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话的巨大影响力,辐射到福建!

野话说文化 2024-03-20 05:36:01

中国方言中有一个独树一帜的类型,那就是胶东话。

胶东话影响力曾经沿东北到达俄罗斯境内,形成语言孤岛。往南,则远及福建沿海,对闽语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直到现在,闽语(福建话)里很多词汇的发音和胶东话有对应关系。

东夷人迁移路线

胶东话即使在当下中国也很有名,表现在在人们日常的认知中提及率比较高,许多人第一印象是很难听懂。有一些曲艺经常拿胶东话说事,说胶东话“肉、油“不分,都发成“又”,嘲笑胶东话“你给了又钱没给又钱”。[呲牙],典型的还有人、银不分。

这其实是胶东话的一个特点,胶东话把zh(知)、ch(蚩)、sh(诗))、r(日),全部发成z(资)c(雌 )s(思)y(衣),比如把“日本”叫成“意本”。简单说,胶东话没有翘舌音,这是胶东话的第一大特点,也是最广为人知的。

其二呢,是把d、t、n、l、z、c、s后面跟的介音“u”都取消了。什么是介音?介音就是韵母中的次要元音。比如“团tuan”这个字,其中韵母uan前面的u就是一个介音,介入声母(辅音)和韵母(主元音)之间的音,这就叫介音。胶东话把这个u去掉了。

比如,胶东话“断duan——dan,推tuei——tei,暖nuan——nan,乱luan——lan,钻zuan——zan,窜cuan——can,酸suan——san”。

胶东话没有翘舌音

以上两个是非常有辨识度的不同之处。当然,胶东话还有许多其他有规律的变化,想了解的可自行查询,这里就不举例了。

胶东话其实历史相当悠久。历史上,胶东话被称为“齐东野语”,这是孟子说过的话,可见在战国时期,胶东话就已经很不一样了,也不受人待见了。在春秋战国时期,胶东话被称为“东齐语”,而胶莱河以西的齐国地界,则被称为“西齐语”,两者合称“齐语”。

齐语,在历史上是很奇葩的存在。许多史书多有提及,说明,在先秦时期,齐语就是非常独立的一个存在,又颇有影响力。2000多年前的西汉杨雄《方言》一书就将胶东方言作为一个独立分区,还收录了部分典型词汇。

胶东话的对中国方言的影响,主要在沿海,分别是北上和南下。其中南下,抵达福建。有人说闽语收到齐语的影响,是因为齐语对河南话产生影响,然后河南人南下到福建,从而在福建话中留下了齐语的痕迹。我觉得这种说法不靠谱。

胶东话(东齐语)南下,并非借助河南话,而应该是自古就存在一个沿海迁移线路,操东齐语的东夷人,应该是沿东部沿海抵达福建,对闽语、闽南语产生影响的,这些东夷人甚至抵达广东、云南等地。这个过程相当漫长,甚至有数千年之久。

可以合理的推测,在上古时代,南北移民交流,走沿海路线可能比走内陆容易得多,彼时人烟稀少,内陆多是森林灌木根本不通,反而东部沿海有很多平地、滩涂,沿海岸迁移就容易多了。更重要的是,沿海可以赶海,有很多贝类、海物可以捡拾充饥,保证了食物供应。这就是福建话中有齐语的成分的原因。

智人迁徙示意图

1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