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丨 王杰仁
实习生 丨 陈欣
出品丨鳌头财经
曾经风光无限的陆金所控股(NYSE:LU,06623.HK)正在痛苦中煎熬。
陆金所控股近期披露的2024年三季度报告显示,今年前9个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4.83亿元,同比下降逾30%;净亏损22.85亿元,同比盈转亏。
2021年,陆金所年度营收曾超过600亿元,净盈利167亿元。
不到3年,风云突变。如今的陆金所控股,倍感压力。
陆金所控股积极变革突围,公司称不再追求“量”而专注于“质”。今年9月底,公司贷款余额2131亿元,同比减少1532亿元。
但在二级市场上,美股、港股市场陆金所控股股价均跌70%左右,股价长期破发。
连续三季亏损股价大跌
陆金所控股罕见大幅亏损。
根据三季度报告,今年前三季度,陆金所控股实现营业收入184.83亿元,同比减少89.16亿元,下降幅度为32.54%;归母净利润为亏损22.85亿元,与上年同期盈利18.67亿元相比,大幅盈转亏。
亏损,对于陆金所控股而言,十分罕见。
陆金所成立于2011年9月,是中国平安保险集团旗下成员,曾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金融平台。2019年,公司宣布退出P2P业务。2020年10月赴美上市,2023年4月在港股上市,成为美股、港股两地双重上市的互联网金融科技公司。
2020年,上市第一年,实现的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20.46亿元、122.76亿元。2021年,经营业绩达到巅峰,营收净利分别为618.35亿元、167.09亿元,同比增长18.8%、36.1%。
从2022年开始,公司经营业绩下滑。2022年、2023年,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81.16亿元、342.55亿元,同比下降6.01%、41.1%;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7.75亿元、10.34亿元,同比下降47.5%、88.2%。
上述年度数据显示,2022年开始,陆金所控股的营收净利节节败退,但仍然保持了持续盈利。今年以来,经营业绩一下子跌入谷底,深陷亏损困境。
从季度数据方面看,今年第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69.64亿元,同比下降30.9%;净亏损为8.3亿元,与上年同期盈利7.32亿元相比,出现了盈转亏。第二季度,营收净利分别为59.76亿元、-7.3亿元,营收继续下降,归母净利润继续亏损。第三季度,经营业绩并未明显好转,营收净利润分别为55.43亿元、-7.25亿元。
与经营业绩持续下滑相匹配的是,陆金所控股的股价跌跌不休。
2020年10月,陆金所控股美股上市,发行价13.5美元/股,当年股价最高曾达到20.17美元/股,此后不断下跌。今年11月2日的收盘价为2.61美元/股,较发行价跌逾80%。
2023年4月,陆金所控股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首日开盘价33.5港元/股,今年11月8日收盘价10.80港元/股,较首日开盘价跌去近70%。
战略改革转型的阵痛
业绩与股价“双杀”,陆金所控股怎么了?
作为中国乃至全球曾经最大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在P2P野蛮生长之际,因为有中国平安集团背书,陆金所控股的安全性一度被誉为行业标杆。2019年,行业生变,公司也随之开启产业转型密码,退出P2P业务,向普惠金融领域转型。随后,主打互联网金融科技的陆金所控股相继在美股、港股上市。
近两年,“收缩”和“改革”成了陆金所控股的关键词。“收缩”,指的是规模收缩,不再追求“量”的增长,而转向“质”的改善。“改革”,则是经营模式等变革。
从资产规模来看,2021年底,陆金所总资产为3604.33亿元,到今年9月底为2064.49亿元,不到三年,减少了1539.84亿元,幅度为42.72%。
贷款余额变动也印证了“收缩”的说法。2022年底,陆金所控股贷款余额5675亿元,2023年底降至3154亿元,降幅达45.29%。
针对贷款余额持续大幅下降,在2023年财报中,陆金所控股解释称,小微企业有效贷款需求下降,这也是公司主动收缩调整的结果。陆金所控股联席首席执行官计葵生表示,公司聚焦优质客户,控制投放质量,主动收紧了新增贷款的信贷标准。
与贷款减少相对应的是,陆金所控股的贷款损失规模相应减少。2022年,公司贷款损失准备达165.50亿元,同比增长152%,2023年下降至126.97亿元,同比下降23.3%。
今年以来,公司的调整仍在延续。截至今年9月末,公司贷款余额2131亿元,较上年同期的3663亿元下降41.8%。前三季度新增贷款总额为1438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610亿元减少了10.68%。
“改革”,也对陆金所控股的经营业绩有一定影响。今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继续大幅下降,其中,技术平台收入降幅最大。
前三季度技术平台收入61.85亿元,同比下降49.90%。公司解释称,由于贷款余额减少导致零售信贷服务费减少,加上公司退出先前开展的陆金通业务导致转介及其他技术平台收入减少。
陆金所控股的业务模式也有明显改变。曾经,陆金所控股的贷款业务主要通过平安普惠业务集群开展(前身为平安信用保证保险事业部,为银行资金提供信用保证保险服务)。
这一业务模式之下,因强制捆绑销售保险,拉高了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备受质疑。
陆金所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赵容奭在财报中表示,陆金所控股已成功完成向100%担保模式过渡,消除了信用保证保险的负面影响。不过,这一新业务模式由于前期拨备较高,给公司业绩带来了压力。
何时能走出业绩低谷
战略和改革之下,陆金所控股经营业绩陷入谷底,但部分指标已有向好迹象。
普惠贷款市场需求不足,陆金所控股将重点放在消费金融业务身上。今年第三季度,公司消费金融新增贷款264亿元,与2023年同期的206亿元相比,增长27.8%。
截至今年9月底,公司消费金融贷款余额为464亿元,与上年同期的361亿元相比,增长28.7%,占公司总贷款余额的比重为21.77%。
2022年底、2023年底,公司消费金融贷款余额占公司总贷款余额的比重分别为5%、12%。
上述数据表明,陆金所控股的贷款结构已有明显改变,重点发力的消费金融贷款的比重持续上升。
陆金所控股的贷款逾期率出现下降趋势。
截至今年9月末,公司赋能贷款总额(不包括消费金融子公司)的30天以上逾期率、90天以上逾期率分别为5.2%、3.2%,环比均下降0.2个百分点。其中,一般无抵押贷款的30天以上逾期率、90天以上逾期率分别为5.5%、3.4%,环比均下降0.3个百分点。
消费贷款的不良贷款率呈下降趋势。财报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公司消费金融贷款的不良贷款率1.2%,较今年6月末下降0.2个百分点。
赵容奭在今年三季度报告中表示,虽然普惠贷款需求持续疲弱,但公司消费金融业务持续增长并取得稳健表现。
公司资产质量保持稳定,尽管普惠贷款余额有所下降,但其迁徙率保持平稳,消费金融不良贷款率持续改善。
计葵生认为,普惠贷款100%担保模式的持续推进,对公司贷款余额收入率产生了有利影响。公司努力实现可持续增长时,保持审慎的态度和持续改善运营仍然至关重要。
与上年同期及今年第二季度相比,今年第三季度以及今年9月底,陆金所控股的多个指标有所改善,但是,贷款业务规模仍然处于低谷,尚未度过改革转型的阵痛期,第三季度仍然大额亏损。
陆金所控股何时能走出经营困境,走出低谷是否有时间表?这家行业龙头的命运,备受市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