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电影重温之《偷自行车的人》:现实主义简洁影像表达的代表作

影视在左 2024-04-09 00:02:24

《偷自行车的人》被誉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流派的基石之一,它用非常简洁、利落、有力的叙事手法构建了影片的故事情节。

影片的创作背景是二战后普通人深受贫困困扰的意大利,讲述的却是一个渴望通过工作养家糊口的男人,因为意外而失去希望的故事。

重温这部经典影片看它行云流水,没有丝毫拖沓、累赘的艺术表达简直是一种精神享受。比如,影片开场只用几个情节便快速构建了主角的人物性格,主角一家的生活状况,刻画了自行车的重要性,为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构建了非常扎实、有力的角色关系、事实背景与情绪铺垫,并暗示了故事的走向。

影片在塑造角色形象方面也非常简洁、爽利,几句对白、几个动作就能展现角色的性格底色。比如,男主与妻子玛丽亚、儿子布鲁诺的对话就呈现出男主优柔寡断又急躁冒失的性格,而男主向妻子提的修改帽子的要求,以及男主与儿子一起在工作前对镜整理仪容的细节,则体现了男主本质是一个注重形象、爱惜羽毛的人。

影片在情节进展中一步步设置的细节伏笔,让观众可以快速走进故事以及主角的生存世界。比如,影片通过男主一家好不容易赎回的自行车告诉观众,自行车本身不是一辆破旧的工具,而是承载着男主一家命运和幸福的希望。所以当自行车被偷时,很多观众不是责备男主的优柔寡断,而是迅速与男主共情,自动随着主角茫然失措地在街头乱转,没有思考、没有策略,只有一个本能反应,就是快速追回被偷的自行车。当男主失魂落魄地见到儿子而不敢说出真相时,有些观众心里也会有犯了大错不敢坦承的感觉。

此外,影片善于通过主角人设的迟缓、被动反应塑造了更为真实、更触动人心的故事情节,就像观众身临其境,经受了主角的那一场劫难。比如,在影片的最后,男主因为无法放弃难得的工作,加上找不回自行车的愤愤不平,铤而走险,成为了一个“偷自行车的人”,在他的儿子面前成为被众人追赶、打骂的对象。这一幕不仅没有让人讨厌甚至唾弃主角,而是让人因为一个男人、一个父亲充满同情与谅解。

与此同时,影片的结尾也是流露着人性温暖的。被偷的自行车的主人,看到了男主的孩子,决定放弃追究男主的过错,这也是男主在一整场物质、精神损耗中难得的所得与温暖。

影片中男主因为意外而造成的遗憾和痛苦,即便放在现实、放在现在依然是让人唏嘘不已的事件,依然具备打动人心的力量。而影片本身简洁、流畅、有力的叙事逻辑、角色塑造和情节设置艺术更是具备让人反复赏鉴的价值。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