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苏德基辅战役:把斯大林逼急的,并非损失85万人那么简单

审度 2022-07-14 18:57:25

发生在1941年7月的基辅战役之所以被世人熟知,主要原因就是苏军输得太惨了。作为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包围战,苏军一役就败光了一个主力方面军,被歼灭和被俘作战人员总计近85万(伤亡19.32万,被俘65.2万)。

苏军在这场战役中的损失着实骇人,然而只盯着账面数据容易让我们忽视另一些隐性的东西:比起这些能够量化的损失,当时的苏联面临着一个更大的麻烦——他们正被卷入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

基辅战役的过程已被无数次提起,我们在此不做赘述,不妨直入主题。

基辅战役两个月前爆发的明斯克战役,是对苏联一记凶狠的敲击。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军不宣而战,仅一天就摧毁了西方面军下辖的26个军用机场,方面军拥有的数百架战机,要么趴窝,要么被当场摧毁,制空权拱手送人。

随后,德军装甲集群兵分两路快速出击,斩断西方面军同友军的联系,使其陷入孤立,紧接着又对包围圈中的苏军部队进一步分割歼灭。不到20天,超过50万苏军精锐惨遭生擒,一个装备精良的主要方面军几乎损失待机。

按照国军战神楚云飞将军的说法,就算是50万头猪,20个昼夜恐怕也抓不完。诚然,胸无点墨的巴甫洛夫过分受宠,被苏军高层安排到了超乎他能力的位置上,这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最根本的还是要赖最高领导人本人对局势过分乐观的预判,还有苏军高层对战争准备的严重不足。

某种程度而言,明斯克的惨败算是“敲醒”了最高统帅部,后者此后也拿出了相对积极的态度,希望通过一场规模足够大的战役来止住颓势;与此同时,后方的部队也在积极部署快速布防,试图建立纵深以稳住局势。

高层想要一场规模够大的胜利,可偏偏一胜难求。

1941年7月,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60个师开始向西德维纳河与第聂伯河一带推进,试图拿下通往苏联首都莫斯科的门户斯摩棱斯克。

对德国人而言,此役是征服莫斯科的必经之路,而对苏军来说,它又何尝不是一个扭转局势的良机呢?因此在斯摩棱斯克战役打响之前,高层对负责驻守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叶廖缅科上将耳提面命,要求他一定要搞出点成绩;叶廖缅科把胸脯拍得啪啪作响,声称要“粉碎古德里安”。

然而,殊不知叶廖缅科也只是比巴甫洛夫强一点点,他竟丧心病狂地与势头正盛的德军打起了对攻,在占据地利人和的情况下,仅推进了十来公里便陷入停滞;德军反手就实现了合围,叶廖缅科在战斗中受伤,乘坐专机撤出时又不幸遭遇空难,差点冻死在荒郊野外。

毫无疑问,在这个关头能够把握住机会的将领,自然前途一片光明。布良斯克惨败后,叶廖缅科摆出了非常低微的姿态,令斯大林动了恻隐之心,前者虽免去了重罚,却也从此失去了在二战舞台上的戏份。相比之下,我们便不难理解斯大林为何如此宠信乃至纵容朱可夫、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们了——他们能打胜仗,就是这么简单。

话说回来,仅我们上述的两场战役,苏军就砸进去了近100万人。要说花钱买个教训,苏军高层能从这一连串的惨败中得到教训,在挫折中实现成长,那么此前多大的损失也算值得。基辅战役最令人气愤的地方,就在于他们竟然没有一点长进。

众所周知,“闪电战”是二战初期德军赖以取胜的法宝,充分发挥装甲部队的机动性,将敌军目标合围,再进一步向内分割分化,已达到快速击溃对方,从而速战速决的效果。

在“巴巴罗萨”计划发动之前,德军在欧洲大陆上对付的敌人要么体量太小,要么太软。真正验证了德军战略战术含金量的正是在1941年6月22日进攻苏联之后,在“闪电战”的基础上又诞生了“钳形攻势”这个显性的概念,明斯克战役恰恰是“钳形攻势”的教科书之一。

在明斯克战役中,德军兵分两路,其中第3装甲集群从苏瓦乌基地区出发,在北方斩断西方面军同西北方面军的联系;第2装甲集群从华沙东部出发,由南向东北方向切断西方面军的后路。

