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窗苦读十二年,节选31首古诗词,成年之后再读,看看有没有差别

花间一壶酒诗词赋 2024-09-06 21:08:34

小学阶段:

01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唐·孟浩然《春晓》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

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不加雕饰,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试想,在一个春晨生活的一刹那间,欣赏鸟啼,惋惜落花,镌刻了自然的神髓,生活的情趣,这该是一个多么放松闲适的状态,你才能静静的感受到这烂漫春光的喜悦。

02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明亮的月光洒在井上的栏杆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不经意在这床前方邨之间,想起远方的家乡。

这首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意境。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人在旅途,任由你是飘逸不羁的大诗人,仗剑走天涯的侠客,漂泊久了,你都会想起千般万好,更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月色如霜的秋夜。

心灵惫顿了,茫然了,安静下来憩息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自己这么孤独,然后就发疯式地寻找慰籍,所有的乡思之情喷涌而出。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一首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朗朗上口,百读不厌,耐人寻味。

03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似。

这首诗被后人引以歌颂在于原野上的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不管烈火怎么样无情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

草是属于最卑微的物种,但是它却最具顽强生命力。最后两句点明了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不管外面征途、人生如何险恶 ,都应该像野草一样,永不畏惧,这就真的是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04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唐·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节,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当我们第一次面临烟波浩渺的大海时,脱口而出的也许就是“好多水啊”,当一座耸入云霄的大山横亘目前时,我们会感叹“好一座大山啊”,“好”字是情感抒发最本真状态的表述,用在这里,虽平淡而诗味醇浓,“好”!

“好雨”“好”在哪里呢?首先就“好”在它的“知时节”,在它的“当春乃发生”。这样的雨,不是伴随着雷声的怒吼、闪电的威慑而骤然出现;他是在春日时节,伴随着清爽的风儿不知不觉地来到,细细地滋润着万物。

当人们正甜甜地酣眠时,春雨悄悄地来到了田间地头,轻轻抚摸草儿、花儿、苗儿,她柔柔的手掌所到之处,已是一片盎然的春意。

这番“好雨”在无声地滋润万物后,不向人们问候,也不向人们道别,和静夜挥一挥手,和她的“杰作”说声再见,就轻盈地迈动了她的脚步,退回到她的天地中去了。

这首诗赞美了春雨滋润万物的无私奉献,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感激和热爱。

05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王维《相思》

鲜红浑圆的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春暖花开的季节,不知又生出多少?希望思念的人儿多多采集,小小红豆引人相思。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名字是《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这个是说友情,而不是后人传说的爱情。

起句因物起兴,像是在外散步,偶然看见结在枝上的红豆,心中日夜思念的人儿倏然出现,情思油然而生,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

接着以设问寄语,“春来发几枝”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

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

最后一语双关,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在这美好的春光里,诗人对朋友产生了思念之情,恰好这里鲜艳的红豆与葱绿的南国大地想结合。诗句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

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而且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但是又句句不离红豆的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06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唐·李绅《悯农》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诗人运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第二句在数量上向最小和极大的方向极力夸张,通过一粒粟和万颗子的对比,形象体现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接下来又夸言“四海无闲田”,由此,按照一粒粟一一万颗子的对应关系,收成总量应相当客观。

经过前三句对丰收的极力渲染,结句“农夫犹饿死”的命运可谓一落千丈,反差强烈,令人惊心动魄。

诗人用短短二十字,概括了农民从耕种到收成到被剥削的全过程,既有具体刻画又有宏观概括,以事传情,言近旨远。

这首诗揭示了农民的辛勤付出与贫穷困境之间的矛盾,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虽然篇幅短小,却闪耀着力量与锋芒,可谓四两拨千斤。

07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千路万径不见行人的足迹。一叶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独自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他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间。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因此,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

试想一下,在茫茫白雪冰封的江面上却有一叶孤舟,在苍茫天地间显得如此渺小,如此脆弱,却隐隐透着一种坚强,那是风雪不能摧毁的钢铁般的意志。

孤舟上,有一位身披蓑衣头戴竹帽的老翁,气定神闲地垂钓自娱。他是在钓鱼,还是在钓这寒江中满覆的白雪?他是钓了个寂寞。

在极端寂静的天地间,老人有如一座雕像,无视严寒,庄严肃穆、凛然不可侵犯,令人陡生敬意,仿佛世外仙人飘落凡尘,却不为尘俗所染。

其实,这种超尘脱俗、清冷孤傲的渔翁性格,正是被贬诗人心境的一种复制。

诗人虽被贬谪在外,却仍不失高洁人格,保持一份豪爽与洒脱。他在极度荒寒中看到了山如玉簇、林似银装的美丽,心中的春天让他显现出在一片死寂中火一般的意志与不受外界干扰的气定神闲。

