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许任何人对中国动武”!他隐藏28年,换来一声惊雷震撼世界

小彭的灿烂的笔记 2025-01-08 17:20:10

文|小彭的灿烂笔记

编辑|小彭的灿烂笔记

声明:本文陈述内容参考的“官方信息来源”,均赘述在文章末尾,感谢支持。

【前言】

“我不允许任何人对中国动武!” 这般强硬且掷地有声的话语,如洪钟大吕,响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间。

而发出这般护国誓言的,竟然是一个被国家隐藏 28 年之久的人。

在那风云变幻、波谲云诡的国际局势下,他宛如一位幕后英雄,默默耕耘,用超乎常人的坚毅与智慧,为新中国铸就了坚不可摧的核盾牌。

当那一声震撼天地的巨响传来,他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宣告:中国,已然拥有捍卫自身主权与和平的强大实力,绝不容任何势力小觑、侵犯!

那么此人究竟是谁?他又做出了哪些英勇事迹呢?

【何许人也】

1926 年,在那个山河破碎、战火纷飞的年代,于敏出生于天津一户普通人家,他的童年被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百姓流离失所、困苦不堪的场景深深烙印在他幼小的心灵。

于敏深知,唯有知识才能拯救这个积贫积弱的国家,自幼便刻苦学习,凭借着过人的天资与不懈的努力,成绩在班级里一路遥遥领先。

1949 年,本科毕业的于敏考取了张宗燧先生的研究生,向着学术的更高峰攀登。

研究生尚未毕业的于敏,因家中经济窘迫,在胡宁先生的推荐下,进入刚成立的近代物理研究所,投身于原子核理论研究。

彼时的他,与诸多大师并肩作战,在科研的天地里尽情驰骋,很快便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学术文章,在原子核理论领域初露锋芒,成为国内该领域不可忽视的青年才俊。

1955 年,因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的突出表现,他被授予“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荣誉称号,这无疑是对他学术能力的高度认可。

四年后,他与北大的杨立铭教授携手合作,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为我国原子核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进一步确立了他在该领域的权威地位。

【临危受命,开启隐秘征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核阴影如乌云般笼罩在新中国的上空。

美国这个自诩为世界霸主的国家,仗着手中的核武器,屡屡对我国进行核讹诈。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战士们在冰天雪地中与美军浴血奋战,可美军却妄图用核武器来扭转战局,在日本关岛部署核弹,公然向我国发出威胁。

1955 年,美国又与台湾当局勾结,为了阻止我国解放沿海岛屿,再次挥舞起核大棒。

1958 年炮击金门时,美军的核轰炸机在关岛严阵以待,核阴云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到了 60 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苏联竟也扬言要对我国实施核打击。

面对如此严峻的核威胁,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深知,唯有拥有核武器,才能挺直腰杆,捍卫国家主权与和平,于是研制核武器成为了我国的当务之急。

1961 年,钱三强找到了于敏,彼时我国原子弹研制已进入关键阶段,氢弹的研发也亟待开启。

钱三强目光恳切,向于敏说明了氢弹研究的紧迫性与重大意义,希望他能投身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

于敏深知这一任务的艰巨,毕竟氢弹比原子弹在科学技术上要复杂得多,且彼时他在原子核理论研究正处于可能取得重要成果的关键期,转向氢弹研究意味着一切要从零开始。

但他目光坚定,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地答应了下来。

他深知,在国家面临核威胁的生死存亡之际,个人的兴趣与得失必须置之度外,“国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

就这样,于敏带着国家的重托,一头扎进了氢弹研究的浩瀚海洋,开启了长达 28 年隐姓埋名的生涯。

当时国内的科研条件极为艰苦,物质匮乏到了极点,科研人员们常常食不果腹,身体普遍营养不良,高强度的工作让许多人身体浮肿、疲惫不堪。

工作设备更是简陋,仅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还需兼顾各方需求,每周能分给氢弹研究的时间只有短短 10 小时。