笔者认为,钳形攻势看似锐不可当,却有着非常苛刻的成型条件:例如,进攻方在实力上必须要对防守方有一定的碾压优势,否则一场成功的阻击战足以让攻势破产;再例如,正所谓“兵贵神速”,该战术要求进攻方各部配合默契,否则免谈。

还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防守方的指挥官水平还不能太高,战争是动态的,倘若进攻方的意图被高明的敌方指挥官识破,提前发动强有力的反击或是提前撤走,都很容易改写战局。可以说,德军在明斯克取得辉煌的成功,几乎把“天时地利人和”占了个遍。

邪门的是,条件明明如此苛刻,如此的小概率事件,竟然让德军轻而易举地做到了!更邪门的是,德军不仅在明斯克完成了一次,甚至还在基辅复制了一次。

荒唐的是,手握前车之鉴的西南方面军,竟从头至尾默契地配合德军。

究其原因,您说铁木辛哥、布琼尼这两位元帅的战争思维跟不上时代,无法应对德军的攻势,这二位确实难辞其咎,但笔者认为,最该负责的仍当属最高决策层。

众所周知,基辅战役爆发前,时任总参谋长的朱可夫大将建议后撤以保留生力军,用空间换取时间。此举令朱可夫丢掉了职务,被发配到预备方面军听候命令。“消极作战”的不只有朱可夫一人,时任西方面军司令的基尔波诺斯上将在分析完局势后,冒着被送上军事法庭的风险下下达了“全线撤退”的命令,试图保存有生力量,这个命令却被最高统帅部火线撤回,西南方面军也因此丧失了全身而退的机会。

在德军实现合围后,苏军高层非但不理会部分将领提出的积极寻求突围的建议,反而搞来许多装甲车,挂个大喇叭反复播放最高领导人的演讲,激励官兵同敌人拼命。结果是残酷的:成编制的苏军士兵端着步枪和刺刀冲向敌人,被德军机枪手和坦克成群击杀,死伤惨重。

在发现破局无望后,苏军高层选择“及时止损”,派飞机接走部分高官,丢下数十万官兵在包围圈中自生自灭——无论处于某种目的和取得了怎样的结果,这样的做法都是十分不负责任的。

在基辅战役持续的2个月里,苏联高层先后祭出了“临阵换将”、“抛弃官兵”等危险操作,不难想象,苏军官兵会如何看待这样的操作。笔者认为,最高统帅部并非没有察觉,1941年8月16日出台的“大本营第270号命令”就是侧面证明。这道命令远不如在历史上争议颇大的“第227号”命令出名,但它同样冷酷无情。

该命令规定:任何情况下向敌人投降的士兵均被视为逃兵;若没有撤退命令,所有官兵必须打光枪里的最后一发子弹,哪怕死在阵地上;士兵因任何“被认为”是叛逃的行为而遭受惩罚,亲属也要连坐。

在兵败如山倒的颓势下,大本营试图以“重奖”和“重罚”的双重手段激励士气,然而,这显然是适得其反的。

首先,第270号命令严重影响了军官的指挥。

德军的快速突进使得战线不断西移,曾有二战苏军老兵回忆:一觉醒来,他们就跑到了前线以西,莫名其妙成了“俘虏”。此时部队已与后方失去联系,指挥官害怕擅自下令后撤会遭受处罚,迟迟不敢作出决定,有不少部队甚至一枪未发就全部向敌人投降。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二战前期高层的严苛命令让苏军变成了“木桩”,可以令德军从容地施展计划,前者根本没有胜算。而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不但极大鼓舞了苏军士气,更是激励了苏军高层,使后者拿出了积极反扑的决心,令战场由“静态”转为“动态”,让将军们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这也是后期苏军能够反败为胜的重要原因之一。

