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谋略家之间的私下沟通,揭示治心之术的奥妙,言辞含蓄且烧脑

谋略与兵法看职场 2024-04-03 02:15:50

领导艺术之中最高深的技术,莫过于治心之术。为什么这么讲?凭借在组织的强势地位,领导者很容易在表面上赢得他人的附和,但真正做到“心服口服”就不容易了,因为人心从来都是“隔肚皮”的。那么是不是就没有行之有效的“治心之术”呢?传统问题的博大精深,对此早有研究。咱们细读下面案例,就能够有所启示。

【案例原文】初,有司将立正仗,宿设乐县于殿庭,帝观之,见钟磬有设而不击者,问乐工,皆不能对。乃命窦俨讨论古今,考正雅乐。王朴素音律,帝以乐事询之,朴上疏,以为:“礼以检形,乐以治心;形顺于外,心和于内,然而天下不治者未之有也。是以礼乐修于上,而万国化于下,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用此道也。夫乐生于人心而声成于物,物声既成,复能感人之心。”

【案例剖析】礼崩乐坏,自古以来都是王朝衰败的重要标志,当然也是组织和领导者没落的具体表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那是因为礼乐从来都是一种重要的治人之术,尤其体现在治心层面。本案例中,后周宰相王朴就深谙此术,在他与周世宗柴荣的深入交流中,就将这门技术的原理和盘托出。笔者反复研究,认为以下几点非常关键:

1. 繁文缛节是对下属服从程度的持续测试。

王朴指出:“礼以检形。”就是说,设立繁琐的礼仪活动,其主要用意就是:通过观察下属参与活动的外在表现,来测试他们对于领导者指令的服从程度。这样做得巧妙之处在哪里呢?那就是“以小见大”,通过平时向下属(或他人)提出一些小的要求,根据对方对这些要求的态度或反应,推测他们将来在关键时刻或重大问题上的态度或立场。经过成百上千年的持续总结,儒家传人将这些“小测试”分门别类地串联起来,最后形成厚重的典章制度。而当代成功学大师们的“听懂掌声”,也是由此衍生出来的“场控绝学”。

2. 老生常谈是对下属认知内容的广告植入。

古人把腐儒动不动就“子曰”、“诗云”的行为,称之为“老生常谈”。如果你认为“老生常谈”式的“说教”作用不大,那就是大错特错了。有句话说的话,即“润物细无声”。但一些说教类的言辞反复出现在你的耳边时,你的心理和认知就会不断受其影响,就像现在的“广告植入”一样。对于这一点,王朴讲得很含蓄,但也很到位,他指出:“以礼乐修于上,而万国化于下,圣人之教不肃而成”。

3. 感官刺激是对下属思维程序的强烈干扰。

如果认为音乐只是一种娱乐活动,那就过于肤浅了。从古至今,历代领导者,都把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为什么这么讲?本案例中,王朴对此就有近乎标准的答案——“乐以治心”。那么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他强调“夫乐生于人心而声成于物,物声既成,复能感人之心。”那就是因为音乐是一种对于人们听觉的重要刺激,而这种刺激可以影响人们正常的思维程序和情绪波动。人们通常是理性的,但是只要借助音乐来烘托氛围,就可能变得感性,从而丧失独立自主的判断能力。孔子对此也深有体会,并概括为“三月不知肉味”。而成功学大师们在培训现场动用巨大的音响放音乐,就是借此干扰人们的思维程序,让人们跟着他的要求去行动。

总而言之,儒家崇尚礼乐,并非完全是食古不化,搞形式主义。在众人不以为然的背后,或许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只有具备谋略思维的高人才有一探究竟的能力。

更多干货请关注微 信 公 众 号 “谋略与兵法”,不懂谋略与兵法,怎能从容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