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很脏?水墨表示不背这个锅,它和色彩的关系很协调

一笑墨知 2024-11-22 16:28:40

比起西方绘画,中国画侧重水墨的使用,这就导致一些人认为中国画会灰不溜秋,黑乎乎的“显脏”。但实际上,如果一幅中国画显得“脏”,那多半是创作者水平不行——因为中国画中的色彩与墨色,就像是一对CP(组合),它们亲密携手,共同造就出一幅幅动人心魄的画卷。

今天,一笑就跟大家来聊聊水墨和色彩,扒开它们的“隐秘关系”。

中国人和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一样,都是喜欢斑斓的色彩的。在颜料匮乏的原始社会,山顶洞人就开始使用赤铁矿为自己的项链染色。在早期的岩画上,也使用了赤、黄、白、青等颜色。

随着发现的颜料增多,中国画一度以彩色为主,还有个专门的名字来指代绘画——丹青。《汉书·苏武传》就记载:“竹帛所载,丹青所画。”

然而,随着中国哲学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水墨画逐渐成为主流,色彩就像是被请到了“VIP休息室”,虽然地位依然尊贵,但更多时候是扮演着“绿叶”的角色,默默辅助着墨色的“主角光环”。

每一幅画都会有自己的主色,主色就像“老大”,统领全局,其他颜色则围绕它转。清代绘画著作《绘事雕虫》中提到:“华衮灿烂,非只色之功,朱黛粉陈,举一色为主”。意思就是色彩的运用需要有主色调,其他辅色围绕主色调展开,形成和谐的色彩关系。这种主辅关系,用西画的色彩术语来说,即是指色彩的调子。色彩如无主调,其他辅色将无所适从,调子的确定,既要考虑到物象本身的色彩属性,更要以意境表现为主旨。

在色彩的运用上,中国画有着自己的规律,典型的就是谢赫“六法”中的“随类赋彩”和宗炳的“以色貌色”。

随类赋彩主要指的是根据不同类型的对象敷施色彩,以求得真实、客观地加以表现的一种设色方法。在具体实践中,画家会将画中物象分为不同的类别,并为每一类物象施以一种或多种相似的色调。例如,在人物画中,可以将人物的面部、手部等归为一类,并赋予相应的肤色;在山水画中,可以将草本、木本等植物归为一类,并赋予相应的绿色调。

与随类赋彩相比,以色貌色更注重对物象实际色彩的忠实再现和艺术提炼。两者在色彩运用上虽各有侧重,但都体现了中国画对色彩运用的独特见解和审美追求。

由于水墨的存在,尤其是“墨分五色”理论的提出和应用,让中国画家在使用色彩上更加注重“和谐”——每个颜色都要找到自己的位置,既不能抢戏,也不能太低调。

例如在山水画中,远山用淡墨勾勒,近水则以青绿点缀,墨色与色彩交织,既展现了山的沉稳,又赋予了水的灵动。又或者,一幅花鸟画中,一只红嘴鹦鹉站在翠绿的枝头,墨色的枝干与鲜艳的红绿形成鲜明对比,却又不失和谐之美,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勃勃。

其实,中国画的色相、色性的对比规律与其他画种是共通的。但在中国画的工笔画中因为有墨线和或多或少的墨色在起着谐和作用,所以色彩的对比较之其他画种来说,更易融洽,色彩也易于形成秩序。

尤其是在写意画中,色彩的使用贵精不贵多,用在画面最精彩、最重要的地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的来说,中国画已经形成了“墨不碍色,色不碍墨”、“以墨为主,以色为辅”的特点。中国画中的色彩与墨色,就像是一对默契十足的搭档,它们或携手共进,或各自闪耀,共同演绎着中国画的独特韵味。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