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一家多晶铸锭企业落户包头,这座老工业城市重新开始焕发生机,开启了迈向光伏之路的大门。2022年,包头市成为全国首个光伏产业产值超千亿元的城市。2023年,包头被全球绿色能源理事会授予“世界绿色硅都”称号。“世界级”的绿色光伏产业,成为包头市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时光的脚步一刻不停,发展的步履愈发铿锵。
2024年新年伊始,中共包头市委员会、包头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2024年市委“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质提效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全面提升“世界绿色硅都”能级,要加快构建完整产业链和产业生态,打造更高能级的“世界绿色硅都”。
头部企业集聚
产业规模逐渐扩大
净化车间、还原车间、后处理车间,位于包头新材料产业园区的内蒙古大全半导体有限公司三个生产车间忙碌不停。经过前段时间的试生产,目前,企业生产的半导体级多晶硅已达到下游客户的使用要求。最近,企业每天生产四五吨半导体级多晶硅,并将部分产品发往客户手中进行测试验证。预计2025年5月,产品将批量销往全国各地。
内蒙古大全半导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涛告诉记者:“硅产业很多头部的企业都定在包头,包头具备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我们在这里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
内蒙古大全半导体有限公司年产1000吨半导体硅基材料项目产品展示
在包头装备制造园区的弘元新材料(包头)有限公司是弘元绿能旗下企业,一根800至830毫米的单晶方锭,通过金刚线切一刀可以切出4000片硅片,每片的厚度相当于两根头发丝的直径。“落地包头4年多,我们从一期扩建到五期,涵盖拉晶、切片、电池片等环节,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产业链条不断拉长。”弘元新材料(包头)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念淮说。
弘元新材料(包头)有限公司单晶片生产线
与弘元相邻的是晶澳太阳能科技公司,包头是晶澳在国内的第11个生产基地,目前一期、二期项目已全部满产,具备年产6GW单晶硅方的生产能力,20GW拉晶和20GW切片项目也已全部投产。
从2016年第一家光伏企业落地包头,短短数年,包头已聚集了40多家晶硅光伏企业,其中头部企业13家,聚合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及配套齐全的供应链,成为全国多晶硅和单晶硅产能最大的城市。2023年,全市晶硅光伏产业产值达到1200亿元,增加值较上年增长59.3%,成为传统支柱行业钢铁之外,第二个超千亿元产业。
今年,在全国硅产业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的情况下,我市晶硅光伏产业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已形成多晶硅77万吨、单晶硅212GW、切片45GW、电池片16GW、组件22GW的产能规模,其中多晶硅、单晶硅产能规模全国最大,“世界绿色硅都”尽显勃勃生机。
包头晶澳晶硅项目
延链强链补链
积优势变胜势
单晶炉整齐排列,提拉装置不停旋转,高纯度多晶硅料被加热熔化后,结晶成几米高的单晶硅棒。这里是包头美科硅能源有限公司二期车间,这边工人在安装、调试单晶炉,那边刚刚安装好的设备直接“在线”生产。其原料来自对门的“邻居”——内蒙古通威高纯晶硅有限公司。
在包头,晶硅光伏企业“门当户对”的情况并不少见。同一个园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产品就地消纳,产业集聚效应突显。
“硅产业链以内蒙古包头等地为示范的产业集聚区,通过实施强链、补链、延链战略,控制上游产品无序建设,合理推进下游产业延伸,形成动态平衡的良性发展业态,促进了区域间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在2024年中国硅业大会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顾问、原会长陈全训对包头不吝赞美。
包头在扩大晶硅光伏产业规模的同时,不断完善产业链,已经形成工业硅—多晶硅料—单晶拉棒—切片—电池片(在建)—组件完整的晶硅光伏产业链。同时,大力发展配套环节,坩埚、金刚线、边框、支架、背板、光伏玻璃、逆变器等环节均有建成或在建项目。
今年以来,我市实施总投资1148亿元的晶硅光伏产业项目55个,年内计划完成投资535.5亿元,已完成投资590.6亿元。建成大全二期10万吨多晶硅、通威三期20万吨多晶硅、弘元5GW组件、通威12万吨工业硅等项目,弘元16GW电池片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在加快项目建设的同时,我市加快配套产业发展,已建成中伏支架、微科铝边框、标盛达支架等晶硅光伏配套产业项目,格索兰光伏玻璃项目已完成总工程30%。此外,围绕晶硅光伏下游及配套环节,我市抓实招商引资,已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3个、协议投资659.6亿元,其中,开工项目31个、入库项目17个,持续推进延链强链补链工作。
内蒙古康碳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一期生产线满产运行
创新驱动
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驱动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如果说起势阶段,包头晶硅光伏产业发展的关键词是“快”,那么如今的发展关键词就是“创新”。
