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社会上不断涌现一些新名词,简直让一些语言学家也觉得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比如:失业不叫失业,叫灵活就业!下降不叫下降,改成了负增长!许多企业把裁员不叫裁员,美其名曰“优化”,把人才送进市场!有的企业把罚钱不叫罚款,改叫“负激励”!我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都觉得懵圈,这样的语言新宠实在是败坏了中国汉语的语言环境,此乃语言腐败!
我在大连金州区亮甲店中学担任中学语文教师。
对于这种现象,许多人习以为常,甚至变得麻木不仁,其实这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渐渐习惯,这其实就是一种慢性毒药。我希望有关部门能关注这个现象。
我1993年考入师范大学,读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对中国的语言文字有着一种敬畏之心。
在大学期间,我沉浸徘徊在古代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经典诗篇之中。他们锤炼着汉语言,使得汉语言变得愈加优美,厚重,读后觉得意味深远,回味无穷。
在大学苦学四年后,大学毕业,由大连教育局安排到大连一所中学担任中学语文教师默默无闻教书育人立德树人。
我在大学图书馆前留影。
我在三尺讲台向孩子们传播知识,也告诉孩子们要敬畏语言。唐代诗人卢延让的《苦吟》更让我们后代的中国老百姓知道斟酌语言的不容易。他说:“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 不同文赋易,为著者之乎。”
卢老先生道出了古人对语言文字的精挑细选,精益求精。他不敢降低对语言文字的“质量”要求,不肯让不符合质量的产品“出炉”。卢老师说他作诗时为选好一个字要思索很久,甚至捻断好几根胡须,由此可见作诗炼句之苦!
免费无偿传授传统文化的经典,让传统经典薪火相传。
2002年,我考入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跟随著名红学大家、曾经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讲《红楼梦》的梁归智教授研学“红学”。恩师教诲我要把传统文化的经典传播到民间,我立下誓言,矢志不移地将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作为终生努力的目标。
我在大学期间留影。
但是近年来,汉语言的语言环境出现了一股潮流,就是把一种现象进行语言上的修饰美化,就像对一个人进行美容一样。我认为这应该属于一种语言腐败。
我举几个例子,例如形容一个人贫穷的时候,社会上开始不叫这个人为穷人,而是改叫他是“待富人群”!
例如一个人没有工作,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老百姓都习惯了一种称呼“社会闲散人员”,或者直接叫“无业游民”,“街溜子”。有的北京人称呼为“胡同串子”大概率可能也是这类人。而如今社会上开始叫他“自由职业”,“灵活就业人员”。
我在大学留影。
此外,以前人们称呼一个人吃得多,可能叫“饭桶”,现在叫“大胃王”。
在网络上一些网友把“冤大头”叫成了“榜一大哥”,把“蹭吃蹭喝的人叫“探店主播”,有的网友把“加班”说成了“自愿上进”。
在一些地方,人们已经习惯了一些“自欺欺人”的语言游戏。这种语言简直就是一个“幌子”,有着美丽的外表,其实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例如在闹市街头上经常出现的“旺铺转让”。明眼人都知道,这肯定是倒闭了,如果不是亏损倒闭入不敷出,人家怎么不自己经营呢?大家都知道这里藏着“猫腻”,但都不说破,因为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我与恩师著名红学大家梁归智教授合影。
此外,还有许多商家把卖不出去的货品“热销”,叫“搞特大福利”。亏损叫“负增长”,罚款叫“负激励”,失业叫“灵活就业”,下岗叫“人才走向市场”,可谓“匠心独具”,“别出一格”。
其实,这就是一种“语言腐败”。它败坏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古国代代相传的优美的语言文字,让纯洁的语言沾染上了灰尘,让祖先蒙羞。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还见过哪些社会上出现的新词语?欢迎留言交流。
注:信息和照片来自于本人耳闻目睹及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