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男子爬上2700米悬崖村,1年后鼓动妻子上山,18年后名震全国

南柯归海 2024-12-13 03:27:48

本文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相关信源述于文章结尾,请理性阅读。

【前言】

1990年的夏天,24岁的民办教师李桂林放弃了平稳的生活,独自去了四川凉山州甘洛县的一个悬崖村。

他不仅自己走向了“悬崖”,一年后还鼓动自己的妻子,一同扎根于这个悬崖之上的村庄,2008年竟然名动整个中国。

他们为什么选择留在这里?又是怎样在这片险地书写了一段传奇?

悬崖上的求学路

通向悬崖村的路危险得让人望而却步,桥是悬挂在湍急河流上的木板吊桥,路是嵌在峭壁上的羊肠小道,还有五段几乎垂直的藤条天梯。

初次踏上二坪村,李桂林走过摇晃的吊桥,穿过狭窄的小路,才看到了天梯。

这是前往二坪村的必之路,但只是五段藤条绑成的木梯,下面便是万丈深渊,即便是谨慎的村民,每次攀爬也生怕一脚踩空。

李桂林傍晚时分才抵达了村子,但到处是贫瘠和破败,这里的人甚至连基本的货币都认不全,孩子们总是光着脚在泥地里奔跑。

村里的学校,早在十多年前因无人任教而停课变成了危房,村民告诉他,如果能留下来教书,这里会把他当成贵人。

但李桂林更在乎的是孩子们,为了让孩子们安全上学,李桂林主动承担起了接送的任务。

每周一和周五,他要从山腰把学生接到学校,最小的孩子只有六七岁,根本不敢自己攀爬天梯。

他便一个接一个地背下来,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这项工作,天梯上,稍有不慎就可能命丧深谷,但在他的努力下,没有一个学生因天梯发生过事故。

直2009年,二坪村终于迎来了一条钢板天梯,原本藤条和木条搭建的天梯被铁梯替代,学生们终于可以少一些危险。

虽然出行条件有所改善,但李桂林依旧亲自护送,因为最危险的路段依然存在滑坡隐患。

每天过着心惊胆战的生活,并不是因为李桂林没有选择,他为了能在二坪村支教,放弃了原本稳定的生活,还将妻子给“拉下水”。

扎根大山的无悔选择

1990年,24岁的李桂林辞掉了原本稳定的民办教师工作,毅然选择前往凉山州甘洛县的二坪村任教。

当时的汉源县生活条件相对优越,李桂林有稳定的教学岗位,他所教的学生连续多年在全县排名领先,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一个普通的夏天,他遇到了一对因不识字而徘徊在厕所门口的母女,怀揣着疑问和责任,他走向了那个与世隔绝的村庄。

从大渡河的吊桥开始,沿着崎岖的羊肠小道,再攀上五段垂直的藤条天梯,这一路耗费了他整整十个小时。

当他终于爬到山顶时,面对土坯房的破败和孩子们光着脚丫在泥泞中玩耍的场景,他下定了决心,留下来。

这些孩子如果没有教育,将永远无法走出大山,于是他开始与村民一道修缮校舍,搬砖、筑墙、搭建桌椅,整个学校焕然一新。

然而随着适龄儿童的增加,单凭他一人已难以应付所有教学任务,于是他转向了妻子陆建芬,希望她能加入这份事业。

陆建芬原本在汉源县县城工作,生活条件比二坪村优渥得多,接到丈夫的请求后,她心里很清楚自己的选择意味着什么。

尽管陆建芬深明大义,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自己的家人远赴山区,去过贫苦的日子。

