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该篇文章结尾
40多天暴瘦40斤是一个怎样的概念?那是连续的病危通知,是三大器官的先后衰竭,是病人的痛不欲生。
作为第一批新冠患者,彭博回忆起当初还是心有余悸,他表示自己有好几次都想要一死了之,希望不要有人再体会到这个。
和彭博一起接受治疗的一共有24人,可最终活下来的只有4人,他算是其中之一,那么几年过去他的现状如何呢?
01疫情来袭
2019年底,不明原因的肺炎病例开始涌现,医院人满为患,医疗资源捉襟见肘。
最初的症状看似普通感冒,却迅速恶化,演变成令人闻之色变的“白肺”。
金银潭医院的院长张定宇很快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迅速将这些患者隔离,打响了国内抗疫的第一仗,没有人预料到这场疫情的凶猛程度。
彭博是个退伍军人,身强体壮,原本以为只是普通的感冒,但没想到几天内病情突然加重。
李超,一位普通的出租车司机,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辛苦攒钱买了新房,却未曾想,新家成为了病毒的温床,全家人都被感染。
还有王凤娇,一位即将临盆的护士,在抗疫一线不幸感染,生命危在旦夕。他们都是这场疫情最初的受害者,也是无数普通人的缩影。
一开始,医生们对这种新病毒毫无办法,找不到有效的治疗方法。
面对患者的痛苦,他们感到深深的无力感,信息不透明和病毒的未知性让人们更加恐慌,医疗系统超负荷运转,医护人员疲惫不堪,却依然坚守岗位,与时间赛跑,与病毒抗争。
024次病危通知
彭博在金银潭医院的20天,就像在跟死神较劲,四次病危通知,每一次都让家人心里像被针扎一样疼。
这些冰冷的医疗设备,比如插管、体外膜肺氧合(ECMO)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成了他与死神之间的最后一道防线。
从强壮的退伍军人到暴瘦40斤的“皮包骨”,彭博经历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每一次呼吸都像是在刀尖上行走,意识模糊,记忆混乱,他甚至记不清妻子怀了二胎。
李超的经历同样令人心碎,病毒无情地夺走了他母亲和奶奶的生命,紧接着,父亲也撒手人寰。
新房的喜悦还未散去就变成了挥之不去的伤痛,他觉得自己对不起家人,心里很愧疚,认为都是自己的错。
巨大的悲痛几乎将他压垮,但他最终选择坚强,将父亲的遗体捐献出来,用于新冠病理研究,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
王凤娇的处境更加危急,即将临盆的她,身体抵抗力下降,感染病毒后迅速陷入昏迷。
医护人员在她耳边不断鼓励,提醒她腹中的孩子,母爱的伟大,让她在生死边缘迸发出惊人的求生欲望。
我一定要亲自听到我的孩子叫一声妈妈!这个简单的愿望帮助她挺过了最艰难的时光。
03家人的支持与医院的救助
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医疗资源非常紧张,医护人员的压力特别大,他们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夜以继日地工作,与死神争夺生命。
ECMO,这种被称为“生命支持的最后一道防线”的医疗设备,在危急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
张定宇带领的医疗团队,在高压下不断探索,尝试新的治疗方案,为患者带来了一线生机。
而疫情之下,家庭也是人们最坚实的后盾。
彭博在ICU昏迷期间,妻子四次收到病危通知书,但她从未放弃希望。
她四处奔走,寻找血浆,照顾女儿,默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女儿的视频,成为了彭博活下去的动力。
虽然记忆有些混乱,但他还是记得女儿,心里总是想着能和她团聚。
李超在失去亲人后,妻子和女儿成为了他继续前行的支柱。他强忍悲痛,积极配合治疗,他知道自己必须坚强地活下去,才能照顾好剩下的家人,家庭的责任让他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
王凤娇在昏迷中,始终牵挂着腹中的孩子和大女儿,她渴望听到孩子的呼唤,渴望与家人团聚。
妈妈的爱让她战胜了疾病,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医护人员为她庆祝大女儿的生日,让她在病床上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彭博出院后,回到了久别的家中。
能和妻子、女儿还有刚出生的儿子团聚,他觉得特别温馨。
曾经的伤痛,变成了人生的勋章。
他积极做康复训练,努力回归正常生活,脸上的疤痕,是他与病毒搏斗的印记,也时刻提醒着他生命的宝贵。
李超也逐渐走出了失去亲人的阴影,他心里装着对家人的思念,开始了新的生活,他知道活着的人要更加珍惜生命,勇敢地迎接未来。
他把这份痛苦变成了动力,拼命工作,为了让女儿过上更好的生活。
王凤娇康复后,回到了工作岗位,她现在更加珍视生命,也更加尊重自己的工作。她用自己的经历,激励着身边的同事,继续为守护人民健康而奋斗。
疫情对他们的身心都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创伤后应激障碍、肌肉萎缩、面部神经受损等后遗症,让他们在生活中面临各种挑战。
他们没有被困难打倒,而是选择了积极面对,勇敢地适应了新的生活。
家人、医护人员、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让他们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也给了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