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2》剧情大反转:赖名成因范闲被杀,陈萍萍的冷静背后是何阴谋?

半夏说剧场 2024-11-27 11:12:35

赖名成杖毙时,范闲站在一旁,眼看着这位耿直的御史倒在血泊中,心中充满了疑惑与不解。

赖名成不是第一个在朝堂上针砭时弊的人,庆国也曾有无数官员当面怒斥皇帝,最终却安然无恙。

可这一次,赖名成指控的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却为何遭遇如此残酷的下场?

范闲想不明白,他曾听闻韩愈谏迎佛骨、海瑞痛骂嘉靖,但他们最终都得以保全性命。赖名成,只不过是再一次直言劝谏,为何庆帝竟要动杀心?

庆帝一直给人一种表面宽容、虚怀纳谏的形象,但赖名成之死似乎打破了这一印象。

范闲带着满腹疑惑去找陈萍萍,而陈萍萍给出的答案却让他更加难以释怀:“陛下杀赖名成,不是因为他骂了皇帝,而是因为他触碰了陛下的逆鳞。”

庆帝的逆鳞是什么?是鉴查院的独立性。

作为一个特殊的机构,鉴查院在庆国的权力体系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它既不属于六部,也不受文武百官管辖,只对庆帝一人负责。

这种绝对的独立性是庆帝对权力的掌控手段。任何人试图涉足鉴查院,都会被视为挑战皇权的威胁,而赖名成正是犯了这个致命的错误。

赖名成虽然是为查案而调阅鉴查院的卷宗,但在庆帝看来,这是对皇权的一种挑衅,是绝对不能容忍的行为。

赖名成的正直、耿直让他走向了不归路,因为他无意中触碰到了皇帝最不愿妥协的底线。

范闲虽然聪慧,但毕竟还年轻。在他看来,赖名成不过是忠诚地履行职责,直言劝谏,为百姓发声。

但他没有意识到,庆帝的怒火并不是针对赖名成的直言,而是因为赖名成无意间触动了鉴查院的核心利益。陈萍萍明白这一点,也早已预料到赖名成的下场。

让范闲更为困惑的是,陈萍萍明明早就看透了一切,却没有在关键时刻出手相救。

以陈萍萍对范闲的疼爱,为什么他没有事先提醒范闲,阻止赖名成的查案行为?只要陈萍萍稍加暗示,范闲完全可以避免这场悲剧的发生。

陈萍萍的沉默并非无情,而是有着深刻的无奈。

庆帝对范闲的定位,从一开始就是孤臣。孤臣的命运注定了他无法依靠任何朋党,也无法拥有真正的盟友。

陈萍萍清楚,如果范闲因为赖名成事件赢得都察院的支持,最终的结果将是权力过大,甚至对庆帝构成威胁。

因此,赖名成之死不仅仅是一个忠臣的悲剧,更是庆帝对范闲进行权力制衡的一步棋。

从赖名成的死到都察院对范闲的愤恨,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其实都是庆帝精心策划的结果。

庆帝一方面给了范闲巨大的权力,让他掌控鉴查院和内库,另一方面却通过孤立范闲,确保他无法依赖任何一方势力。

这种权力的制衡让范闲注定要成为一个没有盟友、四处受敌的孤臣。

陈萍萍对此心知肚明,但他只能选择沉默。尽管他对范闲有着深厚的感情,但在这场帝王的权力游戏中,他也只能遵守庆帝的规则。范闲必须在孤立中成长,陈萍萍无法保护他一生。

对于庆帝来说,范闲是他手中的一枚重要棋子,但绝不是可以失控的棋子。范闲的权力一旦过大,可能会威胁到皇权本身。

因此,庆帝必须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范闲无法与任何势力结盟,确保他的权力永远在皇帝的掌控之中。

这场权谋之中,赖名成只是一个小小的牺牲品,而范闲则是这场博弈中的关键人物。

陈萍萍放任赖名成的查案行为,看似冷漠无情,实际上是为范闲铺设了一条必须孤独前行的道路。

范闲的未来注定充满艰险,因为他的敌人不仅仅是二皇子、长公主,还有整个朝堂的文武百官。

从赖名成之死到都察院的敌视,范闲逐渐明白,自己已经被推上了孤臣的道路。

权力的游戏从来都是残酷的,而他注定要在孤立中学会掌控局势,成为真正的权力操盘手。

最终,范闲会发现,陈萍萍的沉默是对他的最大保护。因为只有在权力的孤岛上,他才能避免被卷入更大的漩涡。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