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辞官达人”李东阳,一年辞官5次,却在朝堂斗争中留到最后

沐语纪文史 2024-08-28 16:20:54

文 | 沐语纪史

编辑 | 沐语纪史

巍巍大明王朝,276年绵长基业。

除了掌握天下大权的皇帝之外,治世能臣也是这份基业中必不可缺的力量。

在明朝整个国祚中,走出内阁首辅将近百人。

其中有为明初政治清明打下基础的杨士奇,有让明朝中兴的张居正,也有权倾朝野,危害朝纲的权臣严嵩。

这些人都是历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各有特点和手腕。

但要说到明朝最不贪恋权势的首辅,当属历经四朝的李东阳,他也被称为“大明辞官达人”。

在他的入仕生涯中,总计前后辞官二十次,无论多受宠,二十次不给皇帝面子,也应当被辞退回家颐养天年了。

但奇怪的是,李东阳前十九次辞官均没有被应允,最后一次可能也是因为年龄过大,实在没有精力在理朝政,到了不得不退休的年纪。

这样长久稳定的职业生涯,令无数人羡慕不已。然而,李东阳的人生也并非一帆风顺,也曾遭遇了挫折和困境。

1447年,李东阳出生于京师的玄武湖西浒,祖籍湖南茶陵县。

他的家族是一个行伍家庭,属于金吾左位籍,所以能居住在京师。

在天子脚下成长,也给了李东阳展露头角的机会。景泰元年,李东阳年仅三岁,便能写出书法,所见之人皆称奇。

而这件事也传到了明景帝的耳中,作为皇帝什么奇事儿没见过,但他还是不相信一个三岁的幼童能写出书法。

于是下令召李东阳面圣进行验证,还特地赐予了李东阳菓钞,用以表彰李东阳的才华。

有了景帝的认证,李东阳神童的名号传的更响亮了,后在六岁、八岁时又分别被景宗召见,颇受皇恩。

这次召见后,在景宗的安排下,李东阳进入顺天府读书,相当于现在重点大学的少年班,由此可见少年时期的李东阳,确实是才智过人。

在顺天府中,李东阳更加刻苦,拜翰林院黎淳为老师,当时和他一同在黎淳门下学习的还有刘大夏、杨一清。

两人再后来也分别官居高位,一个是兵部尚书,一个也做到了内阁首辅。

读书便要入仕,15岁时李东阳参加顺天乡试考取了举人。第二年又中进士,在殿试中考取二甲第一,被选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

此时的李东阳成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为皇帝讲解经籍。这一阶段的经历,也为他后来成为内阁辅臣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进入仕途固然容易,但李东阳在进入仕途之初,升迁也是很不顺利。

他并没有因为立功或者受到皇恩,直接一步登天或者越级升迁,基本都是靠资历混上去的,九年任满一迁。

在他做官的前三十年中,做了很长时间的侍讲学士,所有时间基本都是在翰林院度过。

翰林院的编修、侍讲、侍讲学士、学士等职他一个个当了个遍。

在此期间,李东阳并没有觉得自己不得志,反而勤勉治学,大力进行文化传承和学术创新。

弘治年间,李东阳因为修编《宪宗实录》有功,被孝宗皇帝赏识,成为了太常寺少卿。

不过此时的李东阳负责的主要还是学问方面的事情,尤其是对新晋庶吉士的教导。

看着朝气蓬勃的庶吉士,李东阳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因此教导不曾藏私,总是倾囊相授,所以在众官员众有着很好的名声。

弘治七年,李东阳又圣人礼部右侍郎,次年和谢迁一同进入内阁参预国家机务,正式成为朝廷重臣。

在内阁中,李东阳和刘建、谢迁等人共商朝廷大事,尽心辅佐弘治皇帝,深受皇帝的信任。

而且由于李东阳学识渊博,为人谦虚低调,弘治帝有意将他培养成下一代接班人的肱骨之臣。

虽然李东阳年纪不小了,但弘治帝身体也不好,所以早早为自己的儿子正德做起了打算。

弘治十一年,太子正德到了读书的年龄,李东阳自然成了太子少保,为了让李东阳尽心教授太子读书,弘治帝极尽恩宠。

不仅又让李东阳升任礼部尚书,还兼任文渊阁大学士,官职一升再升。

官做的大了,自然有巴结的,也有妒恨的,李东阳的仕途开始出现了波澜。有一个叫江瑢的监生更是弹劾李东阳和刘健。

言语中说两人一言堂,不让其他官员觐见,嫉妒贤能。

可他低估了弘治皇帝对李东阳的信任,不仅李东阳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在他生病时,弘治帝还特地赐了御药。

然而谁也没想到,李东阳却自己想辞官。

他第一次辞职始于弘治十四年,相比于其他郁郁不得志的辞官之人,李东阳辞职时正值官运亨通,但他却丝毫不留恋。

虽然辞官请求被弘治帝驳回,但李东阳却没有放弃。在那一年里,李东阳又请辞两次,因为他确实感觉自己身体不太好,甚至还给自己挑选了墓地。

弘治帝听了也很是焦急,赏赐了很多珍贵的药材给他,让他调理身体。

就这样,李东阳一直辞官到弘治十七年,甚至有一年请辞四次的时候,可无论是以天灾、还是星象为由,弘治帝皆不准。

因为弘治帝感觉自己时日无多,想要把他作为托孤大臣。

果不其然,弘治十八年,皇帝驾崩,李东阳、谢迁、刘建被托孤,正是成为正德时期三大学士。

然而在正德年间,宦官刘瑾专权,朝政日非。

李东阳深觉时局不利,又多次上疏乞退,没想到正德皇帝也不准许。

无奈之下,李东阳只能和别的大臣一起,坚持与奸佞斗争,维护朝纲。

那段时间,他夹在皇帝和刘瑾之间如履薄冰,所以做事情谨慎小心,这才没有犯什么大错,被刘瑾抓住把柄。

而且他还忍辱负重,保全了很多被刘瑾迫害的大臣,为朝廷保留了生机。

之后刘瑾因犯谋逆罪被诛,李东阳觉得自己人生大事已了,而且年纪确实很大了,第二十次上书请辞。

这次,皇帝又拖了他三年后终于同意了让这位老臣回家颐养天年。

1516年,李东阳去世,谥号文正,可谓是文人做官后梦寐以求的谥号,极尽哀荣。

纵观李东阳的一生,幼时被誉为十里八乡有名的“神童”,到后来的官场如鱼得水,历经天顺、成化、弘治四朝,横跨半个世纪。

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但李东阳在四朝内皆稳坐钓鱼台,凭借的就是一腔真诚之心。

而他的每一次辞官,都是出于对时局的深思熟虑,对个人志向和道德准则的坚守。

他一生所求,并不是权力多少,地位多高,而是真正能为国家社稷考虑。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