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拥有着长达5000年的历史,在不断经历朝代变迁,以及政治格局变化后,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状态也出现了多种的变化;
在这些变化之外,姓氏却被较为完整的记录了下来。除了文化传承之外,姓氏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种身份。
这种身份虽然不是个人身份,但姓氏的背后,往往可以传达出一种家族身份,以及家庭的文化气息。
我国的姓氏中,除了单姓之外,还有一种由两个字组成的复姓,实际上复姓在全国的姓氏的占比中还是较少的。
根据统计数据,现代人使用最多的复姓为欧阳氏,在总体14亿人口中,使用这一姓氏的总人口仅为111.2万人;
除了欧阳氏之外,较为常见的姓氏还有上官氏、皇甫氏以及令狐氏等复姓,但是这些姓氏的人口数量普遍不超过10万人。
除了这些较为常见的复姓,现阶段全国复姓总计数量为81个。
在这81个姓氏之中,有三个姓氏现在的使用情况较为尴尬,也就是,明明是我国的姓氏,却被当作是日本人的姓氏。
尴尬的姓氏那么这三个比较尴尬的姓氏是什么呢?根据互联网相关信息,这三个较为尴尬的姓氏分别是,新垣、端木以及东野。
导致这些姓氏表现较为尴尬的原因,主要是原因有两个,一是姓氏的使用频次较低,二则是,现代人知道这些姓氏的信源问题。
在已有数据中,复姓使用最少的常见姓氏也就是长孙氏的人口仅为0.3万。
而上述三个姓氏没有提及的原因也在于此,也就是这三个姓氏的使用人口普遍不足0.3万。
而从国家数据调研的相关工作情况出发,实际上这三个没有较为明确数据的姓氏,存在一种情况,也就是使用这部分姓氏的人,并没有更多的前往城市,这就导致,数据调研的工作存在了一定的阻碍。
除此之外,即便这部分人在城市或是头部城市生活,数据调研的过程中,也可能因为在相关城市居住的同姓人太少,而被一定程度的忽略。
这种情况也表明了一种社会现存问题,也就是数据调研的工作存在一定困难的同时,还存在工作中的疏忽情况。
但导致这三个姓氏处于尴尬地位的,实际上并不是国内相关工作人员的问题,而是因为信源问题,导致了这种情况。
人们在关注某个姓氏或是某一事件的时候,实际上会优先关注事件或是使用姓氏的名人。
时代不断变迁,全国使用新垣、端木以及东野姓氏的人口不断减少的同时,使用这些姓氏的名人产生概率也在下降;
而在现代,当人们提到上述三个姓氏中的新垣以及东野时,最先想到的是,日本女歌手新垣结衣以及小说家东野圭吾。
文化在90年代,日本的多种文化内容,如歌曲、影视剧、漫画等产物流入国内的香港、台湾等地区。
随着市场不断的发展,这些产品也被我国大陆地区所接纳。
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日本名人使用复姓或是,日本的姓氏以复姓为主的认知就刻在了国人的脑海中。
而这也就是导致端木、新垣以及东野3个复姓,被当作是日本姓氏的主要原因。
其实较为可悲的是,我国虽然拥有14亿人口,但是在姓氏或者家族上,并没有做到一定程度的维护,虽然这一情况在互联网中被称为文化入侵,但实际上这是文化传承问题。
即便姓氏是国内文化的组成部分,但这一组成部分在当下,并没有得到更多的重视。
在国内婚俗方面,当女性生育子女后,一般情况下,即便女性的姓氏为复姓,那么也会因为从嫁从夫等婚俗,后代子女被冠以夫姓。
而这也是国内重男轻女生育现象的核心问题。
那么这三个姓氏真的对国内姓氏很重要嘛?即便被当作日本姓氏又有什么实际影响呢?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新垣以及东野这两个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周代。东野这一姓氏,还是周武王赐予鲁公儿子的姓氏。
而端木这一姓氏则与孔子有直接的联系。孔子门下72贤者之一的子贡,名字就叫做端木赐,而端木家族在我国历史上也有很多的重要人物。
即便这三个姓氏无法直接提供经济、民生等社会化的帮助,但作为历史教育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历史教育虽然在当下,因为各种解读以及历史事件真相的曝光,被部分人认为是一种没有实际价值的科目,学生去学习这一科目的根本也是为了毕业而已。
但客观的讲,姓氏或是历史都是我国文化组成的一个部分,无论是放弃其中的哪一个,实际上都算是一种文化落败。
而在当今的互联网中,人们经常会直接表明,美国或是日本以及其它国家,在相关的产品中做出文化入侵的举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下的青少年或是儿童。
但如果我们连自己的文化都没有办法完全尊重,那么谈论文化入侵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在默许这种行为产生呢?
在民间,很多的家长或是老师等具有教育能力的人,他们也没有办法完全分清楚,哪一个复姓是中国人的姓氏,哪一个又是日本人或是其它国家的姓氏;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去谈论其它国家在文化入侵的时候,那么是不是在表示,我们已经放弃了一部分的固有文化呢?
人口决定经济效率,但这不能完全表示,人口使用最多的姓氏提供了最多的经济效率。
而回到姓氏本身,随着国内新生儿人口出生数量的变化,这些被极少使用的姓氏,可能也将存在“完全消失”的可能性。
这种情况出现后,后代人可能只会继续认为新垣、以及端木甚至更多的复姓为日本姓氏。
当下的国内教育属于应试教育,这也导致一部分社会通识,被教育者所忽略。即便应试教育为我国培养了不少人才,但社会通识或许也应该被人们捡起。
除了学校的教育之外,家庭的教育也很重要。在家庭教育中,除了相关的做人以及做事的教育之外,实际上,家长更多需要的是给到孩子社会通识的教育。
这可能会给家长带来一定的压力,但总好过,孩子因社会通识的缺乏,受到“歧视”来的好。
教育的根本是为了社会挑选人才,这很正确也很实际。但这不代表文化传承就需要被遗忘。
虽然在当下的互联网环境中,孩子可以通过短视频等渠道获取一定的社会通识,但如果这些社会通识没有得到更多的传播,那么这种通识到最后只会被当作“都市传说”流传。
这种传说本身是一种娱乐消遣,而受众一般情况下,可以主观的选择是否接受,当少见的姓氏也沦为这一种娱乐消遣后,文化的缺失也就更加明显了。
相比谴责别人文化入侵,或许拿起自己丢失的好的文化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