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包饺子”一词,认清道佛学解读中的垃圾原因

风在校文化 2024-07-14 14:30:47

包饺子,中国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可如果讲给一个完全没有见过饺子的西方人,他又会想象出来怎样的东西呢?

道佛学中目前看到的解读,99%都是垃圾解读。而且还在以更快的速度产生更多垃圾解读。其原因就是现代语言中很多人并不认识文字中的概念,如同西方人不认识饺子一个概念!

我这种认知肯定在犯众怒。但客观现实就是如此,掩盖不能解决问题。

是不是垃圾解读评判标准有三:

1)解读后的概念,模糊不清,难以有清晰的现代概念建立。

一个概念,全社会没有统一的解读,几乎都是“百人读经百样解”。

这说明支撑这个概念的基础认知不同统一,大家各说各话。

譬如,“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全世界都明白:手拍桌面,桌面会给手一个反作用力。

这个概念清晰明白,没人会有其他解读。

2)古老概念不能与现代概念融合,总是处于一种“超然现代”的状态。

无论怎样的概念词汇它都有一个“主题范畴”和“伸展范畴”。而我们的解读99%应该属于“主题范畴”。伸展范畴涉及到的非常稀少。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我们对道佛学的解读基本不在“主题范畴”,99.9%都是“延伸范畴”之内在解读。

说白了,就是不知道它们到底在阐述什么!自己说不清楚,六起一个名字“玄学”。

他们理解的玄学不是哲学,而是玄乎乎的学说。

既然,玄乎说不清楚,你干嘛还要解读给大家听?

但,道佛学是古老关于科学研究的学问,很多人却浑然不知!

这如同:

譬如,“包饺子”它的“主题范畴”就是一种“面皮包着馅菜”的食品。而它的“延伸范畴”可以说“我们把敌人包了饺子”。

这两个“饺子”,名称相同,但概念非常差异!

你如果企图用一个统一解读,来概括这两种含义基本不可能。最终形成一种模糊不清的概念:

包饺子=用外力把事物强行包含在一起。

假设没有任何一个人认知饺子。这种解读,就属于“垃圾解读”,听起来不错,但真正琢磨却“不知所云”。

在我们的认知体系中形不成牢固概念。总有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

3)概念解读“八面玲珑”难以推翻,却又言之无物。

譬如,无我,经常性解读成“没有自我”。但用词造句却是:

世界上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独立个体。

然而,它的真实含义:

无我=对事物起因的个人探究=一个人独立对事物起因的分析研究。

其中,古文中,无=万物之始因、起因;我=个体、一个人!

其实,以上三个方面,归结到一起就是:对道佛学名词概念解读,存在其基础知识的认知缺陷。最重要表现在:适应范畴不清,基础概念模糊。

譬如,“包饺子”只要我们限定在“主题范畴”,根本不可能出现“用外力把事物强行包含在一起”的模糊解读。

因为这种解读在大家脑海里可能形成以下几种认知:

包子

玉米团子

卷卷团

包围

但它的真正含义却是:

饺子

可以想象,这种情况下的解读,不是垃圾解读又是什么呢?

我们指责:“包饺子=用外力把事物强行包含在一起”是错误的。对方一定有一大堆理由,他会说:某某电影里,就大声说“把敌人包了饺子”。

目前为止,道佛学解读几乎都是这样的垃圾解读!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