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上世纪三十年代,一封特殊的信几经辗转,才落到它最终的主人——赵君陶手上,她是烈士李硕勋的妻子,而这封信不是别的,正是李硕勋的遗书。
这封遗书由狱卒带到狱外邮局寄出。
先是来到了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师政治干事、香港九龙岭南中学教员林增华手中,后又由林增华转寄给香港九龙南华药房陈志英。
经历了几番波折之后,陈志英夫妇才最终将遗书成功交到赵君陶手中。
短短的几句话,却是李硕勋对妻子最后的长念。
1931年9月16日,年仅28岁的李硕勋壮烈牺牲,他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英雄,凭一己之力创建红军三个军,儿子后来成为国务院总理。
少年立志
1903年,李硕勋出生于四川省庆符县。
到了五岁时,李硕勋的父亲就将他送入镇上的私塾启蒙读书。
在私塾里,李硕勋表现出惊人的学习能力,他背书时并不拘泥于死记硬背,而是以理解记忆为主。
李硕勋经常对同学们说:“吾愿成功一事业家。”这句话早早透露出了他的雄心壮志。
然而,命运并没有让他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1919年,五四运动的浪潮席卷全国,李硕勋被新思想深深触动,开始积极参与抵制日货、宣传新思想的活动。
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李硕勋的思想逐渐从学业追求转向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次年春天,李硕勋转入宜宾叙州联合县立中学读书。
在同年四月的一个上午,李硕勋所在的叙联中学与明德中学在叙联中学操场上联合举行了一次反帝示威游行。
由于李硕勋超凡的个人领导力,同学们一致推举李硕勋担任游行总指挥。之后不久,李硕勋又被推选为宜宾市学生联合会理事,成为宜宾学生运动的领袖。
不过,李硕勋并不止步于此,出于对新文化的向往,1921年1月,李硕勋和同校的同学阳翰笙,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成都,插班进四川省立第一中学。
在这里,李硕勋不仅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各门功课,更是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进步书籍,诸如《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等。
这也为李硕勋后来的革命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
到了秋天的时候,李硕勋又与童庸生、阳翰笙等志同道合的青年一起,正式创立了成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于不久改名为四川社会主义青年团。
李硕勋也成为了四川青年团的创始人之一。
作为团的骨干人员,李硕勋大力组织青年团员学习马克思主义,参加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活动。
通过这一系列的行动,李硕勋的进步思想愈发成熟。
革命之路
1923年初,李硕勋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了上海大学社会学系。
同年5月,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洗礼,李硕勋由社会主义青年团员正式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成为了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1926年8月,李硕勋与同样怀抱革命理想的赵君陶结为夫妻。二人并未沉浸在新婚的喜悦中,婚后不久,他们便匆匆离开上海,奔赴武汉。
在那里,李硕勋出任中国共产党武昌地委组织部长,并积极配合叶挺独立团,做好兵源补充工作。
不久,李硕勋又被选派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25师政治部主任,开始了由领导学生运动、青年运动转为领导军事斗争的历程。他的妻子赵君陶则在湖北省妇女协会中担任宣传部长,还兼任《湖北妇女》的主编。
到了1927年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则在武汉策动政变,国民党反动派疯狂逮捕和屠杀共产党人。
在这危急关头,李硕勋不仅没有退缩,反而积极参加了“东征讨蒋”的斗争,展现出坚定的革命意志。
当时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决定在南昌发动起义。
李硕勋与聂荣臻、周士第率领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25师,克服重重阻挠奔赴南昌,与叶挺、贺龙等领导的起义部队会合。
起义部队成功会合后,重新整编为起义军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李硕勋则被任命为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肩负重任。
南昌起义的枪声打响后,国民党反动派迅速调动大批军队包围南昌。
为了保存革命武装,南昌起义部队决定南下寻找新的战略根据地重建革命力量。
8月初,起义部队开始从南昌撤离,李硕勋和周士第所率的第二十五师为后卫部队,至8月6日顺利完成撤离任务,开始追赶大部队。
在江西东部的山区,他们顶着炎炎烈日,率领部队向南挺进,途经抚州、广昌、石城,沿途险阻重重。
行军途中,李硕勋展现出了杰出的政治领导力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他不仅与周士第一起带领部队每天行军六十至八十里,克服酷暑和恶劣的自然环境,还与政治部的同志们不断做思想鼓动和宣传工作,确保大家保持高昂的斗志和顽强的毅力。
创建三个军
与此同时,李硕勋带兵作战时,从来都要求部队严明纪律。
当时,二十五师到达宁都,有一名军人违反军纪,擅自拿取了群众的财物。李硕勋得知此事后,立即召集了全营的官兵,在宁都的野外,当众予以处置。
通过这一举动,李硕勋再次明确传达了他对军纪的严肃态度。
然而,革命的艰苦斗争让李硕勋的身体每况愈下。
长期的奔波和压力,加上后来在上海开展工人运动没日没夜,李硕勋积劳成疾,患上了胃病,身体也日渐消瘦。
但即便如此,李硕勋依旧将个人的病痛抛诸脑后,以旺盛的斗志继续投身于革命之中。
1930年,随着武装斗争的升级和对革命工作的更高要求,李硕勋和李维汉等同志一起,经过反复研究,决定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军部。
同时,在李硕勋和江苏省军委同志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也开始着手筹建。
之后李硕勋更是领导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七军,以省委委员蒋雄为军长,在石牌、南河一带战斗。
无论面对多么险恶的环境,亦或多么艰难的斗争,李硕勋始终不顾个人安危,凭借满腔的政治热情与顽强的意志,坚定地投入到革命事业中。
他的身影成为了战士们心中的精神支柱,而他的无畏精神则鼓舞着无数革命者继续前行。
不幸的是,1931年8月,由于叛徒的出卖,李硕勋在前往海南岛主持召开军事会议的途中被捕。
面对敌人的残暴审讯和酷刑摧残,李硕勋始终保持坚定的革命信念,拒绝泄露党的任何机密。
敌人对他施加了种种酷刑,甚至打断了他的双腿,但他始终铁骨铮铮,宁死不屈。
1931年9月16日,残忍的敌人将已经重伤的李硕勋拖到刑场,企图通过杀害这位革命家来震慑共产党人。
然而,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李硕勋依旧视死如归,毫不畏惧。他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他的声音在刑场上回荡,成为了对敌人的最有力回击。
李硕勋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革命者。
在给妻子赵君陶的信中,李硕勋这样写道:
“陶,余在琼已直认不讳,日内恐即将判决,余亦即将与你们长别,(我)在前方,你在后方,日死若干人,余亦其中之一耳,死后勿为我过悲,惟望善育吾儿,你宜设法送之返家中。你亦努力谋自立为要,死后尸总会收的,绝不许来,千嘱万嘱。”
这是李硕勋身为烈士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意志的展现,更是一位丈夫对妻子最后的嘱咐与挂念。
此后,赵君陶一直珍藏着李硕勋的遗书,并遵照丈夫的遗嘱,回到四川,以教师的身份边教学边从事秘密工作。
到了1959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筹建时,这份遗书才被送了过去,世世代代教育、激励着子孙后代。
而他的孩子,也确实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继承了父亲的遗愿,为新中国的建设发光发热。
最终,他还成为了国务院总理......
参考资料:1.李硕勋传略_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李硕勋烈士遗书_党史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