李桂林的父亲本来对于儿子放弃优渥生活去山区支教就不满意,现在又要把儿媳也鼓动走,他当然不愿意。

就算不为大人想,孩子究竟在什地方长大更好,所有人都心知肚明,但为了丈夫,也为了那些孩子,陆建芬还是答应了丈夫的请求。

当她背着两岁的儿子,经历了吊桥、羊肠小道和五段天梯后,终于见到了丈夫工作的地方。

简陋的宿舍里,只有一口锅、一张床和几件简单的生活用品,而丈夫每天就靠这些在恶劣的环境下坚持着教学。

从此夫妻二人开始共同担负起教育的重任,在二坪村,他们不仅是老师,还要充当父母、医生、裁缝甚至厨师。

他们教孩子们洗脸、剪发,教他们普通话,让他们的名字第一次被写在课本上。

冬天缺菜的时候,他们用酸菜和洋芋汤撑过三个月,只为孩子们能够在课堂上继续学习。

二坪村小学自1990年复课以来,在李桂林夫妇的努力下,从破败的土坯校舍,到如今成为全县教育名列前茅的“悬崖小学”。

山村教育的点滴改变

李桂林到来让孩子们有机会上学,山村孩子没有教材,李桂林自掏腰包从山下背回一麻袋课本,没有文具,他跑遍了附近乡镇为孩子们采购最基础的学习用品。

面对语言障碍,他用彝语逐字逐句翻译课本内容,用简单的汉语教孩子们发音。

陆建芬则教孩子们卫生习惯,她给学生剪发、洗脸,亲自为女孩子编辫子。

1996年,二坪村小学的学生在全县统考中取得优异成绩,一跃成为全县闻名的学校。

从那以后,村里的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100%,最重要的是,村民们不再以为读书无用,他们开始支持自己的孩子接受教育。

随着教育的普及,二坪村摆脱了“文盲村”的帽子,不过李桂林夫妇不仅关注课堂上的成绩,也关注孩子们的全面发展。

他们开设了音乐课、体育课,还组织孩子们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国歌的旋律第一次在这个悬崖上的小学响起,升旗仪式成为了每周的重要活动。

随着教育的改善,二坪村的年轻人逐渐走出了大山,一些人成为教师、医生,甚至政府工作人员,为更大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虽然只有三名学生考上大学,但这一成就对于资源匮乏、生活极其贫困的村庄来说,已经是巨大的突破。

这些孩子把新的观念带回家乡,也为村庄的脱贫提供了有力支持,2008年,二坪村迎来了久违的基础设施改善。

社会爱心人士的捐助让学校换上了钢铁天梯,取代了危险的藤条天梯,村子也通了水电。

2009年,李桂林夫妇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那一年,他们站在全国观众面前,讲述了自己在悬崖上的教育故事。

他们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一句朴实无华的话:“贫困山区要想改变落后的面貌,必须靠教育。”

类似的故事不止发生在二坪村,这些教育者的共同点,就是以无私的奉献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为乡村孩子带来了教育的曙光。

平凡岗位上的坚守者

在安徽池州市的一个山村教学点,汪教甫老师一守就是42年,他的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家庭,一些孩子甚至因为没鞋穿而迟迟不肯到校上课。

为了让孩子们能安心学习,他四处奔走,靠着自己的微薄工资为学生购置鞋子和书本。

他说:“哪怕只有一个学生,我也会把教室的灯点亮。”正是这样的坚持,让数百名山村孩子得以走出大山,拥有了全新的生活。

江西黎川县的石武荪老师则是一位典型的“坚守者”,他曾有多次机会调回县城,但他都拒绝了。

在4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他经历过山体滑坡、洪水围村,但从未停止过教学。

他用亲手制作的课件,为孩子们带来科学知识,用家常便饭式的聊天,向学生们传授为人处世的道理。

在贵州黔东南,吴金权老师为了让大山里的孩子读书,自费修建了一条进山小路,独自守护了三十年。

而在甘肃会宁县的一个乡村小学,张成夫妻教师原本在条件优越的县城学校工作,但一次调研时,他们目睹了乡村学校的破败和学生的无助,毅然决定调到乡村任教。

为了改变学校条件,他们用积蓄购置教学设备,还将自家房子改造成图书馆。

十几年的坚持,让这个无人问津的学校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优秀学校。

结语

很多乡村教师的选择虽然相似,他们面临的挑战却各不相同,他们的共性在于,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外界如何冷眼旁观,他们始终坚守讲台。

李桂林夫妇和无数乡村教师的坚守,改变了山村孩子的命运,推动了乡村教育的发展。

他们或许无法改变整个社会,但他们改变了一个个孩子的命运,让他们走出大山,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如果你喜欢我写的文章,麻烦请点个“关注”,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一同探讨,愿世界和平。

END

参考资料

新京报在2021年4月19日《“云端小学”的去与留:一对夫妻和他们的53个学生》的报道

人民网在2019年12月24日《29年坚守托起云端学校——记小学教师李桂林、陆建芬夫妇》的报道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