08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在远处猛然转折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这是一首记游诗,写登楼所见所感,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传达了不断进取和高瞻远瞩的生活态度。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白日、黄河、山、海都是不假修饰的自然界专有名词,而用四个依、尽、入、流的动词将它们贯穿起来,简单而有力,具有强大的语言主张长。

前十字言景,已经极为壮大,难以再续,再写也无法驾驭这样的情景,只能是徒增败笔,诗人诗笔一宕,由写景转入言理,想要看到千里之外更广阔的景色吗?那就再上一层楼。这大概是实写,也许是虚写,虚实相合,无非也是让你明白,要不断的攀登进取,人生都会有更大的格局。

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09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唐·杜甫《绝句》

一个春日的清晨,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这首小诗,作干成都草堂。时安史之乱业已平定,友人严武还镇成都,难得这样的一份好心情,故而触目所及,是一片美好。

就在这不经意地抬望眼时,诗人发现了更为生动的一幕:一行白鹭就在这碧色的蓝天下自由地飞翔,它们呈一字排开,极力舞动翅膀,张扬着生命的活力。

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愈加鲜亮、明丽、耀眼。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加上首句声音的描写,更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迈向窗边,在碧澈的蓝天掩映下,在清朗日光的照耀下,西山雪岭清晰地展露了它美丽的曲线,那是一种连绵的柔美或壮美。

窗外风景独佳,门前呢?那是另一幅和谐的画面:“门泊东吴万里船”!“万里船”三字意味深长。

因为它们来自遥远的“东吴”,载满货物后即将开行,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多么难得。

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了,怎不叫人喜上眉梢呢?

“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眼界何等开阔!襟怀何等豁朗!

视线流转处,诗人捕捉了四个精妙的瞬间,在动与静的结合、声与色的携手下,它们正言说着各自的美好,又共同印记了诗人胸中一份难得的安宁、和谐感!

10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唐·贾岛《寻隐者不遇》

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士大夫们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贫乐道,不与世俗、清洁孤傲之志。

首句“松下问童子”,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寻的这一连串的过程;

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

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着人的层层追问,意思层层递进,言约意赅,令人回味无穷。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也是富有哲理的名句,就学习科学文化而言,一切对于自然和社会的问题,都能够在浩渺的书本和艰辛的实验中获得满意的解释,如果学生拒绝勤奋不辍的刻苦钻研,那么自然寻找不出答案的所在了。

言归正传,本诗通过写“寻”而“不遇”。表现出隐者远离尘世、自食其力、不慕荣利的处世态度。虽不遇,却并不感到失望,倒是含有无限敬仰之意。“不知处”是点睛之笔。唯其人不知处,方显出隐士本色。场景选择精粹,转换自然,毫无拖沓繁复之弊。

初中阶段(三年)

01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汉末·曹操《观沧海》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就用这首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吧。

从表达方式看,这首诗以景抒情,表面写自然,写宇宙,写日月,其实暗地里写作者的心情胸怀与人生理想换负。

曹操大处落墨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宏伟的境界,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孕星汉,壮阔至极。他把眼前的大海辽阔苍茫的景色和自己完成统一大业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

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象,更耐人寻味。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

诗中积极进取的豪情真实而饱满,其艺术力量具有巨大的感召力,那种烈士暮年仍壮心不已的冲击力相当大,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02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诗人乘舟来到北固山下,展现在眼前的是山青水碧的壮丽景色。残夜将尽,旭日从水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看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这首诗写旅途风光和思乡之情。诗中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旅游虽乐,故乡难忘。写景入微,思致绵密。

03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绕过孤山寺的北侧,悠闲地漫步至贾公亭的西边,那里湖水初涨。天边,白云悠悠,低垂得仿佛触手可及,给这春景添了几分梦幻。早起的黄莺儿,叽叽喳喳,争相抢占那向阳枝头,享受着第一缕温暖的阳光。不远处,几户人家的新燕,正忙碌地穿梭,口衔春泥,忙着筑起它们温馨的小窝。

