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飞上将回忆:艾森豪威尔和毛主席较量三回合,他不是毛主席对手

观今品古 2025-01-14 11:46:48

前言

杜鲁门、艾森豪威尔、尼克松、克林顿等美国历任总统皆对毛主席有着极高的赞誉:“高瞻远瞩的伟人”、“中国现代史上的巨人”、“无愧世界的领袖”等。

而在艾森豪威尔的眼中,毛主席无疑是一位“棘手”的对手,他坦言,无管是外界的任何压力,毛主席都不在怕的。

这一评价背后,源于他与毛主席多年的较量,尤其当年的那场炮击。毛主席看似随性而为、毫无章法,实则精心运筹,让艾森豪威尔输得彻彻底底。

第一回合:“直接对蒋,间接对美”

1958年7月的一天,一辆黑色轿车好似发了疯一般,急速朝着福州市东南方向行驶。

“加档!加档!超过去!”车内,两位同志神情紧张,嘴里不断催促,手心、额头满是汗珠。

不多时,车子在一处土路旁停了下来,两名同志迅速跳车,飞一般地朝着田间奔去。

此时,叶飞正弯腰在田间割稻子,突然,身后传来急促的呼唤:“叶书记!叶书记!”

两名同志气喘吁吁地赶到叶飞身旁,神色凝重:“北京军委总参谋部保密电话,请您速回,亲自通话。”

叶飞心中猛地一紧,脑海中瞬间闪过一个念头:难道要打仗了?时间紧迫,来不及多想了,叶飞火速赶了回去

电话那头传来的消息让叶飞既震惊又激动——中央决定炮击金门,而他,被指定为这场战斗的总指挥。

叶飞听后,激动不已,但转念一想,会不会是上级传达错了?按理说,这样大的军事行动,派韩先楚前往指挥才对,怎么让身处多年地方的自己前往呢?

叶飞又不确定地再次询问了对方,对方斩钉截铁地告诉他,这是中央的决定,更是毛主席的亲自点名。

挂断电话,叶飞心中的疑虑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他迅速安排好手头的工作,马不停蹄地赶往厦门,开始紧锣密鼓的部署。

7月24日,叶飞完成了作战部署,一切静待中央的指示,却不成想,三日后,毛主席却提出了“暂缓打金门”的指示。

时间虽然推迟了,但前线的准备工作并未停止。8月20日,当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叶飞赶往了北京向毛主席汇报准备情况。

“用那么多炮打,会不会把美国人打死呢?能不能避免不打到美国人呢?”

毛主席这突如其来的发问,让叶飞不免有些困惑,战场上炮弹无眼,这种事情绝对是无法避免的,叶飞如实地作了回答。

毛主席听后,沉默片刻,没有再多说什么。第二天,毛主席下定了决心,表示一切按计划进行。

那么,毛主席为何会作出炮击金门的指示呢?在完成作战部署后,为何提出了暂缓呢?毛主席那句“避免打到美国人”又是何意思呢?

这一切,都源于1958年的中东事件。中东事件爆发后,国民党企图在美的支持下,趁火打劫,实现所谓的“反攻大陆”之梦。

一直以来,中共多次对国民党当局发出了和谈呼吁,国民党当局不仅置之不理,还不断对大陆进行侵扰,甚至想借美国之手实现自己的野心。

毛主席审时度势,从国际影响及惩罚国民党当局出发,以“中东危机”为契机,进行战略反击。

毛主席认为,既然要支援中东的反美斗争,就不能单从道义上出发,还要有实际的行动。

而毛主席作出炮击金门的决策,既可以做到惩罚国民党(金门、马祖是中国领土,此举属中国内政),又可以牵制美国,一举两得。

在战前,毛主席明确指出:“直接对蒋,间接对美。”即只攻打金门,不攻打台湾。

毕竟,炮击金门是中国的“家事”,于你美国无关;当然了,台湾问题,也是中国的“家事”,鉴于那里有美国兵,那就先不去了。

7月27日,空军进入福建前线与国民党作战,夺取了制空权。之所以推迟炮击时间,是因为毛主席在捕捉最佳战机,毕竟中东问题解决要有时间。

8月23日,在毛主席的直接指挥下,解放军万炮齐发,顷刻间,金门硝烟弥漫。

这一击,击得国民党惊慌失措,击得美国人措不及防;这一击,让局势变得扑朔迷离,直接将这盘棋给击活了。

无论是国民党当局还是美军,都一时摸不清毛主席的意图,美国的注意力也开始转移,中东的形势因此得到了缓解。

第一回合的较量,艾森豪威尔惨败。

第二回合:“打蒋舰,不打美舰”

有人说,金门炮战与攻击柏林的炮火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巨炮响后,国民党三位中将(赵家骥、吉星文、章杰)当场被炸身亡。

战斗打响后,蒋介石心中愈发忧虑,金门与大陆近在咫尺,战略地位重要,直接关系到整个台海的局势走向。

为了确保金门的安全无虞,蒋介石决定派遣自己的儿子蒋经国前往督战。只要能撑五日,美国必定会出兵援助!

