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时代,百业待兴。这些按照家庭人均的购物票证,包括粮票,起得了多子女家庭的生活保障。如果没有票证,一个家3~5,孩子,7~9孩子或者更多的孩子,如何养活?新中国成立后前期的特殊情况采用的特殊手段,渡过难关。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永不忘记前辈们的艰苦岁月!
小时候熟悉的吆喝声:“布票换旧衣服咧.....”“大哥,鸡蛋换粮票换吗?如果是全国粮票可以多换,””布票,粮票,换大米咧.....“。六七十年代人的记忆:粮票、布票,糖票、缝纫机票、烟票、肉票,肥皂票,煤油票、盐票,火柴票、豆腐票、煤球票、开水票、尿票……当时除了各种票还有购物本,像煤油碱面火柴筹在购物本上登记,布匹,粮食,等有专票。包含了生活中各个方面,吃喝拉撒,衣食住行。是一代人的记忆!这些票证也证明了当时那个年代物资短缺.....
那时候叫计划经济,为什么要计划经济,主要是工业不发达,什么靠进口,人口不断增加,物资匮乏,票证用来平衡生活供应链的管理,像城里有钱人不可以随便买东西。票证是物资不充分情况下保证公开分配的一种方式。那年代如无票物,有人吃不上饭穿不了衣服。那时侯是统购统销,工人生产的产品也是国家统一调配价,各商业公司百货商场也基本全国统一批发零售价,所以几十年物价稳定。短缺的才要票证,不是什么都要,这也是限制物价上涨和公平供应的一种手段,现在一样有短缺商品,只不过是靠钱分配而已。
七十年代城镇居民每个家庭都有粮本,粮本是粮食局发的城镇户口供应粮食本,(商品粮)。市民凭粮本到粮油供应点买粮油,这户口供应本也可以兑换粮票。布票则是所有人共享的(不分城乡人均分配的),肉票也是按计划(市民平等)供应。鱼和蔬菜及其他商品是不需要票的,
至于紧俏物质高消费品有时是要票的,(手表,自行车,电器等),有时也不要票,还有就是单位发的福利票一般是免费的,就同现在一些单位发的购物卡一样,比如理发票,电影戏票等。说什么粪票,尿票真没听说过,也没见过。不过那时侯的住房大多室内没有卫生间,单位宿舍旁和街道都修有厕所,那时的厕所是不收费的,单位厕所卫生是职工及家属轮流负责的,街道也是有负责的,而粪便则是包给附近农村生产队的,有的单位有粪换工,就是一个单位的厕所粪便给一个生产队,而这个生产队用一个临时工换。那时农村化肥少,几千年来种庄稼都是施粪尿肥的。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票证是物资不充分情况下保证公开分配的一种方式。那年代如无票物,有人吃不上饭穿不了衣服。火车轮船上就餐是不要粮票的,到了开餐时间,全体乘务人员都会参与卖饭工作,饭菜每盘是打在一起的,价格分有4毛5毛6毛三等,4毛纯素,5毛带荤,6毛基本就是荤菜了,乘客可以任意挑选。
那时候,一件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褪色了,染了再穿,有一些专门染衣服的人,你听说过么?我记得七十年代做一件花衣服需六尺或七尺花布,一尺花布需一尺布票再加上两角多钱,做件衣服也就花两元来钱吧!(布票是国家免费发的,是限量的,一年每人多少尺。)
孩子们最盼望的就是过年了,也是小孩子最开心的时候,过年了,大人们的所在单位会发放更多的票证,小孩子们就可以用这些票证买自己喜欢吃,穿的了。按照票证上的日期排队,赶场买鱼买肉。虽然忙碌赶场,但是这种快乐,一切尽在不言中啊!
粪票、尿票是公社社员到城市里挑领肥料。有大粪票!每个生产队在城市里都有固定的粪坑,每星期生产队就会派专人负责掏粪!有些是保障票,有些是福利票,还有些是凭证票。这没什么可质疑的,比如粮油肉票布票等是保障票。烟酒票,肥皂洗澡理发票,这些都是福利票。什么尿票粪票等等这些都是属于凭证票,年底结账用的。
那个时候还有香烟票。记得1971年我在上高中时,我的语文老师烟瘾特别大,我每个星期回家,他都要托我替他买两条烟,我的父亲虽然也吸烟但他很有节制,所以他的烟票都保存下来了,每次我都拿着烟票到军人服务社给我的老师买烟,那时简装大前门0.36元一盒,精装大前门是0.39元一盒。
八十年代初,省吃俭用攒了二年钱,又舔着脸和同学要了一张电视机票,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很小的大屁股那种,自己用废旧灯管做了个天线,用一根大木杆架到房盖上,调正了方向,才勉强看见那可怜的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