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三次强行废除汉字,都以失败告终,如今身份证上仍需写汉名

鉴策史海说社会 2024-11-07 05:09:31

韩国与汉字的关系,堪称一段跌宕起伏的"爱恨情仇"。

一千多年来,汉字深深嵌入朝鲜半岛的文化基因,塑造了韩国的语言、文学、历史。

然而近代以来,韩国三次试图割裂这段"姻缘",将汉字逐出家门。

但现实是无论韩国如何“花式分手”,汉字都如影随形难以割舍。

直到今天,汉字仍顽强地留在韩国人的身份证上,这背后究竟有何隐情?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汉字与韩国的“爱恨情仇”

要说汉字与朝鲜半岛的缘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8年。

汉朝在朝鲜半岛设立四郡,开启了两地文化交流的大门。

新罗、高丽、朝鲜等王朝,无一不将汉字奉为圭臬。

韩文中包含汉字

贵族阶层以能写一手好汉字为荣,平民百姓也在口耳相传中接受汉字的熏陶。

从科举制度到文学创作,从碑文石刻到民间习俗,汉字无处不在,深入朝鲜社会的方方面面。

然而进入近代以后,朝鲜半岛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汉字这个"前男友"的地位岌岌可危。

图片来源于网络

1894年,朝鲜王朝国王李熙眼见大清惨败于甲午战争。

为了讨好日本,竟颁布《勅令》要求废除汉字。

不过这次“分手”来得莫名其妙,朝鲜上下都没有做好准备,最终不了了之。

1948年,韩国建国,民族主义情绪空前高涨,废除汉字的呼声再次响起。

韩国政府顺势推出《韩文专用法案》,将韩文确立为官方文字。

然而事实证明,要彻底抛弃相伴千年的汉字谈何容易。

法案在现实中根本无法彻底执行,反而引发社会混乱。

朴正熙

“分手”大戏的高潮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朴正熙"扮演"的是不折不扣的“渣男”。

他在1968年发表"绝交宣言",要求从1970年起全面禁止使用汉字,并用七项措施来"打压"汉字。

包括不准在教科书中出现汉字,甚至要将古籍中的汉字全部翻译成韩语。

这一招可谓阴险毒辣,直接切断了韩国年轻一代与汉字的联系。

韩文

然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韩国经济遭受重创。

中国市场的庞大需求让韩国政府幡然醒悟,汉语人才成了香饽饽,汉字教育卷土重来。

三星集团率先在招聘中设置汉字考试,各大高校纷纷开设汉语专业,汉字热潮席卷韩国。

2005年,韩国政府宣布废除《韩文专用法案》,汉字重新成为法定文字。

从古至今,韩国的文学、历史、哲学等,都是以汉字记载的。

如果彻底抛弃汉字,等于切断了民族文化的根脉,后果不堪设想。

不仅如此随着中韩经贸往来日益频繁,懂汉语的人才供不应求。

韩国身份证

韩国财阀们深知,要想在中国市场分一杯羹,汉语能力必不可少,他们成了推动汉字教育的主力军。

韩国废止汉字的闹剧,充分说明了汉字在东亚文化圈的地位之重要,影响之深远。

千年文化积淀,岂是一纸法案可以抹杀的?

韩国若想在文化自信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还需放下偏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拥抱汉字,拥抱属于东方的文化瑰宝。

古代韩国考试

汉字在当代韩国:地位难撼动

韩国人对汉字的感情,可谓是又爱又恨。

毕竟汉字不仅仅是一种书写工具,更是韩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从文学到史学,从法律到医学,汉字无处不在。

就拿韩国人的名字来说吧,至今身份证上还得用汉字注明,生怕同名同姓认错了人。

要知道,韩文可是个表音文字,同音字多得很。

金、李、朴这些大姓,同音的不要太多。

没有汉字名来区分,估计得乱成一锅粥。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还有韩国的族谱、家谱什么的,基本都是汉字记载。

