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年我正在插秧,遇见漂亮的寡妇嫂子,她红着脸要我还东西

涧下说商业 2025-01-03 02:39:24

.■作者:涧下水长流 ■素材:老江

(本人用第一人称写故事,素材有原型,但情节有所演绎,请勿对号入座!)

春生旱死,秋生饿死。这是我们农村的一句老话。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能吃饱肚子就算是幸福。

我叫老江,今年62岁。说起82年那个春天,我还记得清清楚楚。那时我刚20岁出头,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生产队分到每家的口粮不多,我爹常说:"能省就省着点。"

那年春天,我在生产队插秧。清晨5点就要起床,带着干粮去田里干活。记得有一天早上特别冷,我饿得前胸贴后背,实在坚持不住了。正巧经过王嫂家门口,闻到一阵粥香飘出来。

王嫂是个寡妇,30出头,带着三个孩子。她老公前年去世,留下她一个人撑起这个家。村里人都说她命苦,但她从不向人诉苦,每天早出晚归,把日子过得井井有条。

我实在饿得受不了,就壮着胆子敲开了王嫂的门。"嫂子,能不能给我一碗粥垫垫肚子?下工后我一定还你。"

王嫂愣了一下,随即笑着说:"进来吧。"她给我盛了一大碗热气腾腾的米粥。那碗粥,至今我还记得那个味道。

就这样,我开始时不时去王嫂家蹭粥。慢慢地,村里开始有了闲言碎语。有人说我和王嫂"不清不楚",还有人说王嫂"不守妇道"。

这些话传到我爹耳朵里,他把我狠狠骂了一顿:"你这个不省心的东西!人家是寡妇,你去她家像什么话?想害死她吗?"

我听了这话,心里又急又气。我和王嫂明明清清白白,为什么要被人这样说?但我也明白,在那个年代,寡妇再嫁都会被人戳脊梁骨,更何况是这种似是而非的闲言碎语。

有一天早上,我又去敲王嫂的门。这次她红着脸对我说:"老江,以后别来了。你要是饿了,我给你一些米,你自己回家煮。"

我看着她憔悴的脸,心里一阵难受。我知道她是为了避嫌,但这种无奈让我觉得很不是滋味。从那以后,我再也没去过王嫂家。

日子一天天过去,王嫂的大女儿考上了卫校,二儿子去了技校,小儿子也在读初中。村里人都说王嫂能干,把三个孩子拉扯这么大不容易。

转眼到了九十年代,我早已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孩子。有一次我回村,听说王嫂也搬去了城里,和孩子们住在一起。村里人说她过得不错,孩子们都有出息,对她也孝顺。

二十年后的一个偶然机会,我在县城遇到了王嫂。她已经六十多岁了,但还是那么干净利索。她请我去她家喝茶,给我煮了一碗米粥。

"老江,其实那时候我每天都等着你来喝粥。"王嫂突然说道,"你知道为什么吗?"

我摇摇头。

"因为我怕你们年轻人干活饿着。我自己也是从苦日子过来的,知道饿肚子的滋味。"王嫂说着,眼睛有些湿润,"那时候村里人说闲话,我不得不让你别来了。这些年我一直觉得对不起你。"

听到这话,我鼻子一酸。原来这么多年,她一直记着这件事。那个年代,我们都被世俗的眼光束缚着,连最简单的善意都要躲躲藏藏。

现在想想,那个年代虽然物质匮乏,但人与人之间的情分却是真诚的。王嫂的那些米粥里,不仅仅有饥饿时的温暖,更有人性中最朴实的善良。

如今的农村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但那些最质朴的人情味,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那碗粥的温度,穿越了二十多年的时光,依然温暖如初。

大家觉得,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是不是把简单的善意也过度解读了?一个寡妇和邻居之间的正常往来,为什么总要背负着世俗的眼光?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