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占守岛(Шумшу,Shumshu,占守島),俄语音译舒姆舒岛,地名来源于日本阿伊努语“sum-us-i/シュム・ウシ(西边的地方)”,千岛群岛东北方的岛屿,与勘察加半岛洛帕特卡角仅有11公里之遥,面积388平方公里。岛上主要居民点为片冈。
1855年根据《日俄和亲通好条约》,包括占守岛在内的北千岛群岛成为俄国领土,而库页岛仍维持日俄两国共管,未定国界。后根据1875年的《库页岛千岛群岛交换条约》,日本以放弃库页岛,交换包括占守岛在内的全部千岛群岛。二战末期,在1945年8月18日,也就是日本宣布投降三天后,苏联出兵占领占守岛。日帝国海军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设计建造的一级海防舰占守级海防舰以该岛命名。
149毫米96式要塞火炮及其操作人员1945年8月,日本的火炮被最后一次投入使用,包括大威力火炮。在参与1945年8月18日的千岛群岛登陆战抵抗行动的火炮中,有两门(确切地说是一门半)幸存至今。这就是149毫米96式要塞火炮(官方名称为Type 96 15 cm Cannon)。这是日本最先进的要塞火炮之一,但即便如此,它也未能帮助舒姆舒岛的守军击退苏联军队的攻击。
这种火炮配备了一套系统,使其能够快速进行水平90度范围内的瞄准。重型火炮在日本军事中的地位
重型火炮一直是日本陆军关注的重点。它们既被用作海岸防御武器,也被用作攻城火炮。英国设计的280毫米L/10榴弹炮在日俄战争期间被日本军队成功使用。随后,日本自主研发了240毫米45式榴弹炮,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效地用于对德作战(例如用于炮击青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45式榴弹炮与305毫米7式榴弹炮一起继续服役。
将炮管装载到炮管运输车
然而,仅靠大口径榴弹炮并不足以满足需求。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就开始尝试研发能够远距离射击的大口径要塞火炮。最终,现代设计中产量最多的日本要塞火炮——89式火炮诞生。最初,日本试图模仿法国的155毫米GPF加农炮,但最终版本却具有鲜明的日本特色。这款火炮更轻,初速更高,总体而言是一种更为成功的武器系统。
第一门火炮的布置图,舒姆舒岛北部
日本在设计口径为149.1毫米的火炮时遇到了一些挑战(尽管德国人在这方面声称毫无参与)。为了解决运输问题,不得不做出妥协,例如需要拆卸炮管,因其长度过长而无法直接运输。然而,这种设计对于许多世界范围内的重型火炮来说是很常见的。由于火炮质量较大,仅能通过机械牵引运输,幸运的是,日本已经拥有了足够强大的履带式炮兵牵引车。总共生产了150门这种火炮,并从诺门坎战役开始被广泛使用。
第二门火炮,位于幌筵岛
与此同时,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日本便感受到需要一种更强大的火炮以实现更远的射程。为此,日本军方甚至愿意牺牲火炮的机动性。在新型要塞火炮的设计中,吸取了89式火炮的经验,但更强大的武器系统显然会显著增加重量。此外,考虑到这种火炮的特殊性,其生产规模预计不会很大。在这一点上,日本军方并非孤例。其最接近的同类——德国的15厘米K18加农炮和苏联的152毫米BR-2加农炮——同样都未实现大规模量产。
战斗结束后不久的舒姆舒岛
1936年正式服役的149毫米96式要塞炮是一款典型的攻城炮模型。需要指出的是,日本军方当时同时研发了三种武器:149毫米加农炮、240毫米榴弹炮(同样是96式)和305毫米迫击炮。然而,迫击炮仅停留在试验阶段,榴弹炮的产量也极为有限,仅生产了6至7门。此外,日本并未像当时常见的做法那样开发三联系统。这些武器的炮架各不相同,但总体设计理念相对一致,尽管这种设计略显特殊,但总体上是可行的。
数年后
由于这些火炮是作为攻城炮(或要塞炮)设计的,因此快速部署并非优先考虑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火炮的射击机动性。为此,炮架配备了特殊的导轨(旋转基座),可以使火炮在水平面上左右各90度快速旋转。然而,这种机动性是有代价的:将火炮从行军状态完全转换为战斗状态,需要炮组4至5个小时的工作。然而,由于火炮主要用于远程射击,这并未对其用途造成显著影响。
