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遇刺”这幅作品,是不可多得的纪实类作品,但带有很强烈的美学风格。
首先,构图很经典。
特朗普身躯居于图片居中位置,相对比较平庸。
高举的右臂正好处在构图的2/3位置,极大地吸引了眼球。手臂紧贴一根黑色导播杆,黑色西服和白色内衬,色调自然蜿蜒而下,和三位簇拥掩护的特勤局特工融为一体。
手臂和三个底部的人像构成了稳定三角。
这点本文会反复提到,稳定三角构图(也称“金字塔构图”)对于美学的立体塑造,以及对观众的情绪价值输出。
其次,论及色彩。
特朗普白人白皮肤,耳朵到脸颊,带有明显血迹,红白组局,和其背后迎风飘扬的美国国旗形成对比,不得不说是历史性的巧合。
略微仰视的视角,大约30度左右,拍出一个正确的偏光角度。
第三点,也是很重要的,情绪感拉到爆。
特朗普眯缝着眼睛,但目光坚定,高视远方。78岁的人,身姿挺拔,口型喊出应该是三声连续的“Fight,Fight,Fight!”非常有戏剧性。
可见他在危机时刻,不顾生死(此处应该很难表演,人有本能反应),倔强、硬汉、不惧危急而为国为民挺立到底的价值观直透而出,与一众神态慌乱、弯腰低头、眼神不知道在地上找什么的特工构成反差布局。
纪实类新闻抓拍本来就是美媒的特色,刻画悲情主义,诉说爱国情感,又带有强烈的民本色彩人文关怀,伟光正、国家复兴意味十足的情绪价值输出,必定造就这幅作品的历史地位。
可谓一半巧合,一半创造。
网上很多人把这幅神作和世界经典“女神引导人民”作比较。
“女神引导人民”(也名“自由引导人民”)是法国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为纪念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而创作的一幅油画。
也是典型的三角形构图。
女主人公克拉拉·莱辛,右手高高举起,手握法兰西国旗,象征自由女神。
女神目光回视之处,是画面左侧一位法国中产阶级男性,手持双管长枪,边上站着工人打扮的“男二号”,手中握着步兵配剑(1816式)。
画面右侧是一个孩童,右脚向前,右手举向空中,挥舞着骑兵手枪,做向前奔跑状,象征少年英雄阿莱尔。
上述四者,构成稳定三角关系。稳定三角特别能刺激情感,有安全感的同时又振奋人心。
一看目光,二看色彩色块,三看构图,一幅作品的基本价值就出来了。
相比而言,“女神引导人民”情绪感更平和舒缓,长宽比更加横放;“特朗普遇刺”竖立结构,更加急促拥堵,也反映事态的紧急程度。
“女神引导人民”赢在横向构图,值得长久回望,“特朗普遇刺”色调和紧张感,则是一把抓住了我(Catching)。
硬朗,艺术界久违的精神意象。
三角构图经常出现在影视剧中,配合剧情走向,提供情绪烘托。
我印象中,最近一次“女神引导人民”,出现在好莱坞动作大片《疾速追杀4》中,酒店老板走入博物馆,向侯爵下战书,背景就是“女神引导人民”和“美杜莎之筏”,令人回肠荡气。
老板走到“女神引导人民”之前,他还只是一道渺小的背影,却冲击着由画作、坐在白色高档沙发上的侯爵,及其贴身保镖的三角构图。
破坏这个构图结构,意味着幕后的男主人公约翰·威克将向高桌会发起强劲挑战。
挑战与颠覆,也是一种情绪价值。
老板文雅而有分寸地代为宣战完毕,慢慢走出博物馆,又和心有不甘的侯爵斗嘴,背景板变成了“美杜莎之筏”。
《美杜莎之筏》(The Raft of the Medusa)是法国画家泰奥多尔·籍里柯于1819年创作的一幅油画,现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
一只岌岌可危的木筏,床单做的桅帆位于左侧1/3,黑人高举手臂,向着远方呼救。地面上遇难者的饥渴煎熬、痛苦呻吟等各种情状,配合整体构成稳定三角关系,刻画了令人窒息的悲剧气氛。
和“特朗普遇刺神作”一样,越是悲剧,越是好展现。
凡是优秀的作品,高手玩的都是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