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大的锦鲤:36岁才中状元,活到86岁,为官50年从未被贬!

小郭子讲历史 2024-10-28 21:18:37

唐朝历史上有一位“锦鲤级”人物——贺知章,这位诗人兼官员,不仅在36岁高龄中状元,而且一生仕途顺遂,活到86岁,为官50年从未被贬。这个奇迹般的人生轨迹,在唐朝风云变幻的历史背景下显得尤为独特。他与李白等文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在朝堂上的稳健立场,让人不禁疑惑:他是如何做到如此圆滑且不失原则的?他的传奇人生是否真如锦鲤般幸运?让我们走近这位古代的幸运儿,探寻他的仕途之路。

一、早年求学与状元之路

贺知章的故事,要从他年少时的浙江绍兴说起。那时候,他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年,却已经显示出过人的聪明才智和对诗文的热爱。有人说,贺知章小时候就是个“书虫”,整天抱着竹简和笔墨不放,写满了诗句的纸张散落在他的小院里。一位邻里大婶曾打趣地说:“这孩子,怕不是要用这堆诗纸堆出个状元来吧!”年少的贺知章听了,只是腼腆地笑笑,眼中却闪烁着不服输的光芒。

贺知章少时的勤学苦练并不是空话,他的诗文才华在当地逐渐被人所知。那时的唐朝正处于武则天的统治时期,科举考试成为平民百姓向上爬升的最佳途径。但即便如此,科举考试依旧是难如登天,“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尽管如此,贺知章没有被这巨大的压力吓倒,相反,他越是难,越是想去尝试一番。

到了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这位坚韧的青年迎来了改变命运的机会。武则天重新开启科举,天下读书人纷纷赶赴长安参加考试。贺知章也不例外,他带着满腔的才华和不灭的希望,从家乡一路奔赴京城。想象一下,这一路上,他心中一定满是激动与不安。他或许会在心中默念:“天下英雄,谁与争锋?这状元之位,我贺知章势在必得!”

终于,在这次考试中,贺知章大放异彩,以36岁的高龄成功考中状元。这在当时可是件不小的奇事!要知道,当时的进士考试录取率极低,三十多岁还能成功考中的少之又少。考中状元的那一刻,贺知章站在朝堂之上,心情如翻滚的长江之水,一发不可收拾。此时的他或许感慨道:“三十而立,我贺知章总算对得起这些年寒窗苦读!”

从此,贺知章开启了他漫长的仕途之路,也为他未来在朝堂上游刃有余的人生奠定了基础。他不仅成为浙江历史上有记载的首位状元,更在后来的诗坛与仕途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

二、仕途起步与文化圈子

成为状元后,贺知章的仕途正式起步。他先是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这个职位看似不起眼,却是掌管教育与学术的重要职位。作为国子监的官员,贺知章一方面负责教导学生,一方面也在朝堂中逐渐积累人脉和声望。他在朝中的表现可谓是如鱼得水,总能在纷繁复杂的官场中游刃有余。

正是在这个时候,贺知章结识了当时京城中的许多文人雅士,他与张若虚、包融等人并称“吴中四士”。这些朋友不仅在文学上彼此激励,更在生活中常常相聚共饮,互相切磋诗文。对于贺知章来说,这些友人是他在官场之外最重要的精神伙伴。贺知章本人性情洒脱,爱好饮酒,这使得他在文人圈中颇受欢迎。

后来,贺知章甚至成为了“饮中八仙”中的一员。这“饮中八仙”可不是一般的酒友圈,而是唐代著名的诗酒社交圈,成员包括李白、杜甫、张旭等大诗人。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描写贺知章道:“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这一句生动描绘了贺知章喝醉后骑马如同在船上摇摆,跌入井中却依旧沉睡不醒的场景。这不仅表现出他嗜酒如命的豪情,也彰显了他天真烂漫的个性。

在这个文人雅士云集的圈子里,贺知章的地位非同一般。当李白初到长安时,贺知章便是他在京城的引路人。初识李白时,贺知章已经是朝廷重臣,而李白则是个怀才不遇的年轻诗人。两人在酒席间相识,贺知章向李白索要新作,读完《蜀道难》后,竟惊呼李白是“谪仙人”。他这番称赞,简直把李白捧到了天上,也由此为李白在文坛上的崛起奠定了重要基础。

贺知章和李白之间的友情,就像是唐朝文坛上的一段佳话。两人一见如故,相互赏识。贺知章不仅为李白引荐了更多的诗友,还经常与李白一同吟诗作赋、饮酒作乐。可以说,在那个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上,贺知章不仅是个在官场游刃有余的“老江湖”,更是一个懂得如何与年轻才子打成一片的“老顽童”。

随着时间的推移,贺知章在朝廷中的地位越来越稳固。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地方官员,到唐玄宗时期的秘书监,贺知章用他过人的才智和灵活的手腕,逐步攀升到了权力的高峰。而在这过程中,他始终不忘提携后辈,结交文友,成为了唐朝文人圈子中最具号召力的人物之一。

