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楼上一长须男子面对数万大军依旧镇定自若,不紧不慢的闭上双眼抚动眼前的古琴,身后的两个书童一个手拿先生的羽扇,另一个怀揣宝剑,琴声悠扬婉转却听的城楼下的军队不敢有任何动作。
军队中头阵的司马懿紧锁眉头十分疑惑,都知道城楼上这位机智过人,可现在城门大开百姓在里正常生活,难道自己这数万大军他看不到吗?
他派儿子亲自前去侦查,片刻后返回,父子两人耳语几句后他轻蔑一笑,随后却带着大军扬长离去。
诸葛亮为什么要用空城计?司马懿究竟是否识破了这场计谋?为何他选择带兵返回?
城中一计三国时期有两位谋算和智力相当的枭雄,那就是司马懿和诸葛亮,但魏蜀交战时司马懿更胜一筹,被逼无奈的诸葛亮只能带人在西城留守,等待援军的到来,此时他的手上可谓是要啥啥没有,就连粮草都是问题,更别提兵了。
所以手下来报司马懿带着数十万兵马袭来之时众人慌不择路,心中都明了难逃一死。但诸葛亮沉思后便开始安排。
他先是让城内百姓收拾好自己的行囊,从后山往外挨个先行撤离,保证他们的安全。随后让面目和善的小兵换上百姓的衣服,在城内装作普通百姓在生活,该买菜买菜该做生意的不要落下,扫大街的都不忘安排。
随后命人把旗杆全都撤下来换成破稻草人或者破布,将城内布置的简陋一些,像是一个已经破败的城池。后又叫来书童拿上古琴,在城楼上安详坐下开始抚琴,两位小童一个拿着先生的扇子,另外一个抱着宝剑,神态自若的在后方陪同。
等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看到的便是这样的场景,城门大开城内百姓毫无恐惧之色,他想要从中寻找破绽和端倪,但他身后的两个书童都看不出有何神情。他尝试在城楼下喊话,但诸葛亮却仿佛没听见一般不做声。
于是他也不敢轻举妄动,喊来自己的儿子嘱咐:“绕着城内外打转,务必查清城内到底多少防御兵力,最好能看清有何武器,我们不能上当。”
不久后便有人来和他报告,声称城内并无兵力。这下司马懿也不知该喜还是该悲,他看着城楼上蔑视众人的诸葛亮心中不免开始挣扎,这座城究竟是空城吗?他不禁思考,如若真是空城定会严加防守,现在这玩的是哪招,等待自己上钩吗?
于是他看到扫地的小兵,虽然是扫地的但足以从这个人的体态看出一定是练武的,究竟是练武的百姓还是士兵装扮成的?他也无法发现,但他明白自己不能冒险进入城内,这位“卧龙先生”行事谨慎隐晦,这次很有可能是计谋。
司马懿在众将士的目光下摆摆手,他心有不甘的看了一眼诸葛亮,随后带着数万大军离开此地,所有人都认为他是怕了诸葛亮的计谋,但其实就不管是不是空城,他都没有必要,也不会去和诸葛亮殊死一战。
政治考量说起来这两人有个共同点便是“托孤大臣”,而刘禅对诸葛亮就跟亲父亲一样全权信任,没有任何防备。
但司马懿的处境可不一样,虽然曹操在托孤的时候握着他的手老泪纵横,还让儿子去抱着司马懿,但别忘了托孤时并非他一人,还有一个曹爽。
而曹爽是大司马的长子,他利用自己的身份掌握了更多的权力。不光给自己调用了权力、结党、以及和小皇帝更为亲密以外还处处针对司马懿,不光削弱他的兵权还削弱了他在朝堂上的权利,甚至不惜亲自挂帅出征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所以司马懿在魏国的处境也不好过,自己的权力被一再削弱,连同着政治地位也下降,如若再这样下去,有朝一日曹爽要将自己置于死地,那简直和捏死一只蚂蚁一样简单。
所以面对空城计的时候他也会想到这一层,要是诸葛亮真的在城内隐藏了兵力自己一定会发现;但要是发现不了,要不就是根本不存在,要不就是隐藏的很深,多半是武功颇高的高手。这一仗打下来自己必定损失惨重,日后便没有兵力再和曹爽对抗了。
另外就是诸葛亮的计策让他充满疑虑,曾经的赤壁之战还历历在目,曹操因为大意就将此战贸然输掉,所以说面对诸葛亮高深莫测的谋算司马懿还是发憷的,他本身的性格就十分多疑,再加上心中对诸葛亮的才智十分忌惮,所以面对这样的景象即使是没有也会在他心里变成有。
也许撤离时他已经看出了对方的计谋,但不管是进城还是战争他都没有必要拿着自己的身家性命去赌,和诸葛亮的一战完全不需要他挡在最前面去承受蜀国对魏国的怒火和攻击。他是在魏国都夹缝求生的存在,更没必要卖命了。
另外一种说法则是如果他不退兵,真的进入城内将诸葛亮杀死,虽然他自此之后就没有对手,但更代表没有人能在计谋上再和他与之抗衡,他自身会引发曹爽和魏国的忌惮,这样一来自己便成了所有人的心头大患,祸事也会在自己身上绵延。
所以不管是他究竟有没有看破诸葛亮的计谋,多加思考后他就会发现,当时不战才是最明智的做法,不战就不会引发自身队伍的伤亡,更不会引来其他人的猜忌。
所以对于司马懿后期发动政变前装病的做法,就好似展现给曹爽的一出“空城计”。所以我们从这其中也不难看出,如若真是他看出了计谋的核心,隐藏实力才是最佳,到最后一击必胜也是他性格能做出来的事。而诸葛亮泰然自若的焚香弹琴也成了历史上他有名的一大形象,他沉着的智慧也是纵观他一生能有所成的关键因素。
而“空城计”的胜利也让诸葛亮成功用智慧再次扭转了这次必败的战局,不光让城内百姓和士兵活了下来,还保证了蜀国在战场上整体的战略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