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老物件,我全认识也使用过,至今还用几样老物件。这些物件我小时候都用过,它给了我童年的快乐。可悲,回不去的童年!儿时的记忆,老物件,让我们回到从前,也是我们的前辈们赖以生活的必需品!岁月难留,人难留啊!只能回忆了。
1、第一个物件我没记错的话,公认的叫斗,计量粮食用,统用的有两种,大斗50斤,小斗25斤,升则是缩小版的,型状与斗类似,计量单位是每升5斤那个时候,生产队的仓库,国家粮库,粮站都备有。
2、手电筒用的是一号电池,一般都是二节或三节,也有四、五节(用空管连接),电珠二节用2.5v三节用3.5v,最小的是1.5最大的是6.2,用的时间长了,电量小了就用小一号电珠。
3、过去生产队拉粪马车,用人拉,几十个人,每人拴一个绳用力拉,有两个人掌握把。好温馨的记忆啊特别是毛驴车小时候可喜欢坐了跟奶奶去亲戚家。这些东西勾起了很多回忆,1971年出生的我已经老了,真想回到过去虽然穷,但是感觉特别温暖,特别快乐。
4、这捻线锤,这东西俺们叫线拐子,用羊骨头做的,用它打麻线或毛线等用的, 携带方便。是做线绳用的(等同于纺车功能)。是打麻线用的。 老人用来搓麻绳,线生用具。所搓之绳用于拉鞋底,捆捧东西!
5、我们家乡叫它土基盒子,用踩熟的泥巴脱土坯用的模具。
6、图片上木犁是牛拉的我们北方山区用人拉的,我们当地叫扛豁子,平原地区用的牛拉犁子不是这样的。
7、骡马驴上套用的夹板和套包,牲畜,驴马骡脖子上架子套,垫着长草包垫,这就是马骡驴拉车时用力点,好比(人们抗东西一样的用力点)
8、兜嘴,防止牲畜吃庄稼或者啃东西。上面一个是在乡村路上赶牛,是套在牛嘴上的罩子,不给才它吃禾苗的,但是普通话我叫不出名字来。
9、马灯上的,我们称为马口,可以调节马灯的亮度!是玻璃罩油灯头。扁口里面是棉捻,边上那根是调整棉捻长短的,也就是控制亮度的……。煤油灯的上盖子,有螺纹的,灯里加油后拧在灯上!中间的扁孔,是用来穿灯芯的旁边的旋扭是调灯芯用的,我今年才不到70岁。
读小学时住校上晚自习,那时候没电灯,就自己带的煤油罩子灯。煤油贵,没黑烟,有时用柴油(便宜些),黑烟很大,透明的玻璃罩子都熏黑了。
10、绳具子,我们那叫拘牙子,绳子的一头经常链接在勾子的一头,捆柴时,另一个绳头从钩子那里狠劲拉,捆紧后把绳头记在钩子尖头即可。这条绳子大多是牛皮做的。有很多功能,无论怎么用,都得用绳子系住没有勾的那一头,可以把绳子一头栓在梁上,绳划子放下来吊东西 或者吊个提篮,提篮里面一般放吃的,防止老鼠偷吃,用绳划子勾住水桶打水,勾住提篮向平房上面提粮食,用来晾晒粮食,放在扁担两头挑东西,拉车的时候,把绳子圈个合适的长度,当车袢,反正,就是以前用人力劳动时,不可缺少的东西。
一头拴上绳子,捆东西用,当年的农村家家都有几对。从前农村,除了菜刀铡刀铜盆,没有其他金属,没有铁丝、铁钉、铁皮,钩子都是树枝做的。是用来捆柴或其他东西,绳子勾着好拉紧。多用途,可以是担水的钩子,可以是栓绳子一头捆东西或者固定车子上的货物,可以是挂钩
11、双轮双铧犁!当时吹的可厉害了。就像发明了什么武器一样
12、风匣,烧火用的风匣四十年前民间有人用它。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说的就是这玩意。这是我小时候做饭唯一参与的一项工作。后面有盖子.前边一拉盖子合上,前边一推盖子打开,几十年前就是用它对着锅灶烧火口吹风,使火焰更旺,人工來回推拉,就像今天的电风扇一样。
13、单轮推车子以前农村人没运输工具就用这单轮推车子。农村老物件,独轮车会推的人 已经70多了,淮海战役之前就是老百姓靠这种车推出来的。陈毅元帅生前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劳动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独轮车,有些地方叫鸡公车,推行起来吱扭吱扭叫)。
我们老家叫洪车子,用它推运柴火,土坯,当时年纪小,没用它出河工,大人们出河工用它推挖出的土方。
14、麻车子,绞麻索子的(细绳)用于做布鞋底,上鞋用的。
15、我们地方叫它zhua碓。‘对窝,冲面用的。用来拤粮食的,去稻壳用。
16、绳钻,有三种钻头,金纲钻头可揽瓷器活(瓷器上打眼),锋纲钻头可在铁锅及金属打眼,都是为了上把钉,普钢钻头在木头上眼木工具。过去木工用的钻、代替手电钻的功能。
木工钻,用牛筋作拉动鉆子左右拉动达到操作作用。谜语:一个脑袋跳跳动,一根裤带溜溜动,以为一个洞,一身转转动!
17、年画 ,图为:队队有渔70年代的年画 你还记得吗 ?60后!这幅画太熟悉了。记得每年年前家家户户买年画,最早是新华书店里卖,滿墙的样品有编号,柜台上一摞摞的年画按编号买。那时候每到好过年的时候,供销社里就开始卖各种各样的年画,这张画我家就贴过
这幅画在翻版,我还会买一张挂在我家炕头上墙上,温馨过去的年味,今天看到这幅画时我们已经老了,只有默默的想念童年了,那是傻桃傻桃的,扔下书包,就奔河里去了,现我在孤独的房里,想起当年的小伙伴,无忧无虑的童年,是多么快乐回忆呀,回不去的童年
18、你知道这个叫什么吗?知道的人不多了。这个要70岁左右的人才能用过或者知道是做什么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