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提倡孝道是不明智之举?

沉淀的过去 2024-08-20 15:21:20

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夫子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是教化的源头。《史记》就有传说时代,帝尧帝舜以孝治天下的记载;汉文帝以孝闻名大兴孝道,以孝立德修政,成就文景之治。尤其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主调主体,孝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和胎记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涵养世道人心,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性格和精神。

西方家庭有亲子之情而无孝道,只有中国才具有“孝文化"。学者指出,史前时代的中国,由于图腾崇拜没有转化为地方的守护神乃至国家的主要神祇,原始巫术又过早地受到无情的摧残,使中国古代的宗教精神先天不足,而早期法治实践又因自身的不成熟归于失败,于是便迫使中国的第一个文化形态顺着以礼为主、礼法相辅的方向发展下来。孝是礼的重要内容,忠孝仁义礼智信,孝居首位。忠不过是孝的转移,移孝作忠,本质上讲也是孝。

“孝”,是子肩负老人的字形,显然本义就是子女养老敬老。

有人说,孝道是作为社会组织力的道德在家庭领域的一种表现。现代社会正在迈向法治社会,法律的触角已伸入家庭内部,这些都成为传统家庭道德的替代品。总的来看,孝道在当前社会下的瓦解乃是不可挽回的必然趋势。

有人甚至质疑:把传统孝道,纳入弘扬传统文化之列,是一种误解。他们认为,孝道是家庭与社会互动过程中自我调适的产物,家庭小型化、结构简单化已是现代社会的大势所趋。传统的孝道服务于家庭养老、救济、教育等,而随着小型家庭的普遍出现,以上功能显然已不是家庭所能承担。在这种情况下盲目地提倡“孝道”,恐怕未必是明智之举。

对此,一种悲凉笼罩心空,在法制挟持下的孝道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孝道吗?还是发自内心和灵魂深处表现为卑恭色悦的纯然孝道吗?还是流于自然率性呈现的孝道吗?人的价值理性一旦让位于工具理性,优秀传统文化不会荡然无存吗?淡化孝道、解构孝道,会使千百年来祖祖辈辈精心培育起来的世道人心荒漠化,人类美好的情感将无处寻觅,从而开启冷漠的机器人时代,甚至厌老仇老的野蛮时代!

《孝经》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古人为何如此重视孝道?

孝道是祖宗崇拜的产物,“立爱自亲始”“百善孝为先”,“孝亲”成为中国人的道德本位。在中华文化系统内,孝道被视作一切道德规范的核心和母题,忠君、敬长、尊上、爱国、利他等等都是孝道的“衍生品”。《孝经》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论语·学而》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意思是说,为人孝悌的人,极少有忤逆父兄的,而从来还没有见过极少忤逆父兄的人会犯上作乱或违反其他纲纪。由此看来,孝悌是君子立身的根本,也是奉行儒家思想的重要前提。

儒家思想以“仁”为本,而孝悌又是“仁”的根本,在圣贤心目中,立人在孝悌,立国在人伦,万世不易。儒家认为,只要人人讲求孝悌,社会的根本规则和秩序就可以建立,而根本规则和秩序,则是建立其他一切规则和秩序的基础,本固则枝荣。如苏轼所云:“孝者万行之本,本既不立,则其余何足观焉。”

法治和现代性都不是孝道必然瓦解的理由,因为孝关涉世道人心。孝已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法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中国没有不孝之罪,但孝敬父母不是靠法治的强制,而是内心的自觉,不孝之人在社会很难立足。父母含辛茹苦抚育子女,大半辈子为子女操心操劳,对子女的感情比天高似海深,不孝何以为人?一个连父母都不孝敬的人,遑论兼相爱、爱他人。

在现代社会,孝的内涵已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而是情感的呵护和精神的陪伴。这与法治和现代性没有区隔,它体现了人性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孝不必拔高,如三年之丧、以孝取仕,孝本是中国人日用而不觉的文化现象,是人类不自我迷失的精神之源。

假如孝道缺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何在?瓦解孝道的异说,对涵养世道人心,构建和谐社会,有百害而无一利。

0 阅读:14