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名字在唐朝广为流传,有着响当当的旗号,不管是在民间传说中还是在各大影视中,他的形象一直是一个励志且完美的人物。
他就是大唐名将——薛仁贵。可即便是这样的人,也有着一段让人不寒而栗的事情,那就是斩杀近十三万人,还强占了异国的公主。那么究竟哪一个才是真实的薛仁贵呢?他又为什么残忍的将十三万人斩杀?
大唐战神薛仁贵出生于隋朝的薛氏,只是因薛仁贵年少时父亲早早离世,而导致家中贫苦至极。多年后薛仁贵想要将自己家的祖坟迁葬,他的妻子劝诫他,要闯出一定的名堂来,风风光光的迁葬。
薛仁贵觉得说的很有道理,恰逢当时李世民在招募新兵,是个难得的机会。于是,薛仁贵便听从妻子的话,响应了“征兵的号召”,自此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在军中,跟随李世民一同征讨高句丽。在安市城之战中,他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战斗力,身穿白衣,持戟悬弓,带头冲锋,所向披靡,因此被李世民嘉奖并任命为游击将军和云泉府果毅。
薛仁贵在多次战役中表现出色,包括两度征讨高丽、大破契丹于黑山,以及随郑仁泰率军击败九姓铁勒等。
在平定铁勒叛乱这场战役中,薛仁贵展现了他的军事策略和指挥能力,成功平定了铁勒的叛乱。666年唐朝再一次远征了高丽,最初的原因竟是,高丽内部的政权争夺。那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是高丽的权臣去世,他的儿子代替了父亲的官职,却引来了其他兄弟的嫉妒与发难。被逼无奈之下,这位被发难的掌管者,只能投靠大唐,并要求大唐出兵。于是,李治便带着各大将军前去征讨高丽。
薛仁贵也参与了此次征高丽的战争,为了能使这场战役胜利,薛仁贵带领手下兵马及时赶到战场救援。尽管对面的敌人很多且骁勇无比,但薛仁贵还是冲在了队伍的最前方,带领着将士们奋勇杀敌。
完全不顾及自己是否有危险,左冲右击,所向无前。薛仁贵将高丽军截成两段,打破了高丽的阵营,斩首敌军五万人等。后又乘胜追击,率骑兵三千继续进攻,很多人都劝薛仁贵不要贸然行事,可薛仁贵却觉得,打仗在乎的是怎么用兵,而不是在乎兵的数量。
于是,在这场战役中,他率兵冲锋,共绞杀了高丽君一万多人,大获全胜。这场战役让军中众人再次对他信服,辽东之战是薛仁贵晚年的重要战役之一,他在这里再次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巩固了唐朝在辽东的统治。
这些战役展现了薛仁贵作为一名将领的勇敢和智慧,尽管其中一些行为在历史上存在争议,但他的军事成就和对唐朝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那么这样一位大唐名将,究竟因为何事而被议论纷纷呢?
斩杀十三万降卒那是发生在辽东战役之前,661年,一向与大唐交好的回纥首领不幸离世,正当大唐皇帝缅怀好友的时候,新上任的比栗却宣布要与大唐为敌。面对比栗的挑衅,大唐从不容忍即刻下令,命薛仁贵与郑仁泰两位将军前去降俘。
两人即刻率兵前往天山攻打九姓铁勒,在临行之前,李治为了搞清楚自家军队的实力,特意在宫中设宴。在宴习中李治说道“相传古代有一个人善于射箭,他的箭法可以穿透七层铠甲,非常的厉害。你射五层看看。”
于是,薛仁贵展现出了高超的箭术。看到这个情形的李治大吃一惊,心中也有了对薛仁贵实力的探究,便命人取来最为坚硬的铠甲赐予薛仁贵。待到两位将军赶到天山之后,九姓铁勒派出了十万多的兵力相迎。
还派出了自己军队中数十名骁勇善战的人,在队伍的最前边,以“邀请唐军挑战为由”来挑衅大唐的军队。薛仁贵见此,立刻拉弓瞄准,临阵发三箭射死其中三人。直接将对面的敌人震慑住了,再也没有了挑衅的意思。
见到薛仁贵如此的骁勇,九姓铁勒的士兵们都有了投降之意,眼见对面的敌人士气依然被震慑住,薛仁贵乘胜追击,一举将九姓铁勒的十多万人击败。后来,薛仁贵又带兵追击了剩下的铁勒败军,还将他们的首领擒获。
从那以后,军中就流传出,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说法,也是自那以后,九姓铁勒衰败,再也没能成为大唐的隐患。只是,在将这些人击败俘虏后,面对敌人的投降,薛仁贵与郑仁泰并不接纳,他们认为将这些人放回去,那就等同于放虎归山。来日等他们养精蓄锐之后,必定会再次向大唐侵犯。
为了彻底消除这种隐患,薛仁贵竟下令将这十三万人全部杀害,永绝后患。除了将这些降卒杀害,薛仁贵还将那些抓来的铁勒族女人当自己的宠妾,接受了很多贿赂赠送的财物。而郑仁泰的部下来报,说是敌人的军需物资以及牛羊马匹遍布原野,完全可以都侵占过来。
郑仁泰一听觉得是一个好主意,于是便率领一万多人前去缴获。没想到到了此处之后,并没有所说的那么富饶,在经过沙漠的时候,还将身上的装甲全部卸掉,轻装过漠。过了沙漠之后,并没有见到敌人,也没有看到富足的军需。
这一万多人的士兵直到粮食吃光了才往回走,士兵们饿的已经开始相互厮杀啃食,一万多人,回去阵营的却只剩下二十分之一。朝廷内的官员们听闻了他们受贿的事情,很不满意。于是便向皇帝弹劾二人,可皇帝却因薛仁贵二人立下大功而宽恕了他。
在军功上,薛仁贵确实是一个拥有智慧与胆识的人,但他也确实坑害了近十三万人。他的一生为大唐创下了许多的荣誉,这也就是为什么后世对他的评价存在争议的原因。这个大唐的白衣将军,一直活到了七十岁,他的一生被视为大唐军神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