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太监,为何那么受皇帝的重用?甚至专门设立太监的学习机构

小熊猫说车 2020-02-03 22:38:56

明朝的太监,为何那么受皇帝的重用?甚至专门设立太监的学习机构

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史,就是一部皇权不断加权的中央集权史。伴随皇权的不断加强,弊端也越加明显。其中明朝的宦官当政就是中央集权下滋生出的畸变。宦官之乱几乎横贯明朝二百多年的历史,这在中国古代是十分罕见的。

那么,为什么明朝皇帝都喜欢重用太监呢?

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存在即合理”。太监古已有之,上可追溯到商周时代。偌大的皇宫内女眷较多,为了维持整个皇宫的运行,且保证宫内不发生淫乱之事,古代君主想出了阉割仆人的办法。其实太监自产生以来,一直都以下人的身份侍奉于皇宫贵族身边。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吸收了唐朝甘露之变的教训,曾明令禁止重用太监。按理说,太监因此没有大肆霍乱宫廷的能力。不过自小出生贫苦人家的朱元璋,在打下江山前,当过乞丐,从乞丐到九五之尊的巨大身份转变,促使他不顾一切想要加强皇权。

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丞相,诛杀大臣。这些举动,却给他带来了沉重的工作负担。丞相废除后,内阁直接听命于皇上。朱元璋每日要处理的政务堆积如山。文献记载,朱元璋曾在一个星期处理三千多件大事。可谓真正的废寝忘食、日理万机。如此看来,朱元璋算是历代帝王中的工作劳模了。但他的子孙后代,可就不能保证跟他一样勤勤恳恳。这也就为宦官当政埋下了祸根,也是后代皇帝重用太监的原因之一。

朱元璋死后,建文帝朱允炆继位。朱允炆跟他爷爷朱元璋一样,对宦官也没什么特殊好感。事情的转变出现在他叔叔朱棣身上。朱允炆当了皇帝没多久想办法削番。朱棣趁机造反,打进京城,废掉建文帝,自己做了皇帝。

在朱棣造反时官宦给了他很大的帮助。一方面宫内的宦官积极充当间谍,给朱棣通风报信。另一方面,朱棣手下的宦官也跟着他一起上战场,出生入死。所以明成祖朱棣当了皇帝后,宦官成了大功臣。朱棣在位期间设立东厂,由宦官掌权,专门负责监视朝廷百官。至此,宦官手中的权利慢慢扩大。

此外,如前面所说。明朝废了丞相,皇帝处理政务不像朱元璋那么勤快,有时甚至每天只看几本奏章,其他的全分发给身边的太监批阅了。这样一来,太监干涉内政,几乎可以左右大臣的生死。这是皇帝重用太监的第二个原因。

太监要批阅奏章肯定就得识字。中国古代的宦官一直都是不识字的。直到明朝破了这个规矩。皇帝还专门在宫内设立了一所机构,堪称太监的“学校”,叫“内书堂”。按理说普及教育,多读圣贤之书肯定能陶冶情操、提升品格。但这些太监原本都是目不识丁的仆人,出身背景复杂,实属三教九流之辈。教会他们读书认字,他们能和朝廷的文武大臣一较高下,更助长了其干政的气焰。

太监的势力不断扩大,干涉朝政和军事、出使和监禁。其中历史上著名的“郑和下西洋”事件,郑和便是权倾朝野的宦官。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除了明面上的目的扬我国威、扩展朝贡贸易范围,据说还有一个目的——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建文帝自靖难之役失踪后,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一直都是朱棣的心腹大患。作为宦官的郑和同时被委以两件大事的重任,足见其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之重!

明朝中后期,宦官不仅把控朝政,还开始勾结后宫。深受皇帝重用的宦官虽然盛极一时,但他们的生死仅凭皇帝一念之间。这一点和后宫的妃子何其相似。妃子的荣辱兴衰也全凭皇帝的宠爱。此外,宦官和妃子也都是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人,都可称为皇帝的“枕边人”,对皇帝的日常决策能产生重大影响。相同的宿命使得宦官开始与后宫妃子互相勾结。

明宪宗时期,万贵妃独得恩宠,她与宦官韦兴、梁芳勾结。三人不受制约,一起祸乱宫廷,几乎将明朝整个朝廷的国库糟蹋殆尽。

总而言之,明朝皇帝之所以重用太监,和中央集权不断加深的历史趋势分不开,也跟明朝特定历史条件下,皇帝的自身境遇密切相关。宦官弄权从明朝鼎盛之时直至后期的日渐衰落。一代代宦官的起废沉浮,也见证了一个朝代的盛衰兴废。

参考资料:《明史》《中国通史》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