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爱自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和感兴趣的事情,让现在的每一天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
破开迷雾,走出迷途,回归凡人路
你好 !我是凡人米兔
• 从36岁到39岁,他不仅走出了迷茫焦虑,还要带领混沌中的我们,走出迷途 ,共同觉醒。
• 因为一个画像 ,让我对它爱不释手;因为一个数字,仿佛穿越了时空有了心灵的交流;因为他做到了,让我想紧跟他的节奏......
每读完一本书,都要系统地梳理作者的知识框架,写读书笔记,摘录精华,还要画出思维导图,似乎只有这样做才意味着自己认真读完了 一本书,非常在意形式上的完整。
是不是好多读书博主都这样做的?
这样做或许有一些帮助,但想要更好的成长,那么这样做就是给自己挖了一个坑,因为这也是个误区啊!
成长的根本是让自己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从而产生相应的改变。所以成长要看改变,别的都是浮云。
周岭先生在文中有这么一段话,打破了我固有的学习模式,我却觉得很有道理:
我读书从来不画思维导图,而不会刻意梳理作者的知识框架。(这就是我以前的学习模式)。
在阅读时,我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寻找触动点。我会在触动自己的地方做标记,在空白处写下大量能联想到的思考,书读完之后,我会放上几天,然后问自己:“这本书最触动自己的是哪个点?”
这个点可以是一个理论,一个案例,甚至是一句话,只要它真正触动我,并能让我发生真实的改变,我就认为这本书超值了,至于其他,忘记就忘记了,我一点也不觉得可惜。而作者的知识体系和框架,又与我何干呢?
是不是听起来感觉很不靠谱?也很浪费?
因为这打破了我的学习和思维习惯,我自学也好,跟着老师听讲也罢,首先就是画思维导图,或者自己做读书笔记,不是照抄那种,而是串联、关联式,就好比:我学到第三章的内容了,通常会做个梳理,什么梳理呢?
根据每个章节的思维导图,找到易混淆点、难点跟重点,划线做标记。
我相信,很多人会有这种学习习惯,尤其是文科生,记忆的东西太多,常常总结一些关键词帮助记忆。
当然,这是一种学习习惯,可能跟阅读还是有区别的,或者说在学校里学习和进入社会后自主学习,是有区别的,区别就是学校里的课程不能自己选择,是基础知识和素质教育,都要学都要会,而进入社会后,我们再学习,就可以根据喜好、所需来选择,这时并不要求我们面面俱到,只需找到自己想要的,或能解决实际问题就好了。
以至于我们会有个误区,以为成年后的学习阅读,也要遵循上学时期的学习习惯,常常累人又无趣还尤不自知。
每个阶段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是有差异的,现在我才能深深地体会到。
未完待续!
如果你读到了这里,那么下一个点击的动作就权当是我们的握手礼吧:
很高兴认识你,关注凡人米兔,让我们共同觉醒,一起成长吧!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点个赞或留个言,我能看得见,你与我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