三、贺知章的高官生涯与辞官归隐

贺知章的仕途在唐玄宗时期达到了高峰。作为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他在朝中被任命为秘书监,并深受玄宗器重。然而,即便身处高位,贺知章的心境却并未随之改变。他依旧保持着一份对诗酒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洒脱态度。

在贺知章为官的50年里,他展现了独特的智慧与从容。即使在权谋纷争、尔虞我诈的官场中,他始终游刃有余,未曾被贬,反而不断晋升。这与他独特的处世哲学密不可分。贺知章深知,官场如棋局,每一步都要深思熟虑,但不必总是争先恐后,而应懂得进退有度。他的行事风格,可以说是老练而圆滑,但又不失真诚。

当时的唐玄宗对文人极为推崇,尤其喜爱与诗人们一起吟诗作对。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贺知章作为唐代文坛的代表人物,自然受到玄宗的青睐。他在朝堂上,既是贤明的智者,又是玄宗的“座上宾”。有一次,玄宗在宫中设宴,命群臣作诗助兴。贺知章以一句妙句赢得满座欢笑,玄宗听后也是拍手称快,当即赐酒以示赏赐。可以想象,这一幕如同戏台上的“生旦净末丑”齐聚一堂,各有妙语,各有风采,而贺知章便是那个最懂得如何取悦观众的角色。

在高官厚禄之外,贺知章对唐代文坛的贡献更在于他对后辈的提携。在他与李白初次见面时,贺知章已是朝中要员,而李白则是一个刚到长安的年轻诗人。贺知章读了李白的《蜀道难》后,惊为天人,毫不吝啬地称李白为“谪仙人”,还主动向唐玄宗引荐,使得李白得以在宫中与玄宗见面。

李白对贺知章的敬重也可以说是到了忘年交的地步。两人多次在酒席间相谈甚欢,贺知章甚至称李白为“太白金星下凡”,足见他对李白才华的欣赏和认可。在唐朝那个盛世文人济济的年代,贺知章这样一位名士的赏识,足以让李白的诗名传遍大江南北。

贺知章在70多岁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官场的繁复,他渐渐感到心生倦意,便萌生了辞官归隐的念头。终于在天宝三载(744年),他决定告老还乡,唐玄宗赐其“四明狂客”之号,并赠他黄金百两、良田千亩,以表恩宠。这种隆重的礼遇,即使在唐代,也可谓是少见的荣誉。贺知章谢恩辞行时,看着长安的繁华市井和熟悉的宫廷景象,他或许心中也是百感交集吧。

在归隐途中,贺知章并未一改洒脱的个性。正如他在辞官前所说:“人生天地间,倏忽如白驹过隙。归去来兮,心有所愿。”此时的他,已经历过荣华富贵,体会了权力巅峰的荣耀,更看透了人世间的起伏跌宕。于是,他毅然抛下官场的繁文缛节,回到了故乡浙江绍兴。

在家乡的日子里,贺知章重拾了当年的诗酒生活。他依旧与乡里文人雅士聚会,吟诗作赋,畅谈古今。他的晚年生活如同他的诗歌一般充满了自由与洒脱,仿佛又回到了当年那个初登科举之路的少年,只是这次,他已然看透了世事。

四、诗坛巨匠的文学成就与人生哲思

贺知章不仅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更是一位卓越的诗坛巨匠。他的诗歌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篇篇皆为经典。无论是咏柳、山水诗,还是思乡诗,他都能以独到的笔触和细腻的感情打动人心。

贺知章的《咏柳》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春天柳树的姿态:“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些诗句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把春风对柳树的轻拂描绘得如同匠人裁剪,极具画面感。诗中那份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无限热爱,令人心驰神往。

《回乡偶书》则是贺知章晚年返乡时的感慨之作:“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些诗句道出了贺知章在阔别多年后归乡的复杂心情。曾经的少年,如今已是满头白发,而故乡的一切似乎没有改变,只有自己成了陌生人。这种年华逝去、物是人非的感叹,触动了无数游子们的心弦。

贺知章一生追求洒脱与自在,他的诗歌创作正是这种人生观的体现。他曾说:“人生百年,如梦亦如烟,不求富贵但求随遇而安。”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对世事淡然、对生活热忱的态度。即使身处高位,他也始终保持着一颗率真的心,对权力名利看得很轻。这样的心态,使得贺知章无论在仕途还是文坛,都能保持一种超然物外的潇洒风采。

在与李白、杜甫等人的交往中,贺知章的这种洒脱个性尤为突出。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似乎都能在贺知章面前得到一种自然的调和。正因如此,贺知章被称为“诗仙引路人”,他的影响力不仅在于诗歌技巧上的高超,更在于他对后辈才子们的无私提携和对诗坛风尚的引领。

贺知章在八十六岁时离世,他的这一生如同一首优美的诗篇,起承转合,丝丝入扣。无论是少年时的奋斗、仕途上的从容,还是晚年的归隐与创作,他始终秉持着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贺知章,就像一尾在唐朝仕途与文坛间游走的“锦鲤”,以他的智慧与才情,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1 阅读: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