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躲进一农妇家中,敌人搜查时,农妇大喊:共产党就在我家

潇洒五零后 2024-12-20 16:58:32

世人皆知黄袍山上演过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时刻,却不知这背后竟藏着一位农妇和她的儿子舍生取义的感人故事。1933年的一天,黄袍山上空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国民党军队正在挨家挨户搜查共产党员。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农妇的喊声划破了凝重的空气:"军爷,共产党在我家!"

这声呐喊让在场的乡亲们既震惊又愤怒,有人甚至当场痛骂起来。可谁能想到,这位看似"告密"的农妇,竟是毛主席的干娘?而她口中的"共产党",又究竟是谁?这背后到底有着怎样惊人的秘密?

一、黄袍山的危急时刻

1933年的黄袍山,山头云雾缭绕,山脚下的村庄却笼罩在一片紧张的气氛中。这一年的春天,国民党的"围剿"让这片红色根据地饱受摧残。

这天清晨,村里的张大伯一大早就赶到村口,远远望见一个熟悉的身影正沿着山间小路匆匆走来。"是毛主席!"张大伯赶忙招呼几个知情的村民,将毛主席迎进了村子。

按照往常的计划,毛主席此时应该和红军主力一起转移到更安全的地方。可就在三天前,中央突然传来一份紧急文件,需要毛主席亲自过目和处理。这才有了这次冒险返回。

村里的老支书得知消息后,立即安排了几个年轻人分散在村子周围放哨。山村里的日子看似平静,可每个人的心都悬着。白天,村民们照常下地干活,可谁都知道,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正在逼近。

就在毛主席处理完文件准备离开的当天下午,放哨的村民突然发现,一队荷枪实弹的国民党士兵正从山下往这边进发。这支队伍足有两百多人,全副武装,显然是有备而来。

"不好了!国民党的兵来了!"消息很快传遍全村。村民们慌作一团,可还是强装镇定,继续干着手上的活计。几个年轻人赶紧去通知毛主席,此时天色已近黄昏,想要突围恐怕是来不及了。

国民党军队显然得到了确切的情报。他们分成几路,将整个村子团团围住。一个扎着绑腿、戴着大盖帽的军官模样的人跳下马,拿着手枪就往村子里闯。

"都给我出来!"军官厉声喝道,"我们得到可靠情报,毛贼就在你们村子里!识相的赶紧说!"

村里的人都被赶到了村口的晒谷场上。妇女们抱着孩子,老人们颤颤巍巍地站着,没人说话。远处的山头,晚霞染红了半边天,可村子里的气氛却比严寒的冬夜还要冷。

这时,一个中年军官走到人群前,掏出一张照片,指着照片上的人大声问道:"看清楚了,见过这个人没有?今天谁要是能指认出毛贼的下落,重重有赏!"

村民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仍是一片沉默。这时,一个士兵跑来报告,说在村子东头发现了些可疑的痕迹。军官一挥手,士兵们立刻分头搜查起来。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个意想不到的声音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沉默...

二、一位不寻常的农妇

在黄袍山脚下的这个小村庄里,黄菊喜是个让人过目难忘的人物。1890年出生的她,从小就在这片土地上长大。那时的农村,女子很少有机会读书,但黄菊喜却靠着村里私塾先生的善心,学会了认字。

20岁那年,黄菊喜嫁给了邻村的张木匠。婚后两人生了五个孩子,日子虽然清贫,但也算和睦。谁知天有不测风云,1925年的一天,张木匠突发重病,没几天就撒手人寰。

一夜之间,黄菊喜成了带着五个孩子的寡妇。在那个年代,寡妇的处境异常艰难。村里有人劝她改嫁,但黄菊喜却咬着牙扛了下来。她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就在油灯下纳鞋底、织草鞋。渐渐地,她不仅养活了一家老小,还在村里开了个小杂货铺。

1927年的一天,一群衣着朴素的年轻人来到村子里。他们白天帮村民干活,晚上就聚在一起开会,给乡亲们讲革命道理。这些人就是共产党员。黄菊喜的杂货铺成了他们经常光顾的地方。

一来二去,黄菊喜对共产党的主张越发认同。她的杂货铺不知不觉成了村里传递消息的秘密联络点。每当有同志来买东西,她总会用特殊的方式包装货物,暗示是否安全。

1928年冬天,一场大雪过后,一位负伤的共产党员被送到了黄菊喜家。她二话不说,就将人藏在了自家地窖里。那段时间,她天天熬中药,连续照料了半个多月。后来,这位同志伤愈后安全转移,临走时感动地说:"老乡,你这是救了革命一条命啊!"