要是不认识汉字,那祖宗是谁都得打个问号了。

难怪不少韩国人还把汉字名当成"门面担当",非得起个气派的,生怕丢了祖上的脸。

韩国开会里面包含汉字

但是韩国政府对汉字的态度,那真是翻云覆雨,变化无常。

建国之初,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汉字被视为"洋文化"的符号,自然少不了被批判一番。

于是《韩文专用法案》应运而生,企图把汉字一脚踢开。

但现实是,法律条文、官方文件,没有汉字还真表达不清。

中小学生不学汉字,长大后读古籍,那就是“双眼一抹黑”。

种种困境,让韩国政府意识到,全面废止汉字是不现实的。

据统计,韩国宪法中约有四分之一的内容是用汉字注明的。

作为一种表意文字,汉字具有精准传达信息的优势。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比之下,韩语属于表音文字,同音异义词非常多,在法律条文这种需要高度严谨的场合,很容易产生歧义。

如果宪法完全废除汉字,一些关键术语和概念就可能模棱两可,给司法实践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韩国发生过几次"废除汉字"的浪潮,但由于宪法中汉字的存在,无疑给那些试图彻底割裂汉字的人泼了一盆冷水。

图片来源于网络

韩国的文化情结:又抢又嫌

除了汉字,韩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很感兴趣。

说起韩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一会儿抢,一会儿嫌,翻脸比翻书还快。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韩国却莫名其妙地成了"端午祭"。

什么"端午是韩国原创""中国抄袭韩国"之类的言论,在韩国网上传得沸沸扬扬。

但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就在《左传》里。

农历春节更是让韩国人醋意大发,非说是"韩国的阴历新年",跟中国没关系。

端午粽子

其实农历春节源自中国古代的"夏历",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

韩国的"阴历新年",充其量只能算是舶来品。

还有看到中国汉服越来越火,有人就坐不住了。

什么"汉服源自韩服""韩服才是真正的传统服饰",这些言论在韩国网上不绝于耳。

图片来源于网络

非要攀个亲,也是汉服在前,韩服在后。

中医在韩国也没能幸免,一些韩国人声称"韩医"才是正统,中医不过是后起之秀。

可是中医学发展已有数千年历史,对朝鲜半岛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韩医"中的许多理论和方法,都是从中医中吸收借鉴而来。

韩国汉字春联

这些文化争议,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些韩国人的文化焦虑。

作为一个文化"后发国家",韩国难免对传统文化缺乏自信。

加上民族主义情绪作祟,一些人总想方设法证明"韩国才是最强的",对中国文化抱有偏见和敌意。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事实上,中韩两国同根同源,文化纽带牢不可破。

比如韩国的传统节日、民俗、宗教等,很多都打上了中华文化的烙印。

再比如韩国的古典文学、史学著作,大多是用汉文写就,这些都是中韩文化交流的见证。

图片来源于网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两国在经贸、教育、旅游等领域的合作日益密切。

在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一些韩国人对中国文化存在误解和偏见,试图割裂两国的文化联系。

未来中韩两国应该以更加开放、理性的态度看待彼此的文化,客观认识两国文化的异同,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

这不仅有利于化解文化误会,也有利于推动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韩国路边指示牌上的汉字

结语

对于中韩两国而言,摆脱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心态看待彼此的文化交往史,是实现民心相通、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毕竟,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互鉴而丰富。只有秉持这一理念,我们才能携手应对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挑战,共同创造人类文明的美好未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信息来源

1.人民网,2019-08-26,《通讯:在首尔中国留学及就业展上感受“汉语热”》

2.中国青年网,2022-01-06,《推动“纯韩文化"?韩媒:韩国决定将法律中难以理解的汉字改用韩语表达》

3.光明网,2022-01-06,《推动“纯韩文化"?韩媒:韩国决定将法律中难以理解的汉字改用韩语表达》

4.海外网,2020-10-09,《文在寅:推动“纯韩文化“把汉字法律术语换成简单的韩语》

5.观察者网,2020-12-23,《阻碍实现信息化?韩国争论小学教科书该不该用汉字》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