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军驱逐领舰发展计划,之二,浅尝即止的「38型」

钢铁咆哮俱往昔 2024-12-09 11:32:05

上文红海军驱逐领舰的当家花旦「列宁格勒」级在建造过程中遭遇重重问题,施工进度、设备延期、厂家协调等方面还可以靠时间的紧张来弥补,但舰体设计上的固有缺陷却无法避免。

红海军的首型驱逐领舰「列宁格勒」级

因此,1933年底设计总师尼基京重组设计班底,对「列宁格勒」级驱逐领舰的设计进行全面修改。次年,设计调整工作被确定任务立项。由此,劳动与国防委员会正式批准新舰的设计任务,“38型”——「明斯克」级,红海军第二型驱逐领舰由此诞生。

「明斯克」级的优化

1型和38型驱逐领舰水线以上部分基本相同,除了一些设备变更外,严格说从布局上很难看出有什么差别,两型舰的主要区别大部分为看不见的内在调整。

两型舰主要区别为舰艉和桥楼,黄色部分是战争后期增建的高炮台

首先,「明斯克」级在船身设计没做太多调整下,对内部结构进行了必要的加固。前型使用的低锰合金钢在抗压屈服强度上有良好的表现,但试航中建造部门发觉舰艏部分与承压结构部位出现了轻微的凹陷变形,故在新型舰各个承压部位进行了加固加衬措施。

「明斯克」级在战争后期大量增加防空火力

其次,前型在推进系统上做出了较以往舰型做出了别出心裁的设计,「列宁格勒」级的推进轴并没有像以往一样伸出舰体,而是封闭在与舰身一体的狭长密封轴管套内,看上去没有了传统的推进轴和轴支架。这样的设计再后来的测试中发现推进轴轴向定位存在一定偏差时,螺旋桨高速旋转时常会伴有空蚀现象。这使得新型舰设计时又改回了传统的轴管和支撑的形式。

空蚀现象对螺旋桨的伤害

再次,前型舰采用的КB型高温高压锅炉满负荷工作时,工程人员发现过高的蒸气压会对锅炉内壁和输水管道系统产生明显的溶解氧腐蚀,动力系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而且28个喷嘴全部启用后,高流速循环给水使喷嘴也偶有爆裂现象发生。对此设计部门改进了管路节流面并增加了减压冷却阀等优化措施,但改善效果有限。

高温高压锅炉内壁和输水管道有严重的溶解氧腐蚀

最后,除了这些严重的舰体设计缺陷外,设计部门还在舰体布局上、舰桥外形等方面做了一些调整,并去除了水上飞机的设计等,但这些改变的幅度很小,水线以上的「明斯克」级基本上与「列宁格勒」级保持着绝大多数的相似度。

「明斯克」级的建造

按照劳动与国防委员会的计划,「明斯克」级首批共三艘:

【明斯克】

【奥尔仲尼启则】->【巴库】

【第比利斯】

庆祝拉脱维亚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进行访问的【明斯克】

其中首舰【明斯克】与前型首舰【列宁格勒】都交付于波罗的海舰队,而另两艘计划服役于远东太平洋舰队,以增强这支新组舰队的海上实力。这样,由「列宁格勒」级和「明斯克」级共六艘驱逐领舰平均分配给了苏联三大舰队各两艘,完成了1929年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对三大舰队实力扩充的计划。

巴库在北方舰队护航时的迷彩涂装

【明斯克】号1934年10月在“日丹诺夫”船厂率先开工。3个月后,另外两艘也在尼古拉耶夫的“马蒂”船厂铺设龙骨,而为了便于交付,她们最终的组装工作将由位于远东共青城的199号“列宁共青团”船厂来负责。

「明斯克」级建造舾装指标

「明斯克」级的设备及武器

「明斯克」级在外形尺寸、整体布局以及排水量上基本与「列宁格勒」级保持一致,41+节的航速略有下降。舰艏桥楼依旧为三层式布局,舰长室、士官室和发电机组在首层;二层为通讯室和备战指挥室、顶层为指挥室和海图室。同样在舰艉桥楼也安置了备用的指挥室和通讯室。

【巴库】舰艏的Б-13-2C主炮

「明斯克」级射击指挥系统是仿自意大利“米纳”系统,由ЦАС-2中央射击计算仪和ВМЦ-2中央瞄准指挥仪组成,配合安置在舰桥顶部的КДП-4测距指挥台以及“闪电”鱼雷射击指挥仪使用(后两艘为“剑”鱼雷指挥仪),得以发挥全舰最佳战斗力。

舰桥顶端的КДП-4测距指挥台,仿自意大利“米纳”系统

其他武备则与「列宁格勒」级完全相同,5门Б-13型130毫米单管主炮,55倍径34-К型76.2毫米高炮2座依旧布置于舰艉桥楼;

很快就被37毫米70K高炮替换的21K高炮

早期设计的2门21-К型45毫米防空炮很快就被撤换,大量加装的37毫米70-К型高炮密密麻麻布置纵贯全舰。

安装在4号主炮两侧的34-К型76.2毫米高炮

34К型76.2毫米高炮线图

对舰火力仍由手电双驱的两座533毫米7H型四联装鱼雷发射器构成,备弹8枚,共计16枚鱼雷火力,以及36枚БМБ-1型深水弹作反潜攻击。

7H型四联装鱼雷发射器

БМБ-1型深弹发射器

而在执行布雷任务时还可携带68-84枚1926型锚雷。

1926型锚雷

「明斯克」级各舰

1935年底,首舰【明斯克】号开始试航工作。次年3月后,另外两艘也相继通过铁路运输的方式发舰体级部件送抵共青城的船厂。同前型一样,受制于舰载设备和武器迟迟不能交付的原因,【明斯克】服役已是1938年11了,而【奥尔仲尼启则】和【第比利斯】更是一再拖到了39和40年的年底。

