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线上走来的三个老党员,无一忘初心,有人常年省口粮接济乡亲

晚上回忆这百年 2024-09-02 12:51:10

孟庆秋:矢志不渝

孟庆秋,1925年5月出生,莒县阎庄镇上崖村人,194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战时期的上崖村,西与沂水县依山毗邻,东距日本鬼子在尹家营村安札的炮楼不到两公里,是典型的抗战村。村子的南边有一座石棚,它北靠坚硬的红棕色巨石,南倚黏结凝固的岩石带,中间有一个200平方米左右的山泉大汪,流水潺潺,清澈碧绿,四季鱼虾游动,生灵不断。

石棚下有一块很大的空地,能容纳很多人夏日避雨乘凉,冬季挡寒取暖,老人说这是宝地。战争年代,这里是共产党秘密接头、开会、研究对付鬼子、打击国民党反动派的重要场所。

鬼子投降后,国民党反动统治依然猖狂,还乡团也随机窜回,疯狂反攻倒算。1947年9月的一天晚上,阎庄区北部上崖、下崖及董山沟等周围边几个村的党员,干部10多人聚在石棚下,讨论如何打击敌人、保护群众的行动计划,深夜突遭国民党兵及还乡团的包围。

混乱中,上崖村的共产党员孟庆秋遭枪击,子弹打断了他的腰带,但是身体没中弹。敌人把孟庆秋绑了起来,带到了沂水县国民党部队的营地。万幸的是参加会议的其他人员无伤亡。

敌人对孟庆秋进行了拷打折磨,但没能从他身上得到任何需要的东西。凶残的敌人为了得到口供,给孟庆秋食用霉烂的食物,灌辣椒水,限制饮水,不间断地用鞭子抽打,用他家人的性命威胁。一次次的酷刑使孟庆秋疼昏过去,但是信念让他一次次咬紧牙关,宁死不屈。

最终敌人慑于种种压力,放出风来,要赎回孟庆秋的命就要花上150块大洋。孟庆秋是上崖村负责人,在村民心里,他就是主心骨,保住他的命是大家保命根子的事。秘密筹钱的活动开始了,大家齐心协力,一天时间就凑齐了赎回款。

德高望重的孟宪贵老人受全村人委托去赎人。为了防备在去沂水的路上被抢劫,老人绞尽脑汁,历经三天周折,才顺利到达沂水,把骨瘦如柴的孟庆秋接回到上崖村。

解放后,孟庆秋在本村党支部工作直至1984年。这期间,他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坚守党的信念,工作恪尽职守,兢兢业业。1984年后,孟庆秋由于年事已高,主动要求退出本村党支部,但仍然坚持参加组织生活,为本村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王良臣:不改军人本色,始终奋勇争先

王良臣,1926年12月出生,莒县长岭镇王家课庄村人,194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18岁时在村里任青年书记,负责民兵工作,参加地方武工队,积极组织抗日活动。22岁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解放战争期间转战山东各地,参加了潍县、益都、张店、周村、章丘、淄博、新泰、莱芜、泰安、曲阜、泅水、济宁和兖州等战役战斗。

莱芜战役中,国民党为阻止我军攻城,派出大批飞机低空盘旋轰炸。王良臣所在连队冲锋在前,遭到敌机猛烈轰炸,他的帽子和鞋子均被炸飞,左脚被炮弹皮击穿,身上多处负伤,生命垂危,经后方医院抢救后才保住性命。

兖州战役是王良臣参加的最惨烈的一次战役。攻打兖州城时,他所在的连队承担了架设护城河桥的任务。其实所谓“桥”,只不过是一条半米宽、十余米长的云梯。敌人为阻止我军架桥,轻重机枪一齐扫射,一排排战士倒在了护城河里,尸体把河水都堵塞了,河水也被染成血水。攻城部队踩着战友们的尸体,前仆后继地往上冲,城墙上,敌我双方的尸体相互压了三四层。最后还是拿下了兖州城。