野花遍地,竞相绽放,色彩斑斓得让人目不暇接,而春草呢,还略显羞涩,刚没过马蹄,嫩绿中带着勃勃生机。走在这春日的小径上,每一步都踏出了生机与希望。

最让我沉醉的,莫过于湖东那片景致了,美得让人心生留恋,久久不愿离去。杨柳依依,翠绿的枝条轻拂水面,好似少女的秀发,温柔又婀娜。

穿过这片绿意盎然的柳荫,一条白沙堤静静铺展,走在上面,每一步都仿佛踏在了春天的旋律上,轻柔而惬意。

白居易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阴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

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用白描手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形象活现,即景寓情,从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体现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是当得起以上评语的。

诗人写美景的同时,也从侧面上写出自己作为一个父母官的欣慰,国泰民安,风和日丽,这何尝不是一种功绩呢。

04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天边的黄昏悄然降临,一群乌鸦归巢,它们落在了那棵被岁月侵蚀、藤蔓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几声低沉而略带哀伤的啼叫。

不远处,一座小桥横跨在潺潺流水之上,水声潺潺,带着几分清凉。小桥旁,几缕炊烟袅袅升起,那是农家晚餐的信号,温暖而熟悉。

而在这古老的驿道上,一匹瘦马缓缓前行,它的步伐显得有些沉重,西风轻轻吹过,似乎也在为这旅途增添了几分不易。

夕阳一寸一寸的西下,温柔地收敛起它的光芒,缓缓沉入地平线,留下一抹淡淡的余晖。

随着夜色逐渐加深,这份温暖也慢慢消散。四周开始被一层淡淡的寒意笼罩,只有那位孤独的旅人,依旧在遥远的路上漂泊。他的身影,在这寂静而凄寒的夜晚里,显得格外渺小和孤单。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不是简单的名词堆砌,而是9种意象并列成一幅唯美绝妙的国画,让人有身临其境、触景生情之感。 正当一股秋寒逼上心头之时,突然间:夕阳西下,远方的游子逶迤而至,有那样的背景,主人公的“断肠”也就在情理之中。

全诗悲而不伤,哀而不废,全诗透出一股硬崛的底气,可以想象主人公虽然落魄,却不丧志,套用雪莱的诗句: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遥远吗?

05

扬花落尽子规啼,问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这是一首只有四句的抒情短诗,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诗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荒无人烟的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面两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

这里的“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在今湖南怀化境内;而龙标恰恰在夜郎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

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这位肝胆相照人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李白大概也像齐瀚对月兴感:“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更像张若虚见月怀人:“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他借明月清辉给友人送去一份精神的宽慰呢。

06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窗外,挂起密密的雨帘,风儿轻飞吹进室内,烛光摇曳不定,光线忽明忽暗。我坐在窗前给您写信,您问归期,归期我也实难说准。

此时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我也在想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同你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啊!

这是一首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无法归乡的无奈,通过描述巴山夜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他渴望与妻子团聚的心情。归期未有,夜雨增愁:回环缠绵,情致深婉。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诗中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斯情斯景,不自主的又想到了杜甫的《月夜》通过时空错位和换位思考的才法,想象着远在他乡的妻子儿女对自己的思念。

羁旅在外的李商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07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杜牧《泊秦淮》

月光淡淡,烟水迷蒙,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的曲子。

这首诗即景感怀,金陵曾是六朝都城,自六朝以来,一直是商旅集散地,河两岸秦楼楚馆林立,繁华一时。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

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描写了一幅江滨月色图;

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朦胧月夜中,远处闪烁着几星灯火,已经是华灯初上,江上停息了征帆的所有船只,只剩下一股寂与宁静。

忽然晚风中送来隐隐的乐曲声,还夹杂着嘈杂的人语声和欢笑声,夜在这一方寸之地热闹了喧嚣了起来。

三、四句感怀,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伎,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

诗人好像是在指责那些商女不懂得亡国的悲痛和对敌人的仇恨,其实他也知道这些女人各种卖弄风情,也仅仅是谋生而已,充其量也就是权贵的玩偶罢了。

尽管唐王朝暂时还没到兵临城下的危急关头,可是,连续18年来干戈不息,民生凋敝,这些身居高位的衮衮诸公,不为国事操劳,一味迷恋于朝歌暮舞、纸醉金迷的荒淫生活,国家还有指望么?