在这捉襟见肘的条件下,于敏和他的团队没有被困难吓倒。

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在昏暗的灯光下,人手一把计算尺,噼里啪啦地拨动算盘珠子,一张张泛黄的稿纸写满密密麻麻的公式与数据。

就这样,靠着最原始的工具,从最基础的理论开始推导,向着氢弹技术的高峰艰难攀登。

【氢弹起爆,震撼世界】

在历经无数个日夜的艰苦奋战后,1967 年 6 月 17 日,这一注定被载入史册的日子来临了。

上午 8 时 20 分,新疆罗布泊上空,一架战机呼啸而过,投下了我国第一颗氢弹。

刹那间,一道比一千个太阳还要耀眼的光芒闪过,巨大的火球腾空而起,如同一颗新生的“人造太阳”,紧接着,一朵震撼天地的蘑菇云翻滚着冲向云霄,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如汹涌的海浪般向四周扩散,所到之处,飞沙走石,地动山摇。

这一声巨响,宣告了中国氢弹试爆成功!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彻底打破了美苏等国的核垄断,让世界为之震惊。

要知道,从第一颗原子弹试爆到氢弹试爆成功,美国用了 7 年零 3 个月,苏联用了 4 年,英国用了 4 年零 7 个月,法国更是耗费了 8 年零 6 个月,而中国,仅仅用了 2 年零 8 个月!

在这举世瞩目的成就背后,是于敏及其团队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中国速度”。

于敏提出的“于敏构型”氢弹,更是独具匠心,相较于美国的“泰勒?乌拉姆”构型,“于敏构型”在小型化、轻量化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使得氢弹体积更小、重量更轻,更易于实战部署。

不仅如此,它还极大地提高了氢弹的稳定性和保存时间,有效降低了维护成本。

凭借这一构型,中国得以将氢弹装备到导弹、轰炸机上,实现了远程打击能力的飞跃,让中国的核威慑力覆盖全球,为国家的和平与稳定铸就了坚不可摧的盾牌。

【功成不居,持续奋进】

氢弹试爆成功后,于敏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他依旧保持着谦逊低调的作风,婉拒了“氢弹之父” 的称谓。

他常说:“核武器事业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兄弟单位大力协同完成的大事业,我只是其中一分子罢了。”

于家客厅高悬的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正是他心境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于敏敏锐地洞察到国际形势的新变化。

美国核武器的设计已趋近理论极限,为维护自身霸权,极有可能推动国际社会全面禁止核武器试验。

于敏深知,我国核武器技术虽已取得重大突破,但仍有提升空间,若此时停止核试验,未来国防安全将面临巨大隐患。

于是,他与邓稼先迅速上书中央,力陈加快核试验步伐的紧迫性。

在他们的建议下,我国争分夺秒,成功研制出大幅度小型化、高比威力的战略核武器,掌握了中子弹技术,让我国核武库的威慑力更上一层楼。

直到 1999 年,在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表彰现场,于敏才迎来了人生中第一次公开亮相。

此时,距离他投身氢弹研究已过去了整整 38 年,岁月染白了他的双鬓,却未曾磨灭他眼中的光芒。

2015 年,在 2014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于敏被颁发了当年唯一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励证书,这是国家对他一生奉献的高度肯定。

即便荣誉加身,于敏依然心系祖国科研事业,时常为基础科学研究发声,呼吁培养更多科研人才,为祖国的科技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结语】

于敏虽已离去,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如熠熠星辰,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他的爱国情怀炽热深沉,在国家面临核威胁的生死存亡之际,毅然挺身而出,将个人的名利乃至生死置之度外,为了国家的主权与和平,默默奉献数十载。

他的这种爱国精神,如同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拼搏奋进。

参考资料:

中外观察在2024-12-30关于《“我不允许任何人对中国动武”,一个被隐藏28年的名字,用一声巨响让世界为之颤抖》的报道

看看新闻在2021-10-03关于《于敏为国隐姓埋名28年研制氢弹:我们造的是国家的底气》的报道

人民日报在2021-01-06关于《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他的名字曾绝密二十八年》的报道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