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东馆参观全记录:中国历代绘画馆(清代以前)

是个文化地平线 2024-11-29 19:52:37

如果要选一个博物馆了解中国绘画发展史,对国画有个大致了解,那么上博东馆的中国历代绘画馆,应该是最好的选择。早在人民广场馆时代,上博就建立了海内首个书法和国画分开的通史陈列。那么多年过去了,上博依旧是唯一将书法和国画分开,并按照通史陈列的博物馆。

这一切都建立在丰富的馆藏之上。元代以来,上海所在的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的发展中心。历经数百年流传,大量精品被上博收入囊中。仅在上博官网上,就可以检索到一万多件书画作品,从元四家、浙派、吴门四家、清初四王、四僧到近代的海上画派,上博都可以排出几套组合用于常展。

上博东馆书画常设展厅包括书法、绘画、海上书画及书画特型馆4个展厅,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首展全开总计展出共315件(196套)作品,几乎集结了历代书法、绘画流派,个人风格的经典,画家的代表作,超70%为全新亮相,其中一级品总计137件(书法馆19件,绘画馆76件,特型馆22件,海上书画馆20件)。

接下来开始分享,图片均为本人拍摄,册页类篇幅所限,一般只贴一张。

起源

中国历代绘画馆位于二楼大台阶一侧,按时间顺序,分为8个板块。由于书画保存比较困难,绘画馆采用轮展形式,每半年更换一次展品,部分元代以前画作只展出3个月。上博准备了6套展出组合,要3年才能看完绘画馆的完整一轮展出。本文分享的是第一轮展出的全部作品。

进入展厅,首先见到的是以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里提出的“六法”为灵感设置的六法亭。所谓六法,其一气韵,生动是也;其二骨法,用笔是也;其三应物,象形是也;其四随类,赋彩是也;其五经营,位置是也;其六传移,模写是也,系统概括了中国绘画的审美标准。

中国最早的绘画来自石器时代。早期绘画多为史前岩画、陶器彩绘,而狭义上的国画,则是以笔、墨、纸、砚和绢素为工具和载体,以线条和墨色描绘物象,表达情感的艺术。传统上,国画可以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科。其中人物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魏晋南北朝时臻于成熟,并在唐代达到极盛。山水画于隋代摆脱人物画背景的附庸地位,并在唐宋迎来繁荣。花鸟画发展相对较晚,不过在唐五代时期,也已经形成了不同流派。

唐宋时期

唐代以前的国画,全世界所存极少,上博收藏的最古老画作来自唐代,除了高逸图以外,都是些小幅的佛画,宋代绘画数量多些,两者组成了绘画馆的第一板块。

中国画在唐代迎来全面发展,此次为迎接新馆开放,上博拿出了压箱底的高逸图,这是唐代画家孙位唯一的传世画作,为禁止出国文物,上次展览还是2009年。孙位是唐代末年绍兴人,为躲避战乱逃到成都,擅画人物,尤以画水著名。据考证,此画是竹林七贤图的残卷,构图和南京博物院藏的竹林七贤砖画类似,残卷画面上留有山涛、王戎、刘伶、阮籍四人的形象,上有宋徽宗题写“孙位高逸图”。

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山水画形成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方,和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两派风格,花鸟画也出现了黄家富贵、徐熙野逸这两种不同趣味。这次上博拿出了同样压箱底的雪竹图,因其独特的落墨画法,被著名鉴赏家谢稚柳认定为仅存的徐熙作品。此图看起来像是底片,以水墨晕染出枯木竹石结构,留白以示积雪,虽无款印,但和传说中的落墨画法一致。

另一幅五代画作是董源的夏山图。董源是钟陵(今江西进贤)人,擅画江南景色,常与巨然并称“董巨”,是五代最著名的山水画家之一。此画所用皴法(国画的一种晕染手法,起源于唐末五代,多用于表现山石)稠密多变,无作者署名,卷后有董其昌跋,定为董源所作。并有方士庶、徐渭仁、戴熙等题,贾似道“封”字半印。

中国的画院起源于五代十国时期,两宋时代,宫廷画院盛极一时。北宋宫廷绘画崇尚严谨的写实画风,作为北宋院画代表,此次展出的是宋徽宗的柳鸦芦雁图。此画前后两段,前段绘柳树寒鸦,笔墨古拙,风格高华,为公认的徽宗真迹。此画曾被北宋内府收藏,钤有“宣和中秘”等印。中间有宋徽宗的天下一人花押,历代传承有序。相较同时期的绢本画作,此画保存情况格外地好,让我出乎意料。