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的隐隐渗透出作者对国事的深重隐忧。

08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出山南山北分隔出阳面和阴面。

山中云气层出不穷,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说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因为俯瞰群山,万千山峰将尽收眼底,你一定能豪情满怀。

这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与他的标签“沉郁顿挫”完全不一样。

大概这就是每个人都曾年轻过的最好的诠释吧,谁还没有过“裘马轻狂”的青春活力呢。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极力赞美了泰山的壮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和非凡的政治抱负。

登山如此,做事如此,为人更应如此!置身于更为宽广的世界,有更为宽广的心胸与眼光,“一览众山小”之际,我们会收获更多!

09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唐·王勃《与杜少府之任蜀州》

长安古城巍峨,静静被三秦大地的拱卫着;而遥远的四川,如同梦境般缥缈在天的那一边。

我们的命运啊,竟是如此相似,为了仕途的奔波,不得不离开温暖的家乡,踏上漫漫长路。但幸好,这世间有真挚的情谊,让四海之内的心紧紧相连,即便是相隔万水千山,也仿佛彼此就在身旁,温暖如初。

当我们在人生的岔路口不得不挥手告别,不必过分感伤,泪水不是唯一的表达。心中那份对朋友的深情厚谊,早已超越了距离的界限。让我们带着微笑,各自踏上新的旅程,相信在未来的某个转角,或许还能重逢。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真诚的友谊和豁达的胸怀,宽慰对方别离的忧伤。境界高远,格调轩昂;直抒胸臆,出语精警。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以设身处地的姿态宽慰着将要远行的朋友,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同时也表达了友谊的珍贵和距离的超越,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10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马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感情厚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

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过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

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这首词写了一次打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表达了诗人豪迈狂放的精神风貌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令许多尚气节之士义愤难平。

想到国事,念及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于是苏轼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

其“狂”字下面内涵的赤诚令人肃然起敬。“射天狼”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的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整首词气势豪迈,充满力量,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

11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唐·李贺《雁门太守行》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来势汹汹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秋色里,西风凛冽,草木凋零,在苍凉的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的血迹凝成暗紫色。

凛冽的寒风吹卷起漫天红旗,援军赶赴易水攻其不备;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与任信,将士们都手携宝剑,视死如归,誓要血战到底。

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性,赞扬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官军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一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颔联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尾联提到黄金台和玉龙剑,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和豪情壮志。

12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狂风席卷着大漠北塞,吹折坚韧的白草,倒落如踩。北疆的八月,就有大雪将天地铺盖。好似突然一夜间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飘飘而落,打湿了珠帘,结冰在帷幕绮罗。狐皮裘再不觉暖和,锦缎被褥也感到单薄。

将军的兽角硬弓也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铁衣难穿着。浩瀚的沙漠处处纵横百丈巨冰,惨淡的愁云凝滞,仿佛压低了天空。

中军帅中摆下酒筵,为武判官归京送行,胡琴、琵琶伴着羌笛,起舞和鸣。纷纷扬扬的暮雪飘落在军营辕门,寒风狂舞的红旗,此时也冻挺凝结,成为一抹静止的红云。

在轮台东门送君离去,那飘飘洒洒的大雪已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回路转,再也见不到君。雪地上空留着一排马行的蹄痕。

这是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全诗句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开篇先写野外雪景,把边地冬景比作是南国春景,可谓妙到极颠。

再从帐外写到帐内,通过人的感受,写天之奇寒,西北边地的奇寒。然后再移境帐外,勾画壮丽的塞外雪景,表现当时征戍生活的艰苦。

最后写送出军门,正是黄昏大雪纷飞之时,大雪封山,山回路转,不见踪影,隐含离情别意,无不表达出对武判官的依恋之情。

全诗连用四个“雪”字,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个不同画面的雪景,景致多样,色彩绚丽,十分动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境清新诱人,读之无还不叫绝。

高中阶段(三年)

01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唐·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飞舞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满心失意的衰颓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势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在夔州的生活十分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这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诗人也提到了自己常作客、多病潦倒、苦恨繁霜鬓等人生经历,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同时也有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孤独寂寞痛楚万分的惆怅,动人心弦。