碳碳坩埚是晶硅企业的主要耗材。这几天,内蒙古康碳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凭借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碳碳复合材料制造技术,正在生产一批新研发的大尺寸碳碳坩埚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内蒙古康碳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火黎明告诉记者:“我们公司生产的碳碳坩埚尺寸已从最初的28吋、29吋、30吋升级至目前的32吋、36吋、42吋等,这一突破满足了市场上90%的客户需求。在设备更新和技术迭代方面,我们通过持续改造,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缩短了生产周期。”
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有时也伴随阵痛。当前,晶硅光伏产业面临着行业竞争加剧,供需结构不平衡等情况,但这些在变局中仍不断创新创造提升价值的企业终将占据市场主动。
组织晶澳、阿特斯、双良等重点企业成功申报2024年低碳能源领域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揭榜挂帅”技术榜单;支持晶澳、弘元等公司实施“太阳能级N型210单晶硅的研发与应用”等4项技术攻关项目……2024年,我市持续提升科技能力,“世界级”的技术研发越来越优。
加快布局和引进光伏产业研发机构,推行新引进企业生产机构、研发机构同步落地机制,推动头部企业在包设立研发机构,组织实施一批关键技术攻关和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聚焦构建更优产业生态,充分发挥光伏产业头部企业拥有的引领行业前沿的技术优势,全力打造晶硅产业先进技术研发中心、认证中心、检测中心、推广中心,加速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实体化运行“浙江大学——包头硅材料联合研究中心”,建成投用内蒙古光伏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实验室,为产业链企业提供计量检定校准服务1万台件以上。组建内蒙古科技大学硅产业学院,新特硅材料创新中心、弘元新材未来研究院、双良新能源科技研发中心等头部企业创新平台都在加快建设,已经培育晶硅产业高新技术企业6家、自治区及以上创新平台7家。成立“内蒙古晶硅产业技术联盟”,提升标准服务能力,全区23家晶硅头部企业、12家科研技术机构、14家晶硅产业配套服务企业成为首批成员单位。
双良硅材料(包头)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绿动包头
做强“世界级”的绿电支撑
将绿色发展进行到底,是包头全力实施晶硅光伏产业提升行动的理念之一。
近日,双良硅材料(包头)有限公司通过了英国标准协会(BSI)ISO14064碳核查声明,这也是我市建立包头市碳足迹公共服务平台,与英国标准协会(BSI)达成合作后,获得的首张含绿电的碳足迹认证证书。
做强“世界级”的绿电支撑,是我市建设更高能级“世界绿色硅都”中的关键一环。沿着绿色、低碳发展足迹,包头坚持把“碳足迹”作为晶硅光伏产业的特色和品牌,积极探索打造“碳足迹”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走出去提供“碳”支撑。
作为我市晶硅光伏产业的龙头企业之一,2021年,双良响应“低碳”战略号召,进军单晶硅材料领域,在包头建设双良新能源光伏产业园,形成独具一格的多晶硅核心装备、大尺寸单晶硅片、高效光伏组件产业链。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双良硅材料(包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巍峰告诉记者,双良是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的绿能企业。绿色,这一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涵,已成为双良乘势而上的底色。“不论是国家战略需要,还是逐渐加强的国际碳约束,都要求企业加快碳核查、碳足迹认证的步伐。”
2024年,市发改委牵头推动建设覆盖包头市碳足迹公共服务体系,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西部范围内唯一具备国际碳足迹认证能力的服务平台,以晶硅光伏产业为试点,全力打破国内外绿电和碳足迹认证壁垒,为全市绿色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据统计,今年1至9月,全市绿电消纳量达256亿千瓦时,使光伏产品获得领先行业的更低碳值,为企业通过“碳足迹”认证、进军欧盟等国际光伏市场拿到绿色通行证。
“建立符合包头市自身优势的碳足迹数据库、排放因子库等,可为我市构建‘世界绿色硅都’低碳产业链提供有力支撑,有效提升企业自身和下游产品应对国际碳关税和碳壁垒的能力。”市发改委环资科郑义说,据初步估算,待碳足迹平台全部功能投入使用后,通过碳足迹平台年认证绿电将达到100亿千瓦时以上,有效核证减碳排放量预估可达895万吨,有效减少企业应对碳关税壁垒约6亿欧元,折合人民币达45亿元左右。
从昔日的“齐心协力建包钢”到今天的追“新”逐“绿”求发展,包头这座老工业城市正加速破题产业转型升级。
当前,包头抢抓晶硅光伏产业新一轮周期性调整机遇,进一步做大“世界级”的产业规模、做强“世界级”的绿电支撑、做优“世界级”的协同配套、做精“世界级”的技术研发,加快构建完整产业链和产业生态,乘势而上抢占行业制高点,全面提升“世界绿色硅都”优势和能级。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楷谨)
(图片:包头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