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家珍眼中有光,心中有爱,看得到未来皆安

小卒话史 2024-05-29 23:10:33

文|小卒话史

如果说余华《活着》是一部充斥苦难的作品,倒不如说它是一部充满希望和励志的人生卷轴。

每部小说的基调,都会通过里面的角色、环境来演绎铺陈。从一个十足的纨绔子弟,成长为一个笑对生活的人,福贵的经历自然是起起伏伏后的坦然,而他的妻子家珍,更是他幕后的无声力量。

没有家珍,便不会有福贵的后来,没有家珍,《活着》也失去了鲜活的力量。家珍,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旧社会的妇女,她的体内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力量,让这部作品熠熠生辉?这一角色的塑造,究竟有何深意?

吕克·贝松说,电影不是济世良药,只是一片阿司匹林。而一部好的作品未必花团锦簇,但一定笼罩心灵。诚如《活着》,里面那栩栩如生的人物,其实是你是我是他。

孝女

陈家珍的父亲开了一家米行,在上世纪20年代,这样的家境也足够殷实。自然,家珍作为陈家老父掌上明珠,肯定备受宠爱。但与我们想象中有所出入,家珍并没有养成公主病,那种颐指气使大小姐的脾气,在她身上完全没有看到一星半点。相反,家珍是一个知性、懂事、心怀善念的女子。

事实上,家珍与福贵一开始并没有交集,待字闺中时,说媒的人踢破门槛,最终选择了看似门当户对的徐家。徐家祖上是地主身份,到他这一辈依然人前风光。徐家一直寄希望于下一代,徐父自然也不例外。只是福贵不成气候,老爷子没有发扬光大的基业,为什么非要自己来完成。

不能光宗耀祖也就罢了,但福贵“反其道而行之”,逛窑子,嗜赌成性,最终导致家业全毁。秉性善良的陈家珍怎么也想不到丈夫竟然是个顽主,但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家珍只能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

在家珍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由内而外的“孝”道。未出阁时,她从没有自己的主见和思想,只等父母开口,她从了便是。嫁人后,她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相夫教子上,虽然福贵是个浪荡公子哥,但她选择了隐忍,从不在父母面前说福贵的坏话,这还是家珍内心深处宝贵的“孝”心。

在家珍看来,如果让父母不顺心,便是大不敬。同样,自进入徐家大门,他侍奉公婆跟自己的亲爹娘没有两样,这是非常难得的。

人妻

很明显,家珍是一个好妻子,但问及是否愿意成为家珍那样的人时,很多人又选择了否定。网上曾有人做过类似的问卷,不过很多女性朋友选择了否定回答。

家珍好在哪里?中国传统女性的善良、隐忍和贤淑,在家珍身上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自进入徐家后,福贵身上的坏毛病和不良嗜好逐渐显现,但家珍依然是好吃好喝地伺候着丈夫,认为他以后会改好。当丈夫把自家百亩良田和祖宅输个底朝天的时候,她依然选择不离不弃。

在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在家从父,嫁人从夫,即便福贵有再多不是,家珍始终都遵从了封建社会婚姻定律: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当然,百般顺从也只会成为纵容福贵的帮凶,福贵自然不会收获圆满。

家珍很睿智,她知道丈夫爱拈花惹草,便做了一桌子菜,并在每盘菜下面放一块肉,这是暗示丈夫外面的女子表面上花花绿绿,可到底都是一样的。

在跟龙二豪赌时,家珍挺着身孕,跪在福贵跟前声泪俱下:“你跟我回去”。家珍虽然被福贵扇了耳光,但她依然倔强。老丈人得知女婿烂泥扶不上墙,女儿又遭受百般折磨,在家珍公爹去世后,就敲锣打鼓又把家珍接回娘家,并放话给福贵,以后家珍肚子里的孩子不会徐姓一定是陈姓。然而,福贵妈后来打听,儿媳妇所生大孙子有庆并没有随姥爷姓,很明显,家珍肯定有百般央求父亲的情节,只是被作者省略罢了。

即便家珍自有转身,但心有所属。

共担风雨,敬重包容

眼里有光,心中有爱。在家珍心里,丈夫福贵并非一无是处,而隐藏在福贵心中对家的依恋和对生活的热爱,是福贵自始至终都未曾消磨的基因。这恰恰是家珍心有执念的原因。

家业被输光,家珍对丈夫没有落井下石,她从丈夫眼里看出他落寞后的无奈,她经常从娘家带回东西接济婆家老小。福贵在妻子的呵护下,从悲观的情绪中走出来,开始四处卖艺讨生活,虽然日子清苦,但他没有退缩。

福贵被抓壮丁后,混入队伍,历经九死一生,他更觉得“生”的弥足珍贵和对家人的眷恋。也许此时他才觉得,只要一家人能平安健康生活在一起,比什么都重要,而这一信条,也是我们每个人所期盼的。作者这种共情的写作手法,大获成功。

每个人都渴望有个家,于福贵而言,家有热炕头,有儿女绕膝,有老母奉养,这是多少金钱买不来的。

若说福贵前半生是浪荡不羁的,那么他的后半生活得通透且真实,这种观念的360度转变,妻子家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没有妻子,福贵的前半生早就颓废了,何来余生?如果没有妻子,福贵的后半生不会以家为念,又何来圆满?

难能可贵的是,福贵做到了珍惜眼前人,家珍做到了不离不弃。

我说《活着》是正剧,你认为呢?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