诗人从“风急”开始落笔,在这大风之中,传来猿猴的哀鸣之声,而那水上的沙鸥又在来回飞翔。

在这大风吹起时,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

第三联的“万里”是指离家遥远“百年”是指诗人自己已经年纪苍老,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诗写到这里,已经营建出了一种关于人生的悲壮气氛。最后一句,诗人对自己的人生状况做了总结: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02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唐·杜甫《蜀相》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那里郁郁葱葱。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当年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向您求教大计,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可惜您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得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诗人在颠沛流离中来到了成都,便以急切的心情寻访武侯祠,并发为吟咏,抒情寄意。

诗中不但赞扬诸葛亮与刘备君臣契合。列举了诸葛亮一生最主要的业绩和他对后人的感召力量,诗人本身对诸葛亮文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惋惜与哀悼的感慨。

这首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意境深沉悲凉。虽话语奇简,但容量颇大。熔情、景、议于一炉。

五十六字写尽孔明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在艺术表现上,设问自答,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

03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宋·陆游《书愤》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被罢黜归乡已六年,六十二岁已是时不我待的年纪。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山阴蛰居,诗人想到山河破碎,国家动荡,于是有了对国家统一的渴望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诗人早年不知道世事艰难,对收复中原充满信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感到自己的壮志难以实现。

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认为只有通过战争才能实现国家的统一。他表示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回看整首诗,虽然没有用一个“愤”字,但是诗人胸中那郁结之“愤”在字里行间表现得淋漓尽致,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04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如今的世态人情淡淡的像一层薄纱啊,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呢?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清早会听到小巷深处在一声声叫卖杏花。

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着品名茶。呵,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籍京华的蹉吃,绵绵的春雨如愁人的思绪,深巷中卖杏花的声音更是加深了这种思念。

诗中抒发了对自身境况的感叹,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最后一句“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不仅道出羁旅风霜之苦,又暗讽京中恶浊。

临安城虽然春色明媚,但诗人从表面的升平气象和繁荣面貌中看到了世人的麻木、朝廷的昏聩。“莫起风尘叹”,是因为不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然回家本非诗人之愿。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故不如回乡躬耕。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解嘲。

这首诗在情思的气势上由高到低,而又浑然一体。诗的风格与诗人其他作品完全不同,这首诗没有豪唱,也没有悲鸣,没有愤愤之词,也没有盈盈酸泪,有的只是结肠难解的郁闷和淡然的一声轻叹,“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05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拂过,数不清的花灯随风摇曳,仿佛催开了千树繁花一样,焰火纷乱,乱落如雨,又像是空中的繁星被吹落了。

华丽的马车在路上来来往往,留下满路醉人的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热闹的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飞舞翻腾。

漂亮娇美的女人们头上戴着漂亮的饰物,身着色彩靓丽的服装,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也随处飘洒。

我在人群中寻找了她千回百次,却都没看见她的身影,可是,当我在不经意间,猛然回头,却发现她就那一片灯光幽幽的暗影处。

这首词描绘了元宵佳节灯火辉煌、歌舞升平的热闹景象,表达了词人在人群中苦寻“恋人”的情感,以及在不经意间找到真爱的喜悦。这个恋人其实是指他自己,他找到那个独立孤芳自赏的自己。

全词采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反衬出一个自甘寂寞、独立不移、性格孤介的女性形象,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词人写这样一个不肯随波逐流、自甘淡泊的女性形象。是寄托他力主抗战,屡受排挤,却矢志不移,宁可过寂寞的闲居生活,也不肯与投降派同流合污的情思。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的他,一生壮志难酬,但他仍初生不易,这首词是他一生中的思想境界和艺术追求的真实反映。

06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宋·李清照《声声慢》

我苦苦地寻觅着,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悲戚!在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调养自己的心绪。

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这晚上的急急寒风?大雁从天空中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往日的相识,它们去了还回。

满地堆积着枯萎的菊花,都已憔悴得不成样子了,如今谁还会有兴趣来采摘呢?一个人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怎么才能熬到天黑啊?

院子里的梧桐叶上,细雨在滴滴答答的落下,待到黄昏时分,更是一点一滴的滴落。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就了结得完呢!

