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经钩考》二十七、“太极”是什么?
金栋按:据中华传世典籍记载,“太极”一词,首见于战国时期道家典籍《庄子·大宗师》,说:
“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
《庄子》以“太极”和“六极”相对而言,太极应指上天之高,六极则指地下之深。
太者,大也。极者,无限之义。太极,就是无边、无际、无垠、无限,天极是也,故又有无极之称。太极由道而生、由无而来。而
杨力《周易与中医学》则说:
“太极文字记载始出于《周易》,如《易·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太极,马王堆帛书《易传》作“大恒”,显然是汉代后儒窃用《庄子》之语而改之,以避汉文帝刘恒之讳,亦说明今本《系辞传》编纂成篇于文帝刘恒之后,故杨力之说不当。
“大恒”改为“太极”,与先秦典籍《吕氏春秋·大乐》“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西汉典籍《礼记·礼运》“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之“太一”有关。
饶宗颐《易学考古论集》说:
“帛书‘易有大恒’一语,无异说易有大常、易有大道了……太恒与太极、太一自是一事的异称。”
据易学史料及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等相关书籍论述认为,战国秦汉时期《易传》作者吸收了老庄道家、稷下道家与阴阳家如道、太极、阴阳、精气等天道观之哲学思想,并结合儒家的伦理观编写而成。杨力说“太极”一词,始出于《周易》之《易传》而源自《庄子》,与《周易》古经无关。从此太极与《易》结缘。
《易·系辞传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仪,匹配之义。
在汉唐之前,两仪指天地,非指阴阳。宋儒治《易》者广演其说,又以阴阳二气解释两仪,并以太极图之图象附会推演其说。
对于《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古今注家是如何解释的呢?
孔颖达《周易正义》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故《老子》云‘道生一’即此太极是也。又谓混元既分,既有天地,故曰‘太极生两仪’,即《老子》云‘一生二’也。不言天地而言两仪者,指其物体,下与四象相对,故曰两仪,谓两体容仪也。”
周敦颐《太极图说》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朱熹《周易本义》说:“太极者,其理也。两仪者,始为一画以分阴阳。”
高亨《周易大传今注》说:“太极者,宇宙之本体也。宇宙之本体,《老子》名之曰‘一’,《吕氏春秋·大乐》篇名之曰‘太一’,《系辞》名之曰‘太极’……两仪,天地也……宇宙之本体太极分而为天地,故曰‘是生两仪’。”
那么,“太极”究竟是什么?
要之,太极是有,易儒家谓之“一”,即一个整体、一团混沌之元气。如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说:“原来它就是天体宇宙……是天地未分之前的一团混沌元气。”
太极并无图,若硬要将太极画个图,即画一个圆圈圈而已!其由道而生、由无而来。
即道、太易(无)→一、太极(气、有)→二、两仪(天地阴阳)→三(阴阳交感和合)→万物。
中医经典《素问》《灵枢》《难经》等,并无“太极”之词。然中医学若附会“易”学而言太极者,即太虚也。见《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太虚寥廓,肇基化元。”如明·张介宾《类经图翼·卷一·运气上》说:
“太虚者,太极也。太极本无极,故曰太虚。《天元纪大论》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此之谓也。……
“太极者,天地万物之始也。《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老子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孔子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邵子曰:‘若论先天一事无,后天方要着工夫。’由是观之,则太虚之初,廓然无象,自无而有,生化肇焉。化生于一,是名太极。
“太极动静而阴阳分,故天地只此动静,动静便是阴阳,阴阳便是太极。此外更无余事。”
要之,太极并无图,若硬要画一个图,则是一个圆圈圈而已!
太极(一个圆圈圈)
张介宾《类经图翼》太虚图(太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