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末伏,老人说“庚子入末伏,热到处暑后”,要热到几月?

青丝评文化 2023-02-22 18:17:17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这是大家都熟知的二十四节气歌,它深刻反映着中国人对自然气候变化规律的认识,是数千年来农垦文明智慧的重要体现。每一个节气都有特别的意义,对于指导农业生产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立秋代表着秋季的开端,其具体时间点固定在每年的8月7日或8日。从阴阳转换方面来看,立秋意味着阳气从顶点而逐步转阴,并最终向极阴转变。随着这一时间点的到来,自然万物逐步由繁盛而进入萧条,开启新一阶段发展进程。实际上,立秋过后并不能马上迎来凉意,因为立秋还象征着三伏中末伏的到来。

今年的立秋时间为8月7日晚上八点二十八分五十七秒,在这个时间点上,太阳运行至黄经135°的位置上,同时这也是分割夏季和秋季的时间界限。按照干支纪月方法来看,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立秋后的第八天,而这一天三伏中的末伏起始,至此往后十天才算真正的出伏,而末伏的第八天便是处暑。

同戌月一样,这个由地球自转形成的戌时也意味着火气将耗尽且金气逐步藏匿,并为寒凉之水提供显现条件。所以处暑节气预示着最强盛的火气正在隐藏,这为日后金气增长创造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火气得以逐步入土,能量渐渐被削弱并直到彻底消失,从而导致天气变凉。需要说明的是,当火气越强时,其在入土后孕育着更强的能量,预示着日后能生出更多的金气,代表天气更加凉爽。当然处暑只是金气积累的起点,往后会不断吞没炎热,直至自身能量达到顶点。

由于立秋和末伏相邻,民间也常通过立秋来观测气温的走势,如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这是根据立秋具体时间点来预测后续天气变化情况的。那么何时为“早”,何时为“晚”?其判断标准又是什么呢?首先必须明确的是,这不是依据农历时间来区分的,与背后隐藏的月亮位置因素无关。那么依据什么划分呢?当然是一天对应的那个时辰了。如果立秋时间点处在申时前的话,称作“早立秋”,否则就为“晚立秋”。而具体到今年,由于立秋时间点在戌时,属于“晚立秋”现象。即使立秋过后也不会马上凉快,反而炎热状况还要延续较长时间。

按照上面的分析来看,今年处暑后继续炎热将是大概率事件了,那么这种热度能有多长时间呢?要想回答这一问题,还必须细细推算一番。由于今年末伏在庚子日,这个时间点是火气处于极其弱势的时候,从而严重阻碍金气增长趋势,让气温无法迅速降下来。但随着寒露节气的到来,代表冬季特征的水气便会逐步显现,最终吞没金气,让凉气自黑夜而延伸至白天。对于我们而言,这个节气转变的时间跨度大概在60天左右,届时就是炎热的尽头,所以民间又有“热到寒露头”的说法,而寒露在九月上旬,也就是我们只需要在熬一个月便能迎来凉爽的秋天。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