李清照四十六岁,丈夫赵明诚因病去世,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

避难奔走,所有度藏丧失殆尽。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境况极为凄凉。一连串的打击使作者尝尽了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丈夫的思念和自己在孤苦伶仃中的凄凉,以及内心无法排遣的愁情。

诗人通过描绘秋天景象,如寒风、淡酒、飞雁、黄花、窗儿、梧桐等,表达了自己深深的孤独和无助。整首词情感深沉、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对逝去岁月的追忆和对未来的迷茫。

全词一字一泪,字字剜心,表达了词人对亡夫的殷殷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处境的悲叹。写作风格深沉而凝重,哀婉而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和艺术研究价值。

07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宋·周邦彦《苏幕遮·燎沈香》

细焚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旧有鸟鸣可占雨之说),拂晓时分鸟儿东张西望的在屋檐下的“言语”。

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昨夜的雨,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每一片荷叶都挺出水面。

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日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吴越一带,长久地客居长安。

五月,我故乡的打渔乡亲们是否在想我,划着一叶扁舟,在我的梦中来到了过去的荷花塘。

这首词抒写思乡之情。上片主要描绘荷花姿态,下片由荷花生发思往情,梦回故乡。

开篇写一个夏日的清晨,词人点燃了沉香以驱散潮湿闷热的暑气。鸟雀在窗外欢呼着,庆祝天气由雨转晴。这几句描写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上作者是在为下面写荷花的美丽做感情上的铺垫。

“叶上初阳”句,国学大师王国维评:“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字句圆润,就足以流传千古。至于神理或说神韵,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下片作者自问,何时才能重归故里。“久”字体现了作者对漂泊生活尤其是仕途生活的厌倦,在其它作品中词人一再以“京华倦客”自称,可见他早已淡薄功名而魂系故乡。

结尾三句,词人恍惚间飞到了五月的江南,熟悉的渔郎正在河上摇着小船,穿梭于层层叠叠的莲叶……

词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是写江南渔郎是否在想念自己,把思乡的感情更推进一层。

情到深处意转痴,词人用一个白日梦结尾,给人留下无限的情思和遐想。

08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宋·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你我夫妻一生一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相互思念却也很茫然,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以忘怀。

你如今在千里之外那座遥远的孤坟里,我也没有地方跟你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

当下,纵然夫妻相逢你大概也认不出我,我已经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窗台前,你正在打扮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

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是你年复一年思念我而痛欲断肠的地方。

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死后10周年而写的一首悼亡词,通过“记梦”写出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表达了词人绵绵不尽的哀伤和对亡妻不舍的深情。

想当初王氏嫁他为妻时才十九岁的苏东坡,妻子也只是年芳十六。少年夫妻,情深意重不必言说,更难得是妻子蕙质兰心,识大体明事理。

妻子过早的香消玉殒令苏轼倍受打击,后来又因事业受挫,心灵更觉无所依靠,如果说相隔千山万水,纵然可以相踏过,但这生死隔绝的痛,任谁都无可奈何。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末了三句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是梦醒后的感慨。

词人想象着千里之外的小松冈,妻子一定会年复一年地为思念丈夫而伤悲。写对方为自己柔肠寸断,也正表现了自己对死者的无限悼念,以景结情,余音袅袅。

这首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表现方法,来表达词人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执着,感人至深。

全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09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词人任江西提点刑狱,经常巡回往返于湖南、江西等地。

来到造口,俯瞰赣江水不舍昼夜地流逝而去,词人的思绪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也似绵延不绝的青山压在心头,于是写下了这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吟史抒情词。

历尽沧桑的郁孤台下流淌着清澈的赣江之水,这里面不知有着多少行人的眼泪。抬头遥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啊,我只能看到一座连着一座的青山,它们绵延起伏,遮住了我的双目。

可是,青山怎能够把江水挡住呢?滔滔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的。我孤独地伫立在江边看江水流逝,夕阳余晖映照出我满怀的愁绪。此时,传来了深山里鹧鸪的鸣叫声,好悲哀。

这首词通过描写词人途经造口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词人对国事艰危之沉痛追怀,对失去国土的深情萦念。对国家统一的渴望和壮志未酬的悲愤。对因战争而流离失所的人们的同情。

全词以极高明的比兴手法,把词人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一一道出,淡淡叙来,虽不温不火,却表达出了含蕴极深的爱国情思,艺术水平之高超,堪称词中一绝。

词人这种以全幅意境寓写整个胸襟、运用比兴寄托却又未必一一指实的艺术造诣,实为中国美学理想的最高峰。

全词在一片神行思邈的意境中,兼有一种神圣高绝的理想之美、沉郁顿挫的艺术之美,其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均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

2 阅读: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