尽管当时美军调来了军舰,但在面对可能爆发的真实冲突时,美军心中也不免生出几分忌惮。

9月7日,蒋舰在美舰的夹道护航下,载着粮食、燃料等补给品趾高气扬地向着金门开来。

毛主席认为,可以就此机会,在领海权问题上,与美国作一作文章。

另一边,眼见美军已经卷入战斗,叶飞深感形势复杂,迅速向毛主席请示下一步的动作。毛主席指示:“照打不误。”

叶飞眉头紧锁,再次向毛主席请示,是否要将美舰也一并纳入攻击范围。毛主席表示:

“只打蒋舰,不打美舰。即便美军开火,在没有命令的情况下,绝不准反击。”

毛主席此举,不是畏惧美国的实力,而是在“敲山震虎”,以这种特殊的对话方式,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同时,将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区别开来,以此警告美国不要轻举妄动。

正午时分,随着毛主席的一声令下,全线所有炮群集中火力对准蒋舰及其运输船只。(美舰上挂有巨大的国旗,因此很好区分开来)

结果正如毛主席所预料的那样,美军在目睹解放军的猛烈攻势后,果断三十六计走为上,丢下蒋舰掉头就跑。

蒋介石得知后,气急败坏,嘴中不断问候美国人“家人”。

正如毛主席所言,美国人傲慢自大、蛮横无理,他们虽然强大,但同样害怕打仗,他们欺负了我们那么久,是时候要给美国人点颜色瞧瞧了。

第二回合,美国再次惨败。

第三回合:“双日不打,单日打”

在多数人看来,一旦美国人从金门与马祖这两个地区“抽身”,那么这两个地区就能顺理成章的收回。

的确,毛主席早先也是这个想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毛主席调整了策略,决定分两步走:先收回金、马,再解放台湾。

其实,毛主席还有一个当时没有公布的想法,借美国人之口,劝说蒋介石从金门与马祖撤离,那么接下来,便可以暂时不对台湾采取武力行动。

美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实用主义者,自是不愿在金、马问题上浪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向蒋介石提出撤军指示。

蒋介石当然不干,这时候撤军,既会影响士气,又会影响政权。由此,美蒋之间矛盾更甚。

这一形势引起了毛主席的高度重视,在毛主席看来,如果此刻强行收回金门与马祖,迫使蒋介石撤退,那么这恰恰会落入美国人的圈套。

设想一下,金、马现在已经收回,那么美国势必会将台湾孤立起来,就造成了“两个中国”之说,台湾下一步很有可能会沦为美国的殖民地。

因此,让金、马留在蒋介石手中才是上上策,简单来说就是“宁与家奴,不给外人”,在保留大陆、台湾对话通道的同时,极大地拖住美国,占据主动地位。

而这,便是毛主席提出的“绞索政策”。这根绳子看似毫不起眼,实则时间越久,美国人脖子上的这个绳子就越近,总有一天会自食恶果。

与此同时,蒋介石也收到了周总理传来的话:“台澎金马,唇齿相依。遥望南方,诸希珍重。”短短的几句话,道出了这背后的深意。

周总理指出美国人背后企图分裂中国的阴谋诡计,暗示蒋介石不要撤军,以免中了美国人的诡计,只有共同维护海峡两岸和平稳定,才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

不久,毛主席还亲自起草了《告台湾同胞书》等一系列文告,申明只有“一个中国”的共识,表明中国的问题,中国人自己解决,不要屈服于外部压力。

这份公告的发布,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军事斗争的范畴。在“一个中国”问题上,国共双方达成一致。

没多久,毛主席又下达了一步奇特的作战方法:打打停停、停停打打——“双日不打单日打”。

一方面,“单日打”表示战争仍旧存在,将美国牢牢地捆在金马这根“绞索”上;另一方面,“双日停”表示取消封锁,扩大美蒋矛盾。

从最初的“四不打”,到“双日不打单日打”;从“春节不打”、“国庆不打”等节假日不打,扩展到了尽量“不能打死人”。

对于毛主席的这一举动,艾森豪威尔表示不能理解,甚至认为这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场滑稽的歌舞剧。

这看似随意、即兴的举动背后,却蕴含着毛主席深邃的战略思维。通过炮击金门这一行动,真正实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1979年1月,随着中美建交,美军撤出了台湾,金门等岛屿的象征性炮击战争,才就此停止。

第三次较量,美国输得彻彻底底,再次以惨败告终。

结语

毛主席总是能够从全局的角度出发,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洞察问题的本质和隐藏的矛盾。

正如毛主席所说,决定胜利的根本,绝不是靠着一两件新式武器就能胜利的,那些不过是“纸老虎”罢了。

真正重要的是“人”,是那无畏的勇气,是那坚韧的意志,是那心中永不磨灭的信仰。

参考资料

美国12位总统对毛泽东主席的惊人评价. 中国新闻网

炮击金门始末. 秦州融媒

金门炮战中毛泽东对美斗争的指挥艺术-林斌. 军事历史

三十年后回望金门炮战-何立波. 环球军事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