【明斯克】服役后赶上了39年开始的苏芬战争。期间执行了对科伊维斯托附近岛屿芬兰军队的炮击任务后,7月访问并庆祝拉脱维亚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前夕,苏联迫于形势将【明斯克】与一众舰只紧急调往塔林。战争开始后,与前型【列宁格勒】一起组队在瑞典汉科半岛和爱沙尼亚奥斯穆斯岛间进行布雷任务,力图从海上迟滞德军对芬兰湾里重要城市塔林和列宁格勒的攻击。

【明斯克】与【列宁格勒】在芬兰湾的布雷行动

两型首舰的配合直到【明斯克】在列宁格勒被德军俯冲轰炸机命中而终止,在接连两次空袭都被击中后,【明斯克】最终坐沉在列宁格勒喀琅施塔得港内。1942年8月打捞后又经过3个月的修复,【明斯克】终于重归前线,但直至战争结束时多数任务为对岸火力支援,而没有海战出彩表现的【明斯克】最终在1958年作为靶舰被击沉。

1941年9月23日被德军轰炸坐沉在喀琅施塔得港内的【明斯克】

【奥尔仲尼启则】在入役半年后便更名为【巴库】,苏德战争开始后【巴库】便被调往北方舰队负责为苏联和盟军间的运输船队提供护航任务,整个二战期间【巴库】的护航里程多达40000余海里并因救援任务获得过红旗勋章,但最终经过一系列降级后于1963年退出海军除籍拆解。

在北极艰难航行的【巴库】及其护航编队

【第比利斯】晚【巴库】整整一年服役,其直到1945年8月苏联出兵我国东北前一直在太平洋舰队负责巡逻和警戒日本的任务。战争结束前3天的一次掩护登陆部队上岸的任务中被日均岸防部队火力命中负伤,也算不枉历经了一次世界大战。随后其命运同【巴库】一样,在历经一系列封存、维修、降级后,于【巴库】退役次年的1月【第比利斯】这艘姊妹舰也走到了生涯的尽头,最终拆解除籍。

【第比利斯】和7型【勤勉】在远东

最后

同「列宁格勒」级一样,「明斯克」级也是红海军在驱逐领舰这一舰种上的初尝试,显然其能力尚未达到海军的期待,注定无法成为红海军中的主角,两型六舰全部于战争结束后十余年便草草退出海军序列。而此时苏联发现,更适合他们的却是与这两型舰同时代诞生,数量高达46艘的“7”系舰。

【巴库】离港,舰艏已加装37毫米高炮

【第比利斯】的瞭望台俯拍舰艏,测距仪清晰可见

大量加装的37毫米70K高炮

【明斯克】舰艉的34-К高炮很有特色

1942.8喀琅施塔得港内正在被打捞【明斯克】

***********************************************************************

【空蚀】,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水力现象,主要发生在高速流体机械中,如水轮发电机组和船用螺旋桨等,严重威胁着工程的安全。这一现象的物理过程涉及液体中的空化现象,即当局部区域的压力突然下降至与该区域液体温度相应的汽化压力以下时,部分液体汽化,溶于液体中的气体逸出,形成液流中的气泡(或称空泡)。这些空泡随液流进入压力较高的区域时,失去存在的条件而突然溃灭,原空泡周围的液体运动使局部区域的压力骤增。如果液流中不断形成、长大的空泡在固体壁面附近频频溃灭,壁面就会遭受巨大压力的反复冲击,从而引起材料的疲劳破损甚至表面剥蚀。这一过程称为空化剥蚀,简称空蚀,又称气蚀。空蚀的破坏性在于它能在材料表面产生应力脉冲和脉冲式的局部塑性变形,甚至产生加工硬化。流体冲击波的反复作用使过流部件表面出现气蚀坑,这是一种在过流部件凹凸不平因脱流而产生的空蚀现象。空蚀的研究一直是一个难点问题,至今没有得到突破,这也直接限制了空蚀抑制技术的发展。

【溶解氧腐蚀】,特征是在金属表面形成直径不等的鼓疱,直径一般为1~30mm,鼓疱表面颜色由黄褐色到砖红色不等,下面是黑色粉末状物,这些均是腐蚀产物。 清除这些腐蚀产物后,便会出现凹坑,这种腐蚀也称为溃疡腐蚀。溶解氧腐蚀的原理是铁和氧发生电化学腐蚀,其特点是出现小鼓包。这种腐蚀形式常见于锅炉系统中,特别是在高热负荷水冷壁上,特别是在高参数大容量的锅炉内形成。此外,溶解氧腐蚀也发生在给水管道、省煤器、疏水系统和补给水输送管道等部位。

0 阅读:209
评论列表
  • 2025-01-10 08:40

    溶解氧腐蚀?用黄铜/高锰合金/铬镍合金和蒸馏水不就行了?[抠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