从那以后,黄菊喜的家就成了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站。她将杂货铺的后院改造成了一个隐蔽的藏身处,专门用来掩护过往的革命同志。为了打消敌人的疑心,她还特意在院子里养了一群鸡,每天鸡叫声此起彼伏,成了最好的掩护。

一次,国民党军队突击检查村子。黄菊喜正好在院子里喂鸡,几个士兵闯进来时,看见她正骂骂咧咧地追着一只母鸡跑。那些士兵见状哈哈大笑,转身就走了。谁能想到,就在那个养鸡的棚子下面,藏着一个重要的地下交通站。

村里人都说,黄菊喜是个"硬骨头"。可谁又能想到,这个看似普通的农村寡妇,竟成了革命事业的重要支持者。她不仅自己积极参与革命工作,还鼓励自己的儿女们投身革命事业。到了1930年,她的大儿子和二女儿都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就这样,黄菊喜的家成了方圆百里内最可靠的革命据点之一。每次有同志来,她总会想方设法打探消息,为革命事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情报。她那间不起眼的小杂货铺,就这样悄无声息地为革命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干娘与干儿的特殊缘分

1931年的一个雨天,毛主席带着几名同志来到黄袍山。这已经是他第三次来到黄菊喜的家中了。就在这次见面时,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巧合让在场的人都惊讶不已。

黄菊喜的大儿子刚从外地执行任务回来,恰巧也在家。当他和毛主席站在一起时,村里的老支书突然说道:"你们快看,菊喜家大小子和毛主席站一块,简直就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这话一出,屋里的人都仔细打量起来。可不是吗?黄菊喜的大儿子不仅面貌与毛主席相似,就连说话的神态、走路的姿势都颇为相像。两人站在一起,若不仔细分辨,还真像是一对亲兄弟。

老支书年纪大,见多识广,当即说道:"这可是天赐的缘分啊!"他提议让黄菊喜与毛主席结为干亲。在场的人纷纷附和,说这是革命队伍里的一段佳话。

黄菊喜当即跪下,按照当地的风俗,给毛主席磕了三个头。毛主席连忙扶起她,说道:"干娘,您这是做什么!咱们是平等的同志啊!"但黄菊喜却坚持按老规矩来,说这是对干儿的一片心意。

就这样,黄菊喜成了毛主席的干娘,她的大儿子也成了毛主席的干弟弟。这层特殊的关系很快在地下党组织中传开,成了一段佳话。

结为干亲后,黄菊喜对革命工作更加尽心尽力。她不仅将自家的地窖扩建得更大,还在院子里挖了一条秘密地道,直通到后山。每次接待同志时,她都格外细心,连茶水都是专门用山泉水烧的。

毛主席每次来黄袍山,都会抽空去看望这位干娘。有一次,他特意带来了一件棉袄,说是怕干娘冬天受寒。黄菊喜收下棉袄,却把自己织的两双棉鞋塞给了毛主席,说山路难走,多带双鞋备用。

1932年春天,黄菊喜的大儿子奉命执行一项重要任务。临行前,毛主席特意叮嘱他说:"你要像你娘那样机警,革命工作就怕疏忽大意。"这句话,大儿子一直记在心里,成了他革命生涯的座右铭。

母子俩为革命事业的付出,在当地传为佳话。黄菊喜的大儿子多次成功完成秘密任务,立下不少功劳。村里人都说,这对干亲不仅长相像,连为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勇气都这般相似。

这层特殊的干亲关系,不仅让黄袍山的革命据点更加稳固,也为即将到来的危机埋下了一个关键的转机。谁能想到,这对长相相似的干兄弟,将在不久后的一场生死考验中,上演一出惊心动魄的革命传奇。

四、智取敌军的惊险时刻

就在国民党军队四处搜捕的紧要关头,黄菊喜果断地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决定。她让毛主席躲进了院子里那个专门建造的地窖,而她的大儿子则换上了平日里穿的那件深色衣衫,故意在院子里显眼的位置走动。

这时候,黄菊喜突然高声喊道:"军爷,共产党在我家!"这一嗓子,不仅让国民党军队全都涌向她家,也让周围的乡亲们一时愣在原地。有人甚至忍不住破口大骂,指责她背叛革命。

国民党军队闻讯赶来,果然在黄菊喜家里抓到了一个与毛主席相貌极其相似的人。带队的军官仔细对照着手中的照片,连连点头:"没错!就是他!"