南宋时期,注重抒发主观情志的文人画日益流行,山水画风趋向简率豪放。作为南宋绘画代表,此次展出的望贤迎驾图为宫廷画家作品,上次展出已经是六十年以前。此画描绘了唐代安史之乱后,唐肃宗李亨于陕西咸阳望贤驿迎奉太上皇李隆基自蜀归来的场景。这幅画场景非常生动,人物也画得很细致。是中国古代绘画中难得一见的呈现戏剧化场景的作品。

元代

元代,文人画取代宫廷画,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元初以钱选、赵孟頫等为代表的士大夫画家,主张师法唐、五代和北宋传统,注重绘画的“古意”和“士气”,以书法的笔意入画,一扫南宋晚期“院体画”积习,引领了重气韵、轻格律的元画风气,对明、清文人画发展影响深远。

元代部分第一幅是钱选的浮玉山居图。钱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和赵孟頫等人并称“吴兴八俊”。他比赵孟頫年长二十多岁,对年轻的赵孟頫颇有影响。这幅画是钱选的代表作,图绘吴兴浮玉山景,山石用墨笔直皴,表现阴阳向背。树丛水草稍敷淡彩,葱郁清丽。

赵孟頫是元代最具影响力的书画家,他是南宋宗室后代,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工书善画,无不冠绝。此图岩石作“飞白”法,兰叶用行草笔法写就,竹叶以隶书笔法撇出,为其典范之作。

元代中晚期,以寄兴托志为要旨的文人写意画成为画坛主流,其代表是以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为代表的元四家。文人画注重诗、书、画结合,强调绘画的文学性和笔墨意趣。由于元代士人地位低下,反映出世思想的隐逸山水、水墨花鸟及象征清高坚贞人格精神的梅、兰、竹、石等题材广为流行。

此次亮相的包括元四家中三位的作品,首先是倪瓒的六君子图轴。倪瓒是无锡人,此图采用三段式构图,近景坡岸上绘嘉树六株,远山干笔皴擦,笔致洒脱疏放。幅上有黄公望题“居然相对六君子”,故以为图名。作于至正五年(1345),作者时年四十岁,系其代表作。

之后是王蒙的青卞隐居图轴。王蒙是赵孟頫的同乡,此图以隐居为主题,绘有吴兴卞山景色,采用高远法构图,布景稠密,笔墨相发。作于至正二十六年(1366),作者时年五十九岁,是王蒙的代表作。

最后是吴镇的渔父图。吴镇是嘉兴人。工画山水,擅作竹石。此图描绘捕鱼者操舟往来于湖光山色之间。笔简意赅,风格质朴生动。

除此以外还有两幅元代画作,其一是王渊的竹石集禽图轴。王渊是杭州人,山水师郭熙,花鸟师黄筌。此图作于至正四年(1344),绘夏日飞鸟栖集情景。禽鸟造型精准,形象生动。景物以浓淡枯润的墨色敷涂皴擦。为元代“墨花墨禽”先驱的典型。

其二是顾园的丹山纪行图卷。顾园出身昆山望族,擅画山水。此图所绘为作者偕友同游四明丹山赤水景致,作于洪武四年(1371),作者时年五十一岁,体现了前朝的风格。

明前中期

明代前期的画坛,以宫廷院体和浙派占据主流。两者都师承宋代画风,代表人物也都是职业画家,其中宫廷院体画风较为工整富丽,浙派画风较为挺拔雄健,作画题材更为广泛。由于一些浙派画家曾奉诏入宫,两派画风有时较难区分。

这部分开头是三幅花鸟画,分别出自明代最著名的三位宫廷画家之手。首先是佛山画家林良的山茶白羽图轴。他在明天顺年间荐为锦衣百户,擅画花鸟,工笔、写意俱能。林良作画墨笔为多,此图设色妍丽,属其工整一派的作品。

之后是宁波画家吕纪的双雉图轴。他在弘治年间官至锦衣卫指挥,擅画花鸟,工笔、写意俱能。此幅花石作勾勒法,花鸟近黄筌一派,富丽工整而不板滞。

最后是沙县画家边景昭的杏竹春禽图轴。此幅禽鸟近黄筌一派,石法重勾斫。署款“景昭”,钤“边氏文进”印记。

浙派得名于杭州画家戴进。他师法南宋宫廷画家马远、夏圭,笔墨多变,擅长山水、人物,曾奉诏入宫作画,在当时影响极大,被誉为浙派鼻祖。此次展出的是他的金台送别图卷,官网地图上没有标注。