现状
96式火炮的重量几乎是89式149毫米火炮的1.5倍。其战斗重量达24.31吨,超过了同类火炮的重量。不过,对于日本军方来说,这种攻城火炮的重量并不算特别夸张。例如,45式240毫米榴弹炮重达33吨,而96式240毫米榴弹炮的重量更是超过37.5吨。此外,日本还有更重的攻城火炮。为运输这些火炮,日本使用了95式“霍富”13吨履带式牵引车。149毫米96式火炮在运输时需要部分拆解,长达7860毫米的炮管由专用的运输车运送。
注:霍富13吨履带式牵引车(Type 95 Ho-Fu)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使用的一款军事牵引车,主要用于牵引重型火炮和其他重型武器。它是由日本陆军设计和制造的,作为一种履带式拖车,用于提升火炮机动性,并确保重型装备在崎岖的地形中也能进行有效的部署。
•设计与制造:霍富牵引车是由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设计和制造的。这款牵引车以其强大的牵引能力和履带系统而著称,使得它能够拖曳重型炮兵装备,包括大口径火炮和其他重型武器。
•用途:它主要用于牵引重型火炮,如149毫米类型96重型炮、240毫米类型96重型火炮等。这些火炮重量庞大,需要强力的牵引车才能在崎岖的战场上进行移动。霍富牵引车帮助解决了这些重型火炮的机动性问题。
•生产数量:大约生产了200辆霍富13吨履带式牵引车,数量相对较少,主要使用在日本本土及周边岛屿的防御和战斗任务中。
火炮的损坏情况
共生产了30门96式火炮。尽管数量不多,但这种火炮的任务具有很强的特殊性。96式火炮的射程可达26.2公里,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运输和拆装的复杂性。这种火炮被广泛用于反炮兵战。1942年,96式火炮首次在菲律宾被使用。当时,两个96式火炮编入第2独立炮兵大队,其任务之一是压制敌方火炮。
即使最简单的涂漆也能改善火炮的状况
通常,每个装备96式149毫米要塞炮的分队仅有两门火炮,这与其数量稀少直接相关。在二战后期,96式火炮被用于要塞防御。苏联军队在满洲战役中与这些火炮交战。至于千岛群岛,那里驻扎着千岛要塞团第2大队。有一种理论认为,岛上可能有4门此类火炮,但这一说法存疑。根据文件记载,1944年从舒姆舒岛运回北海道的2门所谓的200毫米迫击炮(可能实际为240毫米迫击炮),很可能就是所谓的“缺失”的两门火炮。
铁制结构的现状
到1945年8月,一门火炮部署在幌筵岛的柏原机场附近(现为北千岛)。这门火炮部分保存至今,但炮管的一部分已被切割,部分有色金属也逐渐被移走。按照指挥部的设想,这门火炮主要用于向进入舒姆舒和幌筵岛之间海峡的舰艇开火。第二门火炮位于舒姆舒岛北部165高地(也称168高地或小高地)附近。这门火炮的任务是对位于洛帕特卡角的苏联炮兵实施打击。
垂直瞄准机制
根据舒姆舒岛四山区域内的四个准备位置推测,最初165高地附近可能部署了四门火炮。后来只剩下一门,而且其位置并不理想。舒姆舒岛经常被大雾笼罩,严重影响视野。最终,由中尉吉高邦男指挥的火炮在千岛登陆战中几乎没有发挥作用。当苏联军队从洛帕特卡角开始炮击舒姆舒岛时,该火炮试图进行反炮兵射击,但收效甚微。1945年8月18日,该火炮仅发射了61发炮弹,随后登陆部队接近,其战斗生涯也随之结束。
损坏的车轮
这门火炮连同牵引车(残骸仍留在附近)和炮管运输车一起被俘。由于火炮体型庞大,其旋转基座部分被水泥固定,因此没有尝试将其移走。这门火炮被改造成了纪念碑,目前仍然如此。然而,由于长期暴露在露天环境中,火炮状况逐渐恶化,缺乏保护措施。
炮架前端,附近散落着其他部分
这门火炮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可被视为技术成就的象征。它是目前保存下来的日本最重、最庞大的火炮系统。如果能对其进行清理并定期涂漆,将能够延长其寿命。然而,显然这里已经很久没有进行任何涂漆维护。按这种方式继续下去,最终火炮可能只剩下厚重的金属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