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这么讲,计划赶不上变化。
前后十年,我们所谓的热门专业,算是翻了跟斗。现在飞速发展的这个时代,这个变化的周期会更短。就像现在互联网类的专业,大学教的内容是几年前出版的教科书,但学完毕业出来工作以后,那些应用方向已经大不相同。即使教科书教研出版,再到教学,这几年下来,社会的应用需求又更新迭代了。所以教育是要会变。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对生存和生活问题,但大人们都用现在的眼光对着望远镜去做教育,这样做就很容易受限。
试问又有谁是跟着父母的意愿走过来的?没有孩子会按照大人的设计去成长的。就像《抓娃娃》里面马继业被规划成马成钢的继承人方向去培养,最终马继业选择了体校,跑马拉松的时候还中途捡空瓶子。
前面我写关于教育内卷的文章底下有一个老师留言讲了两个唯一,他说:
1.中国是一个在考试成绩中发展和就业的国家,你别管学会了多少,成绩和证书是唯一的敲门砖。
2.中国的教育减负只有一条路,取消中高考,只要中高考会考,那么其他所有的减负,减课,管控都是扯犊子的。前面玩的爽,后面火葬场。就这么简单,不用纠结那么多。
以前我还是有点认可唯一敲门砖的说法的,但是经过在职场的这么些年,我发现了两个现实:
第一,毕业证在面试里确实比较容易让人事对你有初步的认识,但是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才是真正让人事认可你。特别不是在纯理工技术类工作岗位。所以脱离手机回归正常的人际交往是非常有必要的,其次锻炼判断力可以适当的看清职场减少内耗。
第二,试用期的设计非常好,它是在给双方做相互选择设定了一个可控的时间成本,如果是读死书的人,在这个试用期的过程就很容易被筛掉。
关于教育的问题,其实不在于是否减负,减负仅仅是让教育回归教育多样性的一种手段。当然啦,现在的教育,这种结果没有实现到,反而适得其反。但现在的教育内卷和教育焦虑问题,并不是中高考的问题,而是把中高考作为唯一的路。也就是说,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在中高考被分流后,社会没有给到合适的妥当的安排,也没有给到他们可选的从事的工作的认可。其实这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出现了问题。
回到正题,那就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就是架着望远镜在做的,望远镜的景象仅仅只看着那个中高考的那个点。
如果平时使用手机,能够好奇的研究一下手机的摄像功能,那我们可以用拍照界面代表望远镜效果。
先讲讲我的一个故事。上两周,一个叫小鸡腿的朋友从市区过来花都玩,我带他去了附近的公园散步,本来是想着给他拍一些好看的照片,但是他有点羞涩不敢当模特。我想着我够不要脸的,我来当模特,他帮我拍照。然而,他的拍照技术让我不太满意,最后,我就跟他说,今天就当做是我做摄影教学吧。我跟他讲完横平竖直的基本画面视觉感受后,就让他自己尝试着拍。小鸡腿开始试练了,他有个特点,就是架着手机一直从屏幕那里找可以拍照的东西。我就提醒他,我们先用眼去观察,如果有适合的画面,我们再拿起手机按下快门。
拍照,更注重的是观察生活,或者观察美景,而不是让这块屏幕局限了我们的视野。
我想到了教育,教育就是我们用眼睛观察世界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一个很重要的能力,那就是好奇心。
大众平常一直讨论的中高考,它就是教育画面里的一个点,或者一个画面,我们可以理解为手机的屏幕。也就是教育本身是囊括很多很多,但是我们却架着这个中高考的小屏幕来看它,那么我们就会忽略掉很多其他的美好的景物了。那么减负是什么?减负是让我们发下手机,回到用眼观察的阶段,先保有好奇心,发现更多的可能性。
其实我们不应该完全否决中高考,可以适当的了解学生本身具备的能力和兴趣,因为有的学生就是适合往高知识领域去发展。
完全否决中高考的老师其实也是不负责的老师,因为那样做相当于考虑了80%普通的学生,而放弃了20%成绩优异的学生的出路。
就像陶行知先生说的,教育应该要做到的是“我们不可以为了一个人,去牺牲九十九个人;也不可以为了九十九个人,去牺牲那一个人。”
当然,现在的问题有点像是为了那一个人,牺牲了九十九个人。
就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要去掉手上的望远镜,让九十九个学生看到更多的视野,让他们有自己的尝试和挑战。社会是变的,生活也是变的,我们应该教授学生的是学会面对变的生活。
登上高山,可以看到更广,先欣赏,后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