和戴进齐名的吴伟是武昌人,是浙派主要分支江夏派的创始人。他也曾是宫廷画家,擅长山水、人物。此画以元代诗人杨维祯遗事为题材,是吴伟早期的作品,和后期豪放的风格差别很大。

莆田画家李在也是浙派的代表人物。他擅长山水,细润处近郭熙,豪放处宗马远、夏圭。这幅琴高乘鲤图轴描绘周代赵国人琴高成仙故事。人物生动,衣纹劲挺。树木水石,用笔飘洒。

明代中期,以经济中心苏州为大本营的吴门画派兴起。吴门画派以沈周为领袖,他与文徵明、仇英、唐寅合称“吴门四家”。不同于职业画家出身的浙派和院体画,吴门画家大多继承元代文人画传统,以江南山川胜景和文人日常生活为主要表现内容,雄踞画坛主流百年之久。

开始吴门画派之前,先来看夏旭的墨竹图轴。夏旭以画竹闻名,被时人推为第一。他继承文同、王庭筠,融汇元四家画风,形成了清瘦潇洒的墨竹画风。

然后是沈周的临戴文进谢安东山图轴。吴门四家中,沈周最年长,他出身富裕家族,一辈子不科举,不当官,以诗文书画为事。他师承元四家,兼学董源、巨然等,在中年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此画作于成化十六年(1480),模仿稍早的浙派画家戴进,作者时年五十四岁。沈周是个大好人,有挺多有意思的故事,这里不展开。

同时展出的还有杜琼、沈周、刘珏一起绘制的山水合卷,截取其中一幅。这三位画家都是苏州人,合卷是三人为祝徐有贞(祝枝山的外公,徐霞客的先祖)六十岁寿辰而作。

之后是唐寅,唐伯虎的春山伴侣图轴。他师从沈周、周臣,擅画山水,亦善花卉、兰竹。此幅淡设色,山头略施淡赭,作春景。山石皴染并用,杂木画法多变,笔墨苍逸,为其中岁佳作。

接下来是文徵明的真赏斋图卷。文徵明和唐寅都是沈周的学生,也都是吴中四才子之一。他擅画山水、花卉、兰竹,书法,诗文也很擅长。此图较长,后面有文徵明的楷书题跋,是其代表作之一。绘其友华夏书斋,作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作者时年八十岁。

最后是仇英的修竹仕女图轴。仇英是吴门四家中唯一平民出身的画家,原先是个油漆匠人。后来师从周臣,又得到文徵明指点题跋,跻身四家之列。仇英画风大多较为工细,擅长临摹古画,对于各种题材都很擅长。此图属其工细一类的作品,署款“仇英制”,钤“实父”“仇英”印记。

前面多次提到了周臣,他也是苏州人。周臣师法宋人,虽未供职于宫廷,画风却接近院体一路,笔墨严谨。这次展出了他的山斋客至图轴,此图近景作岩石乔柯,山斋客至。远处崇山飞瀑,水面浩渺。画法近李唐一派,笔墨坚密。

这里还展出了文徵明的两位小辈的作品,首先是文嘉的二洞游记图册。文嘉是文徵明的儿子,擅长山水。此为纪念嘉靖八年(1529)与华云等同游张公洞、善卷洞而作。用淡墨细笔,每开自题景名,并小楷多题,为精意之作。作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作者时年四十六岁。

另一幅是文伯仁的秋山游览图卷。他是文徵明的侄子,擅长山水人物。此图浅绛作秋山连绵,人物游眺其间。画法近王蒙,用干笔细皴,繁密工致雅洁明净。作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作者时年六十五岁。

明代中叶,有两位画家以泼墨写意花鸟闻名,并称青藤白阳。青藤就是徐渭,绍兴人,从小就是著名的才子,一生起伏波折,堪称中国版的梵高。徐渭开创了泼墨大写意花鸟的先河,擅画花草竹石,笔简意赅。这次展出的蕉石牡丹图轴,以粗笔泼墨绘芭蕉、牡丹与湖石,用笔纵放恣肆,水气蓊郁,墨韵曼妙,宛若天成。

