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教育培养

海上的蛟龙 2024-11-22 02:17:20

近日与一朋友闲聊,当朋友谈到他姨娘家的两个孙子孙女时,总是不时地哀声叹气。问其原由,他才无奈地说出了实情。原来,孙子孙女的父母长年都在外打工,由年迈的爷爷奶奶在农村老家抚养,现在就读小学四五年级。据朋友讲,这两个孙娃子时不时都向奶奶要钱,一旦奶奶不给,便对奶奶拳脚相加,令人十分痛心。可问及孩子为什么要打骂奶奶时,孩子却理直气壮地说:“我爸爸给奶奶寄了钱的,奶奶为啥不给我?这钱是爸爸寄给我的,不是给奶奶的”。从孩子回答的语气中不看出,孩子完全是以自我为中心,完全不理解、不体谅奶奶的半点辛苦,着实让人唏嘘不已。

纵观当今社会现状,存在像这种孩子想法的未成年不在少数。他(她)们的想法是,父母生了我,就应该养我,我需要什么,父母都应该给我;有的攀比心理严重,别人家孩子有的,我也要有;有的孩子心灵脆弱,稍加呵斥就哭哭啼啼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可说都是在孩子的教育培养上出了问题,致使孩子的心理不够健康所致。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心理不健康?如何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呢?笔者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即心理健康有何标准呢?

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标准,通常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智力正常。正常的智力是学习、生活最基本的条件,智力的发育水平要与年龄相近的大多数孩子一致,智商在80分以上通常被视为心理健康的标准。

二是心态乐观:要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时常保持愉悦的心情和乐观的心态,遇事不急不躁,能较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随时处于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氛围之中。

三是善于和谐相处。能与周围的人和校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关系融洽、相处友好。

四是言行与年龄相符。言行举止与绝大多数同龄人表现大致相同,不出格、不另类。

五是具备优秀的品质。具备良好的自控能力和抗打击折能力,遇到困难和挫折能正确面对,冷静处置,不垂头丧气;能自觉抵制网瘾、烟瘾、酒瘾等不良习气,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健全、独立的人格,看问题、处事情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勇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在任何时候、什么情况之下都充满自信和阳光,不自怨自责自卑。

六是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面对陌生的环境,不心生胆怯,并能尽快融入到环境当中,适应环境快,进入角色快。

七是对生活充满热爱。能坦然面对现实,欣然接受一切,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对新生事物充满兴趣和好奇,能积极享受生活中的乐趣。

二、导致未成年人心理不健康的原因分析

一是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引导。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心理和健康成长。可现实情况是,很多家长为了生活而长期在外奔波劳碌,没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照顾孩子,而是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让他们长期负责孩子的饮食起居和日常学习和生活,而祖辈们都年龄偏大,对孙子孙女又表现特别疼爱,心怕孩子受一丁点委屈,可说是溺爱有加,对孩子百依百顺,只要是孩子想要的,都会想尽办法去满足。于是,长此以往,便逐渐养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使孩子从小都认为,大人们对自己的付出都是理所应当的,继而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性和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黄荆棍下出好人”,从小对孩子实行的是粗鲁的棍棒教育,只要是孩子不听话、考试成绩不好,不问青红皂白、不问事情原由,便拳脚相加,给孩子产生很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导致不愿上学、不想回家等极端心理。

二是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未成年人成长阶段的心理是否正常,甚至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可纵观学校教育,可以说历来都是把学习成绩放在首位,其他的辅助学课大都不会引起足够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无论是在小学、中学、高中,都很少涉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一方面是由于学校师资力量的缺乏,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另一方面则表现出了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有时即使抓一抓,也只是流于形式、走个过场、不求实效,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致使学生一旦有心理问题,便束手无策,不能正确开展及时的教育疏导,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愈加严重。

三是社会大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难辩是非,这无疑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悄无声息的负面影响。如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容易滋长盲目的攀比心理,出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倾向;随着网络化、信息化水平的日新月异,一些不适宜未成年人浏览、观看的影视、图片如泥沙俱下、鱼目混珠,对未成年人的心理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网络上的电子游戏或实体网吧,更是对未成年人有着强大的吸引力,稍不留神,就很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不但影响学业,更影响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

三、培养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几点建议

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关系到孩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取向,甚至影响到孩子的一生,所以,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刻不容缓,必须从小抓起,从小培养。

一是不要过分溺爱。该疼爱的时候疼爱,该呵护的时候呵护,该批评的时候批评,做到区别对待,有奖有罚,而不能一味的迁就照顾,事事以孩子为中心,以孩子唯命是从,长此以往,势必会养成孩子唯我独尊、不可一世、自高自大的心理。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祖辈,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不要过分宠爱。

二是不要过分严厉。对孩子的教育培养,要疏堵结合、宽严相济,恰到好处。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孩子都可能存在很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时,要谆谆教导、循循善诱,千万别动不动就严厉指责、大声呵斥,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这样,只会使孩子产生恐惧、胆怯、自卑等心理,甚至有时还会产生逃避、反抗等异常行为。

三是不要当众批评。人都有自尊心,小孩也不例外,更何况孩子做错事在所难免、无可厚非。所以,当孩子在外做错事时,千万别当众批评教育,否则,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让他下不了台,甚至产生怨恨的心理,适得其反。

四是要适时给予鼓励。孩子都希望得到表扬、得到肯定、得到奖励和认可。所以,当孩子做出一些成绩时,要适时的给予认可和表扬,使孩子明白“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为”,从而引导孩子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是要适时沟通交流。未成年人的思想比较活跃,想法比较多,玩性也比较大。为此,作为家长,要时常关注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变化,适时与孩子沟通交流,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真实想法。对一些正当、合理的要求,家长要给予肯定和认可,对不合理的要求和想法,家长要及时给予纠正,并心平气和的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讲明原因,以便得到孩子的认可和支持,达成一致的意见,而不能生硬拒绝,让孩子对家长产生一种很武断的认识,久而久之,孩子有什么心理话都可能会藏在心里,不与家长交流,进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六是要加强教育引导。未成年人的心理正处于逐步发育成熟阶段,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为此,针对孩子都喜欢玩手机网络游戏等实际情况,要及时给予教育引导,向孩子讲清楚玩手机对视力、对身体、对学习等方面的利害关系,引导孩子自觉养成玩手机的良好习惯,自觉控制玩手机的时间。讲清楚手机里的内容哪些能看,哪些不能看以及为什么能看与不能看的原因,增强孩子辨别真伪的能力。学校也要针对未成长人的不同成长阶段,有针对性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时疏导和解决未成长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未成年人树立起健康的心理,促进未成长年人健康成长。

【此文创作于2024-11-21,图片均来自网络下载,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