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余华英拐卖儿童案二审开庭,杨妞花等被害人和家属们都在现场,和余华英堂前对峙,期间余华英始终表示不服,好在二审维持原判——死刑!
而就在二审开庭的前一天,受害人杨妞花也是接受媒体采访,曝出的信息一个比一个炸裂,真是万万没想到,人贩子余华英不仅拐卖儿童,其私生活更是不知检点!
在当时只有5岁的年纪,小小的杨妞花究竟目睹了什么?
1963年,余华英出生在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的一个普通家庭。
早年丧母,辍学务农,青年时期又遭遇丧父之痛。
1984年,21岁的余华英在大理结识了重庆大足籍男子王加文,并与之结婚,生下一女。
然而,王加文涉嫌盗窃被捕,使得余华英母女生活陷入困境。
为了生计,她将女儿交给亲戚抚养,自己则到县城打工。
在打工期间,余华英结识了龚显良,人称“龚木匠”,一个比她大20岁的男人。
两人各自有家庭,却公然同居,并生下一名男婴。
由于经济困难和私生子的身份,余华英和龚显良决定将这个男婴卖掉,开启了余华英拐卖儿童的犯罪之路。
这次交易为他们带来了数千元的报酬,也让余华英尝到了“快速赚钱”的甜头。
余华英的犯罪手法狡猾而冷酷,她和同伙会选择在一个城市租房,潜伏一段时间,混入当地社会圈子,物色潜在的目标儿童。
她会利用自己的女儿作为工具,与目标儿童套近乎,然后以买零食或出去玩为诱饵,将孩子诱骗离家。
一旦得手,她和同伙会迅速逃离现场,不收拾行李,制造假象。
这样的手法让她在1993年到2003年间,伙同丈夫或情夫拐卖了17名儿童,这些孩子来自12个家庭,有的家庭甚至一次失去了两个孩子。
1995年,年仅5岁的妞花在家门口被余华英以买毛线编衣服的借口诱骗,从此与家人失散。
余华英将她带至河北邯郸,以3000元的价格卖给了一个家庭。
在那里,妞花经历了从被宠爱到被冷落的转变,领养家庭称她“太聪明、养不熟”,剥夺了继续上学的权利,害怕她公布这个事件。
尽管生活在异乡,妞花从未忘记自己的家乡和被拐的经历。
所以尽管妞花的寻亲之路充满了艰辛,但她没有放弃,而是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包括新兴的短视频平台,发布寻亲视频,希望能够找到回家的路。
终于,她的坚持和勇气最终得到了回报,在家族成员的不懈努力和短视频平台的助力下,妞花终于与家人团聚。
团聚后,妞花并没有停止她对余华英的控诉,她将自己记忆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告诉了警方,包括余华英的外貌特征和作案手法。
这些信息成为了破案的关键,帮助警方锁定并最终抓获了余华英。
妞花的记忆力和坚定意志,不仅为自己找回了失去的家庭,也为其他可能的受害者带来了希望。
而除了被拐卖的儿童,犯下的罪行,杨妞花还向媒体透露了余华英的私生活,极其混乱,这无疑反映了她道德的沦丧和人性的扭曲。
12月18日,受害人杨妞花揭露,余华英曾与两个情人同居,这些男人不仅与她同吃同住,还负责给她介绍被拐卖的孩子。
她甚至在杨妞花面前与多名男性发生关系,让年幼的杨妞花在门外放哨,以防被其他人发现。
这种行为不仅对杨妞花造成了深刻的心理创伤,也暴露了余华英对人性尊严的漠视和对法律的挑衅。
她的私欲和对金钱的渴望驱使她走上了拐卖儿童的道路,而她的情人们则成为了她犯罪活动的帮凶。
这种私生活的混乱和道德的沦丧,使得余华英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导致了无数个家庭因此受害。
11月7日,已经被判死刑的余华英向法院提出上诉,理由是自称不是主犯,受蛊惑才从事拐卖的,这显然只是她“不要脸”逃避责任的托词。
在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的重审二审中,她面对着铁证如山的罪行,却始终没有表现出真诚的悔意。
据现场报道,余华英在庭审过程中态度嚣张恶劣,坚称自己没有错,直到最终宣判维持一审时,她的眼泪才掉了下来。
她甚至在审判长宣读判决后,虽然害怕但仍表示不服判决,并明确表示要申请援助律师。
法院在审理中查明,余华英于1993年至2003年期间伙同他人,流窜作案,物色儿童进行拐卖,共涉及17名儿童。
法院根据证据和法律,认定余华英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社会危害性极大。
她的行为不仅破坏了多个家庭,还对社会治安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在重审一审中依法判决余华英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在二审中驳回了余华英的上诉,维持了一审的死刑判决,并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对于受害者家庭而言,余华英被判死刑的消息无疑是一剂苦涩的慰藉。
多年来,他们承受着失去孩子的悲痛和无尽的思念。
在判决宣布的那一刻,许多家庭的情感得以宣泄,他们的泪水中既有对逝去亲人的哀悼,也有对正义的渴望得到满足的释放。
尽管时间无法倒流,孩子无法复生,但这一判决在一定程度上为他们带来了心理上的慰藉,是对那些因思念成疾而离世的父母的告慰,也是对那些仍在苦苦寻找孩子的父母的一种精神支持。
杨妞花在找到自己的家人后,不仅致力于为其他被拐儿童寻找家庭,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提高公众对拐卖儿童问题的认识。
她的经历激励着其他受害者勇敢地面对自己的过去,重建自己的生活。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有可能找到光明。
虎毒尚且不食子,但讽刺的是,余华英卖掉的第一个孩子,竟是自己的。
也许在那一刻,她已经将自己的道德底线,法律意识统统抛到脑后。
如今得到正义的审判,也完全是她咎由自取,种因得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