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是蒙古人?不妨看看“可汗大点兵”打的是谁

小卒话史 2023-10-21 17:10:34

文|小卒话史

前段时间,某女星认为“花木兰是蒙古人”,并声称花木兰曾将中国人赶出蒙古领土。这一言论曾引发广泛关注和争议。

这位女明星的父亲是蒙古人,母亲是俄罗斯人,她本人属于蒙俄混血,按照她的血统来看,提出这样的论点不足为奇,但她不知道的是,她的言论却伤害了我们的心。而选她的导演也认为汉族是元代之后才有的,真是让人无语至极。这背后,凸显了他们对中国历史的无知。

虽然花木兰并非真实存在,但她在国人心里,始终都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四大巾帼英雄之一,这当然有史料支撑。

花木兰的姓氏、籍贯、出生年代不可考,多少年来一直众说纷纭,然而,她替父从军、抗击侵略早已妇孺皆知,唐代皇帝追封她为“孝烈将军”。花木兰是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精神象征。

众所周知,花木兰是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她的事迹和精神形象,都是汉文化所赋予的,因此,她所代表的自然是汉文明价值观,是华夏文明价值财富。

据已知的《木兰辞》内容,花木兰从军说的是南北朝时期的故事,但南朝不可能,因为南朝不可能称皇帝为“可汗”,所以一定是北朝。北魏由拓跋鲜卑族建立,属于游牧民族,称呼可汗合情合理。

原文中的“暮宿黄河边”,“暮至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几句中的地点,也指明了是北朝而不是南朝。北朝时,检索黄河边、黑山头、燕山等关键词,与它们相关的战役,是发生在公元429年的“北魏破柔然之战”。

据史料记载,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一生中与柔然交手13次,这一战最为辉煌。

《魏书·世祖纪上》:“车驾东辕,至黑山”。

《魏书·列传第九十一》:“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渡燕然山”。

《北史·列传第八十六》:“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古代诗词通常会把燕然山简称为燕山。

这几本史书关于这场战役所提及的相关地名,与《木兰辞》提及的地名非常吻合。

由此可以判断,半夜可汗发帖点兵,最后木兰替父从军,参与的战斗,正是这次北魏破柔然之战。

北魏早期,为防止权力被夺,制定了严格的户籍制度,规定鲜卑人当兵打仗为军户,汉人耕田种地就为民户。虽然当时汉人禁止参军,不过,代国故地的汉人却可以。

北魏逢战事时,鲜卑军户出征需要自购马匹和武器,因此,花木兰才会“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是不是这便意味着花木兰与汉人无关呢?并非如此。

首先,北魏早期在孝文帝时,就已经汉化了,原文中的“木兰当户织”,并没有说木兰还在放羊放马,这种男耕女织的生活状态,恰恰是标准的汉人农耕家庭。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把敌人称为胡人,说明木兰自认为自己并不是胡人。

原文中的“对镜帖花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等关键词句,暗示花木兰即便不是汉人,也是早已经被汉化的鲜卑人。

其次,鲜卑人是蒙古人的前身,有人据此说花木兰就是蒙古人,这也是不对的。

蒙古人是怎么来的呢,古代东胡人被匈奴打败后,一部分进入乌桓山和鲜卑山,逐渐演化成为乌桓人和鲜卑人。三国时期,乌桓被曹操所灭,鲜卑随之崛起。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分化为段部、慕容部、拓跋部、柔然部、乞伏部等部落。其中,柔然部被突厥打败后,一部分逃到欧洲,一部分被迫分为南北两只。南支来到辽河上游狩猎,这是契丹的前身。北支去到外兴安岭以南地区,被称为“室韦”或“蒙兀室韦”,这便是蒙古人的祖先。

花木兰代父从军抗击的敌人正是柔然部,是蒙古人,这与认为花木兰是蒙古人的说法自然是相悖的。因此,说花木兰是蒙古人根本不成立。

不是咱们的英雄,我们会积极面对,但是咱们的英雄谁也抢不走。无论花木兰是鲜卑人还是汉人,她都是我华夏民族的巾帼女英雄,一些人切不可利用她的民族属性搬弄是非、博眼球、拉流量。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必删。)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