这次展出的那么多画,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这幅残叶

另一位白阳,就是陈淳,他是文徵明的学生,也是苏州人。陈淳擅画花卉、山水,笔墨多纵逸,但不如徐渭那么豪放,更显雅致,是我喜欢的画家。这次展出的墨花图册作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作者时年六十二岁。

这部分还展出了姚绶的三绝图册。姚绶是嘉兴人,擅画山水,水墨苍润。间写竹石,潇洒可爱,近似吴镇。此册写山水人物小景,多舒朗平阔,笔墨沉着。作于弘治七年(1494),作者时年七十三岁。

明晚期

吴门画派之后,占据画坛主流的是以董其昌为代表的华亭派,画法讲求笔墨趣味,画风苍古秀润。同时又有以赵左为代表的苏松派、沈士充的云间派,三者合称松江派。同时还出现了以项圣谟为代表的嘉兴派,以蓝瑛为代表的武林派等地域山水画派。

首先便是上海本土书画家董其昌的烟江叠嶂图卷。他官至礼部尚书,工画山水,提出了山水画南北宗之说,对后世影响深远。此画笔法秀逸缜密,作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作者时年五十岁。

边上是嘉兴画家宋旭的籁山别业图卷。他是苏松派赵左的老师,被视为苏松派的先声。此卷用粗笔而松秀。绘于万历十三年(1585),作者时年六十一岁。后题于嘉靖十八年(1590)。

苏松派赵左的高山流水图轴。此幅作高山流水,松下鸣琴,笔墨淹润。作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幅上作者自题摹自赵孟頫《高山流水》。

之后是云间派沈士充的柳溪茅屋图轴。沈士充为宋懋晋弟子,兼师赵左。此幅作溪山柳树,茅屋亭子。笔法多变,时有方折用笔,墨气湿润,有潇洒之致。作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

之后是各地山水流派的作品,首先是歙县文学家,书画家李流芳的南村水竹图轴。他侨居于嘉定,为“嘉定四先生”之一,擅作山水,画风隽爽流畅。此幅作浅绛长林丰草,水竹幽居,用笔纵逸,墨气淹润。作于天启二年(1622),作者时年四十八岁。

张宏,山居清话图轴。张宏是苏州人,擅画山水,重写生,亦善写意人物。此图作于顺治元年(1644),作者时年六十八岁。

杨文骢,别一山川图轴。杨文骢是贵阳人,流寓金陵,顺治三年抗清兵败被戮。工山水,兼及墨竹,和李流芳同为“画中九友”之一。此图略仿黄公望笔意,作于崇祯九年(1636),作者时年四十一岁。

最后是项圣谟的青山红树图轴。项圣谟是大收藏家项元汴的孙子,当时项家收藏的书画之多,堪比辽宁省博。他擅画山水,尤擅画松。此图用笔简淡,设色典雅。作于顺治十一年(1654),作者时年五十八岁。

晚明时期涌现出了一批个人特色明显的人物画家,如以曾鲸为代表,注重写实和晕染的波臣派,徽州的丁云鹏等。最著名的当属画风高古奇骇的陈洪绶,他与画风尚古的崔子忠并称“南陈北崔”。这些画家大多和当时社会的商业生产关系密切(比如为雕版印刷的小说绘制插画,为制墨绘制墨谱)。

首先是陈洪绶的斜倚薰笼图轴。陈洪绶是绍兴诸暨人,工画人物,亦擅花卉山水。晚年人物造型趋向夸张,具有装饰意味。图绘妇人斜倚熏笼,稚子扑蝶相对。衣纹用笔清圆,敷色明丽。

边上是崔子忠的云中玉女图轴,也是官网绘画馆的封面图,看起来仙气飘飘。崔子忠是莱阳人,寓居北京。擅画人物、肖像。图绘玉女束发戴冠,立于云中,袅袅而上,衣纹圆劲,云气状如奇石,别具风格。

最后是丁云鹏绘制的6米长卷,武夷九曲图卷。丁云鹏是休宁人。工人物、佛像,兼擅山水、花卉。图绘武夷胜景,并标注各处名胜,如“三姑石”“换骨岩”“冲祐观”等,后有丁云鹏、范允升、莫是龙等人题诗,系赠别冯邃游览庐山、武夷山之作。

这幅画对面是个模仿屋外竹林的布景,上面印有董其昌对山水画南北宗的论述,边上有座位可供休息。如果看得比较认真的话,这时应该有些累了,正好可以歇息一下。之后开始感受清代绘画的发展。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