战斗中,王良臣被一颗炮弹炸得昏死过去,左耳永久性失聪,肋骨炸断3根。多年后在医院检查,在X光片下,还能清晰地看到他身体里的大小弹片20余块。

因身体残疾,王良臣于1951年复员回家,曾任村生产大队大队长和党支部书记。县里修建峤山水库时,王良臣任石井区基建营长。

基建工作环境艰苦,工作量又大,常常吃不饱饭,有些人就偷偷跑回了家。但在王良臣的营里,没有一个民工私自回家。建设工地上,哪里危险,哪里有他,哪里艰苦,哪里有他。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教育了民工。

休息间隙,他对民工们说:“革命不能怕苦怕累,这点困难跟战场上相比根本算不上什么。那时候每次打仗都有牺牲的危险,三天三夜不吃饭不睡觉都是平常的事。如今我们在和平时期搞建设,还能难倒我们不成?”

全营民工在他的带动下,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出色完成任务,夺得了全县唯一一面锦旗。在水库竣工表彰大会上,他作了典型发言。

王良臣是个热心肠,经常帮助村里的其他人。尽管他浑身是伤,却经常见他在人家打墙盖屋的现场爬上爬下地忙活。要是谁家有特殊困难,他更是热心相助。

本村村民王治臣病亡后,撂下妻子和6个孩子艰难度日。王良臣经常用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粮食接济她一家。谁料祸不单行,她家大儿子身上又长了“九头痈”,生命垂危,附近没有大夫能治这种病,只有莒县城里的大夫张进能治。王良臣就用独轮车推着孩子赶到城里,找到医生给孩子看了病,开了药方。孩子吃药以后,病慢慢地好了。几次抓药的钱都是王良臣给付的。

张子珍:扶贫救苦,竭心尽力

张子珍,1930年出生,莒县龙山镇后仲沟村人。1947年参军,1948年5月参加潍坊阻击战,同年6月参加兖州战役,11月参加淮海战役。 1949年2月,张子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年4月21日,朱德总司令向全国发布命令: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张子珍参加了渡江战役、上海战役,歼敌数人。后来还参加了皖南剿匪及清匪反霸运动,为新政权的巩固作出了贡献。

1952年,张子珍随同部队赴朝作战。在朝鲜战场,他冲锋陷阵,表现十分勇敢。金城反击战开始,张子珍所在部队奉命坚守无名高地。敌我双方为争夺无名高地展开了激烈战斗,整个战场一片火海,我军伤亡很大,张子珍所在连队也与上级失去了联系。

张子珍受命去团部报告情况。他带两名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冲过敌人的封锁线与团部取得联系,为我军反攻争取了时间。战斗结束后,张子珍被团里评为先进,荣立三等功,授朝鲜战斗勋章一枚。1955年张子珍随部队回国,1963年退伍回乡。

1967年,张子珍任村党支部委员、管理区民政主任。他认真工作,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担任村党支部委员期间,主要负责计划生育工作。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子女都是一孩户,村里的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张子珍担任管理区民政主任期间,为了摸清管理区需要救济的户数情况,他徒步走遍管理区每个村子的每个困难户。

有一年冬天,天气已经很冷了。他在去高疃村调查时,看到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穿着一件很破的棉袄和单裤子,赤着脚,手里还拿着几个鸡蛋。看到小男孩嘴唇都冻得发紫了,张子珍主动上前询问,才得知小男孩是要去用鸡蛋换火柴和盐。他去了小男孩的家中,发现这一户确实非常困难,很需要救济。

在最后讨论救济户人选的时候,有些同志不同意,张子珍就将自己亲眼所见、亲身感受耐心地说给在座的同志们听,最后为小男孩家争取到一个救济的名额。当张子珍将救济款30元钱送到小男孩家中时,孩子的母亲感激得热泪盈眶,哽咽着说:“感谢党的好干部,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

20世纪70年代,国家开始推行殡葬改革。身为民政主任的张子珍又一次挑上了重任,走村访户做大量的劝解工作。到了夏季,头顶着烈日徒步走到十几里外的村,有时甚至要来回好几个村,这已成为他日常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张子珍勤勤恳恳工作,直到1985年退休。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