讽刺的是,1942年夏季,苏军的反攻陷入停滞,这大多是由苏军高层在战略上的盲目冒进导致的。然而,大本营却立马把责任甩给了官兵。

1942年7月,斯大林召见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上将,他在谈及部队状态问题时不仅埋怨:各部队已经把1941年8月16日大本营的第270号命令彻底忘记了……特别是各级指挥部。他要求华西列夫斯基立马起草一份新命令,其中的核心思想便是“未经命令便撤退是一种罪行”。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以强硬手段逼迫士兵向前进攻,并没能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不仅如此,过分严苛的命令也逼出了二战中大量的苏联“伪军”,如俄罗斯解放军等等。严苛的政策不但不能鼓舞军心,反而让部队战斗力进一步下滑,再催生更严苛的政策——陷入如此的恶性循环,倘若有一天,事情的发展超过了民众承受的极限,在关键时刻闹出那么一场哗变,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好在1941年冬天的胜利挽回了一切,最可怕的状况终究没有到来。

如果说是斯大林的坚毅挽救了二战中的苏联,那么挽救斯大林的,正是那些能征善战的将领和英勇无畏的苏军官兵。

此外,对每个人而言,为国尽忠是一种高尚的责任和义务;但一旦它成为统治者手中的锁链,这样的“爱国”就变味了。

11 阅读:7803
评论列表
  • 2022-08-22 22:11

    大林同志不参与,苏军就能打胜仗。一参与,那就不行了,典型的人菜瘾大

    用户18xxx35 回复:
    大西洋防线,2700公里的防线,1300万吨混凝土和12万吨钢材,加上无数地雷和炮台,随便拉出来一半,就能压平苏联
    用户10xxx87 回复: 用户18xxx35
    在东线屁都不算
  • 2022-08-13 19:54

    历史上最强大的编制 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最强时刻 第9集团军 第2集团军 第2装甲集群 第3装甲集群 第4集团军 如此庞大的综合实力是前所未有的

  • 2022-11-07 14:26

    主要有美国续命。不然1942年苏联别说坦克飞机大炮,填饱肚子都是问题。斯大林早就打出GG了

    土哥爱历史 回复:
    美国大规模援助是1943年
  • Xchen 11
    2022-07-30 23:16

    斯大林只要不情绪化,是个合格的统帅。可惜他有时就是容易陷入情绪化[呲牙笑]

  • 2022-09-21 21:53

    德国只能单独打败英国 苏联 法国,加上美国就不行了。美国英国飞机参战50万架,坦克20万辆,1800万士兵,航空母舰254艘,拿出百分之一给鸟克兰,就有5000架飞机,2000辆坦克,18万士兵,俄罗斯都不好打了

    qu 回复:
    二战和现代武器不是一个概念啊,制造难度、工时、造价都不是一个数量级[笑着哭]
    jd 回复:
    我草,你哪儿变出来的这么多士兵和装备?是不是要把二战时的士兵和武器借给乌克兰打现代化战争?[笑着哭]
  • 2022-07-19 15:16

    打着人民群众的观点,污蔑二战历史和领袖。怎么不说说西线战场的比利时、荷兰和法国。

    没教养的咖啡牛 回复:
    人的意思不是不能打,是你这方法不对,事实上苏联人就不会打仗,大多胜少负多,或者战损打得吓人,惨胜。
    用户17xxx46 回复: 没教养的咖啡牛
    以前好像有个 赵括,算不算能打?
  • 2022-09-11 16:06

    227号命令关健是时间点发准了所以对打嬴斯大林格勒战役起了作用,没发之前避免了苏军被围歼,发了之后终于在最佳的地点拖住德军玩起消耗战

  • 2022-12-27 09:52

    邪恶的美英纳粹为首的西方媒体就没说过一句真话,也不知道他们数据是怎么编出来的,传的多了,就成了历史

  • 2022-08-23 01:31

    小编。你说苏联打赢德国了没

    凡人修仙传 回复:
    可是人家战绩最好
    又一个小号 回复:
    要是没有北非战场,苏联撑不过1942年的,英军在阿拉曼战役是尽了力了,然后美国人来摘桃子了[哭笑不得]
  • 2022-11-26 18:39

    死再多的人他也不会急的

  • 2023-04-03 10:38

    又一个被盎撒人洗脑成功的文科生。鉴定完毕!

  • 2022-09-04 21:27

    帕夫洛夫怎么就胸无点墨了,苏军当时因为西班牙内战坦克表现有问题,不止一个将领提出坦克应该配属步兵分队。打起来的时候,一锅粥,帕夫洛夫指挥能力差心理素质差,和胸无点墨有毛关系

  • 2022-09-25 21:52

    乱七八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