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若60岁后经常吃面,心血管疾病概率减小60%?

小王科普下 2025-01-04 03:04:40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心血管疾病,一个让人既熟悉又畏惧的词汇。它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年龄增长,60岁以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明显上升,这与动脉硬化、血管弹性减弱以及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最近,浙江大学的一项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60岁以后经常吃面,心血管疾病概率竟然能降低60%!那么,心血管疾病患者有哪些常见表现?

我们该如何尽早发现和预防这种“隐形杀手”呢?今天就带大家一探究竟。

心血管疾病的表现多种多样,但常见的有三种。

第一种是胸痛或胸闷。这是最典型的信号,尤其在劳累或情绪激动时格外明显。患者常描述为胸口像被“压着一块大石头”,有时疼痛还会向左肩膀、手臂甚至下巴放射。

它的原因是心肌缺血,血液供氧不足。很多人会误以为是胃病或者劳累导致,容易忽视。如果胸痛持续超过15分钟且伴随出冷汗和恶心,需高度警惕心梗的可能性,立刻就医!

第二种表现是呼吸困难,尤其是活动后加重。

很多老年人觉得气喘吁吁是正常的,但其实这很可能是心脏负担过重的表现。心脏泵血能力下降时,肺部血液循环受阻,导致液体滞留,出现“气短”的情况。

严重时,患者甚至在平躺时也会感到喘不过气,只能坐起休息。这种情况往往是心力衰竭的前兆,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第三种表现是下肢浮肿。

不少老年人觉得腿脚肿胀是久坐或劳累所致,但这很可能是信号。心脏泵血能力下降后,血液回流受阻,液体容易滞留在下肢,出现浮肿的现象。

特别是按压浮肿处出现明显凹陷且恢复缓慢时,很可能是右心衰竭的表现。这种情况常伴随乏力、头晕等症状,需尽快检查明确病因。

心血管疾病不仅表现多样,还伴随一系列复杂的并发症。常见的有心律失常、脑卒中和肾功能受损。

心律失常是由于心脏供血不足,导致电信号紊乱,轻则心悸,重则猝死;脑卒中则是血栓或破裂的血管阻塞大脑血流,造成偏瘫或语言障碍;

而肾功能受损则是慢性供血不足引起的,常表现为尿量减少、浮肿加重。这些并发症不仅危害生命,还会极大降低生活质量。

那么,为什么心血管疾病容易引发这些并发症?核心原因在于血管的“堵”和“硬”。

血管不畅通时,心脏、大脑和肾脏这些器官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功能受损。加之血管壁的硬化,弹性下降,更容易在高压下破裂或形成血栓,从而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

说到预防,浙江大学的研究为何强调“吃面”呢?其实,面条属于低脂高碳水的主食,尤其是全麦面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胆固醇,改善肠道菌群。

相比高油高盐的饮食,适量吃面能减轻血管负担,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当然,预防不仅仅是吃面这么简单,还需要注意生活的方方面面。

饮食上应以清淡为主,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全谷物,少吃油腻、盐分高的食品。

每天保持一份鱼类摄入,可提供优质的不饱和脂肪酸,对血管健康大有裨益。

戒烟限酒、规律作息是保护心血管的“黄金法则”。运动方面,建议每天进行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或骑车,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

如果已经患病,饮食和生活方式的管理更加重要。减少红肉摄入,多选择白肉如鸡肉、鱼肉,避免过量饮酒。每天监测血压和心率,遵医嘱服药。

情绪管理也很重要,长期压力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血管负担。老年人可以通过听音乐、练太极等方式放松身心。

心血管疾病虽然危险,但并非不可预防或控制。浙江大学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但更重要的是长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护心血管健康,就像呵护一颗“脆弱的玻璃心”,需要耐心和坚持。行动起来,别让“心脏”承受不该有的负担!

参考文献: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23年版

《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管理指南》,中国医师协会老年医学分会,2022年版

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膳食与心血管健康研究报告》,2023年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