集团这样的故事,在西咸新区并不少。

譬如,今年3月30日这天,两个正式开工的秦创原孵化转化项目便颇为重磅。

其中一个是陕煤研究院泾河新城新能源材料产业基地项目。

据了解,该项目由泾河新城陕煤技术研究院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主导,拟新建“1.5万吨/年高镍三元前驱体生产线”“1000吨/年硅基负极材料生产线”两项工业化示范项目及其配套的公用工程和生产管理设施。

一位项目负责人告诉媒体:“这两项示范项目均历经实验室小试阶段的关键技术研究和中试与工业化试验阶段的放大验证,打通了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再到工业示范和市场应用的科技创新全链条,预计2023年底正式建成并转入试生产”。

据其介绍,该项目指标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部分产品及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进入宁德时代、SKI和特斯拉等行业龙头供应链,其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已获得了不少下游厂商的高度关注。

作为陕企龙头企业的陕煤集团,其深度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上的工作不止于此。

陕煤技术研究院计划投资52.56亿元,打造泾河、蒲城、华州、渭南等工业化试验示范基地。

除了上述两个项目外,还有3万吨/年聚烯烃弹性体等9项产业示范项目,初步形成了集团在储能电池、高端聚合物、先进碳材料、新型金属复合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项目建成后新增年产值近百亿元,带动就业千余人。

此外,陕煤集团还斥资30亿元,围绕重点资助领域包括煤炭、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电子信息、低碳绿色、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等8个领域,面向全球整合智力资源,全面启动陕煤-秦岭基础科学研究五年行动计划。

陕煤集团的诸多举措,成为秦创原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一个示范样本。

陕煤之外,开工仪式上的另外一个秦创原·秦川集团高档工业母机创新基地项目也颇为引人注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逾10亿元,助力解决中国工业母机“卡脖子”问题,重点打造高端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及其关键功能部件产业化、智能制造及系统集成产业化两个孵化转化项目。

秦创原总窗口的吸引力,随着这些重大项目的相继落地一再提升——龙头企业的带动,对于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整合与聚集,必然有着明显的推动。

一个又一个高质量发展的“西咸样本”,蔚然成型。

说回近日中外媒体的关注,从纽约时代广场上亮相的秦创原总窗口主题海报,再到全球通讯社联盟发布《资源聚集 政策利好——陕西西咸新区打造中国西部科创高地》文章,吸引法新社、日本共同社、韩联社、巴黎卫报、德国新闻网等全球400余家媒体关注,短短数日总浏览量便突破2.5亿人次。

人民日报要闻版、新华社旗下《经济参考报》、陕西日报头版、新华社英文电讯稿等,亦相继刊文,聚焦西咸新区全力推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

上述媒体集中关注的背后,其实有着一个强逻辑,即“双循环”之下,科技创新的地位、尤其是国内自主创新能力的定调一再升格。

在政策的顶层设计上,作为实现国内大循环的关键要素,推动科技创新、发展高科技产业,已被确定是“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推手之一。

要真正实现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全过程循环流动,就是要把高科技产业作为重点来抓。

如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最后一公里”,就成了各区域发展角力的“新战场”。就陕西省而言,该命题有更为具体的指向——如何从“科教大省”快速迈进“科技强省”之列。

设立秦创原的初衷正在于此。如:

在区域产业承载方面,到2023年要引进培育科技型企业达到200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00亿元;

在“两链”融合方面,2023年要建成“双创”服务平台30个以上,创新基金规模超100亿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志性创新模式;

在人才聚集方面,到2023年在重点领域建设50个以上创新联合体、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及其他新型研发机构,攻克一批支撑产业和区域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

诸多使命驱使,外界关注自然不足为奇,尤其是作为总窗口的西咸新区。

而西咸新区,其履历也着实让人侧目——

据悉,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全面启动后,西咸新区总窗口的引领作用逐步显现,2021年新区227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评审,新增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901家,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107亿元,13家企业入选省级上市后备企业库,新区“科创中国”试点建设综合排名居全国65个试点单位第一名。

这些数据的背后,除了政策的引导,西咸新区真金白银对企业的反哺亦是实实在在。

2021年以来,秦创原政策兑现1087家企业合计2.69亿元,支持秦创原建设15条首批免申即享政策兑现551家企业合计2016万元。陕西省委书记刘国中近日在西安调研创新驱动发展时表示,经过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秦创原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并呈现良好发展势头。随

着更多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案例的落地,这个发展势头,必然会吸引更多的关注。这个关注,不止来自于媒体,还包括着更广范围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

我们有理由相信,秦创原总窗口的“西咸样本”,未来呈现的会越来越多。

1 阅读: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