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一个“过度共情综合征”:
一个人过多接收外界的负能量,很容易变得不开心,就像笼中鸟一般,被他人的意见牵着走,活得特别不自在。
婚姻里,总有人会陷入这种“综合征”中,过度共情伴侣,一点点让渡本该属于自己的边界。
共情是修养,过度共情却是负累。
人到中年,不要深陷这三个方面,否则会吃尽苦头。
和另一半相处时,你是否有这样的时刻:
你很喜欢自己的工作,但因为需要一个人照顾家里,就选择了回归家庭;
不喜欢社交,但因为对方一而再地恳求,就软下心来,去面对不同的交际场合;
不擅长处理各种家庭琐事,但因为伴侣更不喜欢麻烦,就硬着头皮,一人承担起所有。
有些人在婚姻中总把对方说的话、做的决定放在首位,不顾自己的委屈、辛苦,一味满足对方。
到头来,伴侣像苛刻的导演,自己则成了疲于奔命的演员。
长此以往,内心的委屈和不满一点点堆积,原本平等的关系逐渐失衡。
朋友刚结婚那会儿,只要老公开口提要求,她都会答应。
小到生活用品选哪个,大到小叔子结婚买房他们拿多少钱出来支持。
因为爱他,所以心甘情愿满足对方的一切需求。
本以为这样做可以换来同等的爱和体谅,结果对方变本加厉,像一个无底洞,不断挑战朋友的底线。
一次小叔子和老婆吵架动了手,对方直言拿五万来才回家。
小叔子还没说什么,朋友的老公转头让她掏钱,那种随意的口气,一下刺痛了她。
甚至婆婆都在背后说她人傻钱多,老公还在一旁应和。
那一刻,朋友才幡然醒悟,过度地回应和给予,换不来尊重,只能换来贬低和嘲笑。
之所以会无限度地回应伴侣的需求,是因为太在乎,太想要得到对方的肯定和信赖,想要维护关系的稳定和持久。
可是,想获得真正长久且舒服的婚姻关系,就要懂得练习自我分化,把自己从“拯救者”的角色中解脱出来。
适度回应对方,有来有往,做到坦然接受、欣然付出。
看过网友分享的一个故事:
网友和老公都在上班,都挺忙。
网友工资高、能力强,又爱操心,她老公便心安理得地把所有的家事,包括孩子的教育事务全都丢给她,自己则像个甩手掌柜。
有一天她身体非常不舒服,下班前便给先到家的老公发消息,让老公做晚饭,自己得休息一下。
回到家,她以为自己能吃到热气腾腾的饭菜,谁知老公躺在沙发上玩手机,孩子在一旁吃零食。
老公还抱怨她不顾家,他和孩子都没饭吃。
那一刻她怒从中来,质问道:“不是让你做吗?”
“你都回来了,就赶紧做吧。”老公淡定回答。
看到孩子可怜巴巴的眼神,她只能忍着不适开始做晚餐。
老公则转身回到书房,电脑一开,耳机一戴,开启“入定之旅”。
不但如此,有时候她心情不好,想让老公安慰一下,老公非但不理解她,还说她“没事找事”“无理取闹”。
久而久之,她觉得赚钱、照顾家里自己一样不落,有没有老公一个样,一个人也可以撑起这个家,便动了离婚的念头。
一个家,一旦有人承担起双方的责任,压力和伤害便会疯狂生长。
过度承担的人,往往低估了对方的能力,不自觉地扛起了全部责任。
时间一长,就会陷入两种极端:一面过度控制,一面过度妥协。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
婚姻的最高境界,不是一方为另一方无休止地付出以换取回报,而是你丰富了我的生命,我也丰富了你的生命。属于对方的事情,别着急抢过来,动态平衡的婚姻,才能长久稳定。
抑制揽责的冲动,将同理心朝向自己,不被道德绑架、不大包大揽,不让对方有无尽的期待。
同事小程的老公是医生,工作常常处于高压状态。
考虑到老公很辛苦,所以她选择充当老公的“情绪垃圾桶”。
患者不听医嘱,他苦口婆心劝半天,回家一脸倦意,她赶紧给他倒杯热水,听他吐槽;
工作连轴转,答应家里的事一拖再拖,丈夫很烦躁,小程会耐心开解他。
怕增加老公的压力,小程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烦心事,都不敢轻易开口,报喜不报忧。
后来甚至发展到连高兴的事都不敢和他分享,感觉自己的开心也是一种错误。
很多中年夫妻,之所以过得很累,不是消化不了自己内心的负面情绪,而是深受另一半的情绪困扰。
对方的情绪就像自己的晴雨表,一有什么风吹草动,立马神经绷紧,不断内耗。
心理学上有一个“泡菜效应”:
同样的蔬菜,放在不同味道的泡菜水里,一段时间后,蔬菜的味道就会和泡菜水一样。
长期待在一起,对伴侣的负面情绪共情太深,自己也会被同化。
对于伴侣的负面情绪,我们要学会适度屏蔽和过滤。
毕竟人的精力有限,过多用在对方身上,那么用在自己身上的精力就所剩无几了。
可以情感共鸣,无需情绪共情。
可以双向支持,避免过度吸收。
“亲密关系中,共情能力太强是惩罚还是奖赏?”
“认清自己,它就是一个礼物。”
虽然是亲密关系,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可以彼此倾诉,互相表达理解和支持,但谁都没有义务去解决对方的所有问题。
健康的伴侣关系,一定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平衡的基础上的。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设好边界,适度共情。
如此才能平衡好关系,提高对生活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