为了让这场戏更加逼真,黄菊喜还特意跪在地上,一边抹眼泪一边说:"军爷,我这是为了保住全村人的性命啊!您可要记得答应的赏钱!"军官当即表示,一定会履行承诺,重重有赏。

就这样,国民党军队押着"毛主席",浩浩荡荡地离开了黄袍山。直到敌人的身影完全消失在山路尽头,村民们才慢慢明白过来,这是黄菊喜和她儿子联手演的一场戏。

等到夜深人静,黄菊喜才打开地窖,将毛主席接了出来。她取出早已准备好的干粮和地图,指着地图说:"这条小路是我专门找人踩过的,绕过三道梁子,能直接到达安全区。"

毛主席临走前紧紧握住黄菊喜的手,却被她轻轻推开:"快走吧,天亮前必须赶到安全地带。"说完,她又递上一个用油纸包好的布包,里面装着几双她连夜赶制的棉鞋。

这次智取敌军的行动,不仅成功掩护了毛主席安全转移,更保住了整个村子的安全。当时的村民们还不知道,黄菊喜为革命献出的不仅仅是一个藏身之所,更献出了自己的亲生骨肉。

事后才有人发现,黄菊喜早就在地窖附近挖好了另一条秘密地道,一直通向后山。如果国民党军队真的发现了地窖,还有这条退路可用。她更是提前安排了两个女儿,在后山的必经之路上装扮成采药的山民,准备接应。

这一切,都显示出黄菊喜的智慧和周密考虑。她不仅成功地利用了儿子与毛主席相貌相似的优势,更用这场看似"叛变"的戏码,彻底麻痹了敌人的警惕。而她那看似胆怯懦弱的表现,更是让敌人信以为真。

然而,这场惊险的智取敌军行动,也让黄菊喜失去了至亲至爱的大儿子。当她目送儿子被押走的那一刻,任谁也想不到,这竟是母子二人的最后一面。

五、永载史册的母子情深

黄菊喜的大儿子被带走后,国民党很快发现上当了。震怒之下,他们对这位年轻的革命者施以酷刑,逼问毛主席的下落。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位酷似毛主席的年轻人始终没有透露半句实情。

1933年冬天,一个下着大雪的夜晚,黄菊喜终于得知了儿子的消息。邻村的地下党员带来了一封信,上面记录了她儿子在狱中的最后时刻。当着敌人的面,他始终保持着昂扬的革命斗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高唱革命歌曲。

黄菊喜收到消息的那天晚上,村里的老人们都来到她家,默默地陪着她。她没有哭,只是一遍遍地整理着儿子留下的几件旧衣服。第二天一早,她又像往常一样,打开杂货铺的门,继续为往来的革命同志传递消息。

1935年,毛主席得知这个消息后,专门写了一封信给黄菊喜。信中说:"干儿子的牺牲,是革命的巨大损失,也是我心中永远的痛。"这封信黄菊喜一直珍藏着,直到她离世时还放在贴身的衣袋里。

1959年,新中国成立已经十年,毛主席在一次会议上特意提到了黄菊喜母子的事迹。他说:"黄菊喜同志不仅是我的干娘,更是革命的母亲。她和儿子用最朴实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革命者的担当。"

这位母亲的故事很快传遍了全国。在黄袍山,人们为了纪念这对伟大的母子,特意在村口立了一块石碑。石碑上镌刻着母子二人的事迹,成为后人了解这段历史的重要见证。

黄菊喜在新中国成立后,始终过着简朴的生活。她常常对来访的人说:"革命胜利了,这就是对我儿子最好的告慰。"直到1962年离世,她都保持着革命时期的生活习惯,从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

她的两个女儿后来都成了党的干部,但她从不向女儿们提及特殊照顾。每当有人问起当年的事,她总是说:"革命时期,千千万万的母亲都失去了儿女,我不过是其中之一。"

在黄袍山的革命纪念馆里,至今还保留着当年黄菊喜家的地窖和地道。那个曾经掩护过毛主席的秘密据点,如今成了革命教育的重要基地。每年都有无数人来此参观,追忆这对可歌可泣的母子。

黄菊喜和儿子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更是无数普通人为革命事业默默奉献的缩影。她用母亲的智慧和勇气,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为中国革命事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她那位为革命献出生命的儿子,也永远活在人们的记忆中。时至今日,每当有人路过黄袍山,看到那块石碑,都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向这对伟大的母子致以深深的敬意。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